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1 组卷4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
苗向东
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马云有一个绝活:单手倒立。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他说:“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于是马云悟到: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 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走,跟我去淘宝!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马云甩下一句话:“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始终走的是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马云有很多奇特的“倒立观”,他信奉这样的理念: 永远不做大多数。“如果一个方案有90%的人都说好的话,我一定要把他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机会肯定不属于我们。”于是马云没有投身热门的门户网站的红海,而是看中了国外市场上运行失败的B2B模式;没有擒贼先擒王,而是专攻中小企业;没有虚张声势打造影响力,而是出其不意得玩起了“西湖论剑”,来的宾客里居然有美国总统克林顿;没有在互联网急速膨胀烧钱的年代跟风,而是把高盛公司1999年的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到了2005年。逆向思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这是马云倒立后得到的逻辑,所以他总能把自己置于冷静旁观者的角色,游刃有余。伴随着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马云也一直以“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成为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
仅靠倒立显然远远不够,马去还将倒立不断延伸、扩展。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客户是你的上司,有时候,客户也是你的员工。对于经理人而言,大部分人的思路是先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学会站在公司立场上考虑问题,反倒更容易让自己脱颖而出。他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逆反思维、反教条、出人意料,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思维的商业逻辑体现了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马云的倒立,用熊彼特的话说就是“创新”,用汤姆·彼得斯的话说就是“颠覆”,用安德里·格鲁夫的话说就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用柳传志的话说就是“重新写一份菜谱”。结果倒立着的马云和倒立着的阿里巴巴人,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神奇地走向了成功。
(摘自《格言》2010年4月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E.马云是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其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就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A.马云“倒立看世界”的独特思维是受到他儿时偶像小鹿纯子的启示而产生的。
B.“永远不做大多数”的理念是马云奇特“倒立观”的反映,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之道。
C.马云倡导“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是指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应站在客户的立场、公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D.马云做事不钻热门,不跟风,不造声势,这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竞争力不行而做出如此抉择。
【小题2】“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概括其作为“异类”的具体做法。
【小题3】“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阐明马云的这句口头禅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及商业优势。
【小题4】着重阅读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对“马云的倒立”加以评价。并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做此评价的理由。
2010·河南郑州·一模
知识点:传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内容,提出见解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谢希德传(节选)

王增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小题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小题3】同样作为科研工作者,谢希德与第二单元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中的袁隆平和钟扬有哪些相似之处?请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
①秋瑾( 1875~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秋瑾史料》)
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秋瑾史料》)
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E.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小题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秋瑾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
【小题3】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怎样的“理想图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新题。
谈艺录
玉屑
《谈艺录》1948 年 6 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是钱锺书早年最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1984 年该书又经钱锺书本人补订后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体现出钱锺书学问的渊博与治学的气魄,它采用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论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以降的诗人诗作,主要论述的作家有韩愈、李贺、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杨万里、刘因、钱谦益、袁枚、赵翼、王士祯等诗家。但其中论及的诗人却远不止这些,几乎囊括古代所有的作家。《谈艺录》在札记式的内容中任意援引,内容实在丰富,我们只能从中华书局 1984 年版《谈艺录》(补订本)中选出一些精彩的地方尝鼎一脔。
李商隐的《锦瑟》,千年来聚讼纷纭,言人人殊,有说是悼亡诗,有说是咏物诗,有说是怀人诗,有说是自伤诗,有说是悼亡而兼自伤,“解人”难索,无虑五六十种说法,却无一说得到公认。元好问曾慨叹:“望帝春心托杜鹃,家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诗家都爱此诗好,但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此诗的内容。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对《锦瑟》诗作了最新的最圆满的解释。其论略云:《锦瑟》一诗冠于李商隐诗集之首,如果不是偶然,那么就略等于自序之开宗明义,用“锦瑟”来比喻自己的诗歌。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言年华虽逝,诗篇犹存,开卷而忆,平时的悲欢都在此中,正是“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的用意。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言作诗之法,庄周梦蝶,醒来时蝶变庄周,因此庄周不知是蝶变庄周还是庄周变蝶,用来说明诗歌借象喻理和丰富的想象,深文隐旨,故为“迷”。传说中的望帝化为杜鹃,声音凄苦,举事寄意,故为“托”。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传说中鲛人“眼能泣珠”,说诗歌虽凝珠圆,仍含泪热,全是真情流露、生气宛在。“蓝田日暖”言诗的境界的凄迷,戴叔伦语“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首联呼应,言回首往事,怅触万端,感慨系之。钱锺书的赏析就诗而言,圆成精到,解决前人各种说法的不能自圆处,是极好的分析,被周振甫称为“鉴赏诗的典范”。
此书中有不少篇幅论李贺,评价也较有趣,他从具体的作品中来研究李贺的诗歌,研究出李贺的字法、曲喻、用啼泣字、用代字等特点。李贺用字爱锤炼、颇新奇,用“凝”、“滑”、“死”、“寒”等等。常用新奇的比喻,如《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钱锺书由这些得出李贺“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他打个比喻说李贺,“如短视人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进而嘲笑一些考据家“将涉世未深、刻意为诗之长吉,说成寄意于诗之屈平”说法的荒谬。
什么是唐诗,什么是宋诗,粗心的学者往往以时代划分,对其文学上的风格、特色注意不够,钱锺书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有两种诗。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这是极有见地之论,它澄清了文学史上关于唐诗宋诗的模糊看法,并被学者屡屡引用。
又如钱锺书论理趣与理语,他认为诗贵有理趣,但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不是诗(正像《宋诗选注》序中说的“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理趣是描写景物,在景物中含有理。理趣既不是比喻,也不是讲理,他举出一些名句来说明,如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为例,这是对那种错认理语作理趣赞扬或把理趣作理语排斥的肤浅的做法,确是善意的告诫。
他对所论述到的作家从不迷信,总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同时指出其不足。论陆游时指出陆游诗:“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儿实庸材,梦太得意,已令人生倦矣。复有二官腔:好谈匡救之略,心性之学;一则矜诞无当,一则酸腐可厌。”说:“一代正宗才力薄”的王士祯“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语,以自掩饰。一半吞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评价得当,刻画如见,真可做文学作品来读。讥刺袁枚:“几乎逢诗辄赞。赞势要,赞势要之母及姬妾,赞打秋风时之东道主,赞己之弟妹姻亲,赞胜流名辈,亦复赞后生新进与夫寒士穷儒。”寥寥数笔,生动传神。
其他如有关文艺理论的阐发、诗人的具体诗作等等,就无暇备举了。
(选自孔庆茂著《钱锺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们只能从中华书局 1984 年版《谈艺录》(补订本)中选出一些精彩的地方尝鼎一脔”中的“尝鼎一脔”的意思是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调,即通过《谈艺录》中一些精彩的地方窥见他的全貌。
B.关于《锦瑟》的理解,千年来聚讼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超过五六十种说法。
C.按体性分,唐朝的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等的诗歌,可以称作宋诗;宋朝的张耒、姜夔、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等的诗歌则可以称作唐诗。
D.按照钱锺书关于理趣与理语的理解,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属于理语的诗句;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属于理趣的诗句。
E.钱锺书认为清朝诗人王士祯的诗歌往往借神韵妙悟来掩饰自己不厚的天赋、颇薄的力才,领悟并不深入,会心并不高远,难以成为“一代正宗”。
【小题2】筛选本文相关信息,给《谈艺录》这本书下一个定义。
【小题3】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一下《谈艺录》中的钱锺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谈到了《谈艺录》关于诗歌的“诗无达诂”(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体性”(诗歌体貌风格和诗人性情、个性的关系)、“风格、风骨”(鲜明的诗风和时代风尚之间的关系)、“隐秀”(诗歌表现手段的含蓄和直接的关系)、“指瑕”(指摘、批评诗歌中的瑕疵毛病)等重要理论,请选择其中一条理论,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