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欢喜

简平

我怎么可能会喜欢这样一个寒冷而绝望的冬天呢?那痛楚是割裂着心的锐利的冰凌,那绝望如漫漫冬夜里连一颗幽暗的星子都没有。时至年末,偶尔有一些零星的爆竹声,人们和这世界一起准备进入下一个年轮。可我却翻不动我的日历——从胃癌切除手术室出来,我就觉得太阳再也不会升起来了。

可是,母亲来了,她帮我把12月的日历翻到最后一张,然后,在大理石台历架上换上了全新的日历芯子,那封面上标着鲜红的纪年:2012年。母亲坐在我的床头,用平静的声音对我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但再苦也要走过去,而且总是走得过去的。你看,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所有的日子都在前面一天天等着你呢。”

也就是从那个12月开始,母亲每周三都早早地来到我的住处。她来时总是两只手都提着沉沉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刚刚买好的蔬菜、瓜果,有时还装着报纸和书籍。我怕她累着了,让她每次都坐出租车过来,但她不肯,说这点东西她提得动。所以,母亲还是每每乘公交车来,路上要倒几趟车,来回至少得两个多小时。一进门,母亲就忙乎起来,一边跟我聊天,一边拣菜、洗菜,然后去厨房煲汤做菜,稍有空隙,还帮我打扫屋子。这个时候,我就会停止无穷无尽的销蚀灵魂的妄念,在颠簸的气流里上下乱飞的风筝便也静止在了空中。

从此,每个周三成了我心里企盼的节日。每当听见母亲用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我心里就欢喜得像是燃放起了焰火,那焰火在彻骨的寒冷中美丽绽放,将凛冽染上了一层明亮和温暖。我感觉那一天心情特别平和,特别安宁。我真的又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趴在窗前看外面的天与地了。原本因为恐惧和焦虑,我如同一只被蒙住眼睛的惊慌的小鸟,哪怕飞得再高,也看不见连绵的山脉和澎湃的海洋了。那天,下雪了,江南的雪花不是完整的一朵朵的,谁都无法相信它会聚起来,可偏偏不多时,雪就把房顶、树枝和路径覆盖住了,白色皑皑,一派纯净。我真的好欢喜啊。只是母亲要回去了。屋门关上的刹那,我便急急地返身来到窗口等待着,等待着……母亲瘦弱的背影出现了,她一步一步地踏在积了雪的小道上,雪花落在她的肩头,落在她的发上。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那么真切地看见,母亲的头发早已花白如雪。是啊,亲已经75岁了,苍老毕现。之前,我从来没有在母亲跟前流过一滴眼泪,但这时我禁不住泪水崩落。

母亲的脚步带走了冬雪,牵来了春天的消息有一天,母亲说:“我带你出去走走吧。”于是,我欣然跟着母亲去了一处公园。虽说还有些许料峭春寒,但杨柳枝头已爆出嫩黄嫩绿,令我想起李白“春风柳上归”的诗句。春回大地,当是自然规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却不是必然的,那是一种更神圣的力量。回到家后,我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写下了病后第一篇文章,当我点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泪流满面,我为自己能重新开始写作而欢喜万分。

夏季的一个周三,飓风来临,黑云压城,狂风暴雨仿佛要掀翻整个世界。我正忐忑不安时,母亲敲响了房门。只见她完全成了一个“水人”,不等我开口,她自己先笑了起来,说那浓雾的风雨真像一堵厚厚的山墙,但她穿越过来了。我跟母亲说:“以后你别每周都来了。”母亲没有接我的话头,继续说笑道:“穿越还真要有点儿气力的。”

又到12月了。因着母亲,我甚至都没有觉得冬季已至。那个周三的上午,我习惯性地等着母亲的到来。可是,这一次,我却没有等到。母亲打来电话说,她今天不能来了,因为她胆囊炎发作了,老毛病了,已经吃了药,在家躺躺就是了。我不放心,让我妹妹带母亲去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竟是肝癌,而且医生说可能只有六个月的存活期。霎时间,我重跌入一年之前,又回到了天寒地冻的日子。

但是,母亲再一次来到了我的身边,再一次帮我把12月的日历翻到最后一张,然后,在大理石台历架上换上了全新的日历芯子。这一次,鲜红的大字标着的纪年是2013年。母亲照例平静地对我说:“你不用为我担心,我一点问题都没有,往后的日子跟以前不会有什么两样。”在母亲做了介入治疗两周之后,我和母亲互相扶持着,登上了飞往香港的航班。坐在维多利亚港边,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望着天边的一抹祥云,我跟母亲一块说起了我们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黄浦江,说起了流经母亲故乡江苏常州的大运河,说起了母亲年前专为我祈福而到过的黄山湖。望着粼粼波光,我想,水流滔滔,千回百转,所有的河系水脉终将汇合,日夜不息地奔向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

我对母亲说了德国诗人贝托尔德·布莱希特的故事:那时,他躺在柏林一家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当他看见窗外一棵树上停了一只小鸟,而且不断地啼鸣,不由得拿起笔来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诗。布莱希特说,我死之后,鸟还活着,在树上,婉转鸣叫。这时,正好有一只鸟儿从苍翠的树丛中鸣叫着飞起,我和母亲都欢喜得笑出声来。

(节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既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又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
B.文章非常注重段落间的过渡,如第五段开头一句,既承接上文对雪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春景的描写,使上下文段落间衔接自然。
C.文章第八段中“母亲照例平静地对我说:你不用为我担心,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是因为母亲确认自己是老毛病发作了,并不知道自己得了肝癌。
D.文章中的母亲勤劳、简朴、乐观,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她以自己的勇敢、乐观,让身处痛苦中的儿子看到希望,感受到欢喜。
【小题2】分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春回大地,当是自然规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却不是必然的,那是一种更神圣的力量。
【小题3】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德国诗人贝托尔德·布莱希特的故事?
19-20高一下·四川内江·期末
知识点:其他散文其他散文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品味语言艺术品味语言艺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枣林

①无论是北国风光、岭南春色、苏州园林、杭州山水,还是黄山的奇丽、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也不管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还是风月无边,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湖……都不能像家乡那山、那水、那片树林那样使我梦魂萦绕。尤其是家乡的红枣林,常勾起我如潮的乡思和童年温馨的回忆。

②我的家在渤海岸边,是个古老而幽静的乡村。村里村外、房前座后到处长满了枣树;特别是村东、村南和村北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枣树林,十分壮观。金秋八月,在这莽莽苍苍的枣树林里,有挂着奶牛乳穗头似的铃枣,有挂着圆滚滚的大婆枣、冬枣,但更多的枣树却挂着一嘟噜一串的金丝小枣。金丝小枣是枣中上品,红中透亮,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掰开半干的红枣,可清晰地看到果肉间由糖分、果质等组成的缕缕细丝,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光泽,可拉长一二寸不断。金丝小枣的美名即由此而得。

③小时候,我曾淘气地爬到房顶上,用嘴直接咬到枝头清甜香脆的铃枣,别有滋味。晚上,躺在洒满月光的枣树下,一阵轻风,可以把熟透的金丝小枣吹落,砸在耳边。有时恰巧落嘴里,闭起眼睛细心品味,清脆甜润,沁满肺脾,真惬意极了。

④记得在中学时代的假期里,我曾躺在那搭在枣园最高枣树上的望棚里,一边读书一边看枣林。透过婆娑的绿叶,望着蓝天上漂浮的白云出神,生出无限遐思。家乡的红枣,色泽鲜红带紫,味道甘美清香,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丰富,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南茶北枣之称。记得我小时候,家乡很穷,人们因吃野菜野草过多中毒,不少人得了浮肿病。红枣驱散人们体内积存的过多水分,救了人们的命。

⑤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各种各样的花的描述赞美之词居多,却很少有人描述赞美过枣花。其实,枣花是很值得赞美的。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而枣花却不是这样,在它盛开时却深深地躲藏在绿叶中。人们在远处可闻到枣的香甜,那香是薄薄的,香而不腻;那甜是淡淡的,甜而不浓。清清淡淡的香甜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既超然又充实的感觉。走近了,才能看清那通体黄绿的枣花。它米粒般大小,周边匀称地排列着五个小角,顽皮地扮成星星的模样,在星星的中央有亮晶晶的小花,玲珑剔透,仿佛枣花吐出的小舌头,煞是惹人怜爱,如果你伸出舌尖,和它亲吻,那醉人的香甜霎时传遍了全身。蜜蜂对枣花也十分喜欢,枣花一开就从遥远的地方聚集来做工,酿出的蜜营养价值很高,人们称它为补品之王。人们常盛赞多种鲜花,我却不以为然:牡丹花最美,花却不香;月季花香,但不免甜腻。可枣花的香甜则可谓超凡脱俗:它从不花枝招展炫耀姿色,从不过度渲染甘甜让人沉溺;而是自甘平淡,努力缩小身躯,把劲儿憋在心里,用生命孕育出比它自己大百十倍的果实。

⑥枣树那股坚强挺拔的劲头令人敬佩。不怕土壤中的盐碱,雨水少不感到干渴,水再大不蒙顶就不怕。总是和勤劳勇敢的人们同甘共苦,做主人忠实的朋友。任凭主人另眼看待,它仍然那么忠心耿耿。就拿采果子来说吧,桃、杏、梨采摘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伤了皮,动了肉。唯独红枣采摘用竿子去打。素有有枣无枣打三竿子的说法。它从来没有因为挨了打就悲观失望,就消极怠工,更没有对主人不恭的表示。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像老黄牛一样,为人类奉献着。

⑦它能和其他植物欢快共处。它生来根浅叶子稀。在它的左右种植小麦、豆类、红薯、芝麻、花生之类,从来不妨碍伙伴们的生长。其他作物都喜欢和它共处。它的性格是不与同伴争营养、论高低。不以大压小,不以强欺弱。植物不管名气大小、身价高低,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帮助。它还能自觉地把阳光让出来照射别的植物。

⑧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柳、桃、杏一出九就争先恐后地发芽、开花、结果,可说是爱出风头,而枣树总在诸多作物花草之后生叶、开花、结果。它从来不以自己的贡献而骄傲自豪,而且觉得奉献太少,仅乎欠了主人什么。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它不像桃、杏、梨,主人付出大量心血它们才报恩。枣树最有良心,入地当年就为主人服务。它天然的特性是,不忘主人对它的培育,默默地、早早地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到了而立之年,主人嫌它贡献小,用刀刮它的皮、开甲。在挨了刀、受了伤之后,它不诉说痛苦,不感到悲观,而是加倍地多产果实来回敬大自然和主人。

⑩枣树的品格多么高尚啊,它是我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象征。

⑪一晃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但童年时代在红枣林编织的一出出剧目仍记忆犹新。也怪了,每逢金秋八月枣成熟的季节,不论我走到哪里,总会多次梦见故乡那绿叶、红枣、蓝天、白云的美景;梦见母亲爱枣、选枣、晒枣、醉枣、留枣、抚摸着枣的神情;梦见姐姐帮母亲用带着绿叶的榆树条穿红红的菱形枣排,枣排穿好后挂在墙上,顿时满屋生辉,笑声盈盈,这是我记忆中农家特有的壁挂。

⑫夕阳树木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我爱故乡的红枣林,我愿为红枣林唱支最理想、最圣洁的赞歌。然而,我更崇拜枣树那高尚的品格,我愿做一棵永葆乡土特色的红枣树。

(选自刘殿阁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由自然美景写起,进而引出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思念。
B.第④段写红枣救人性命,药用价值高,凸显了作者对红枣的感激之意。
C.第⑪段的排比句,写记忆里的乡音乡情,句式整齐,增强了表达力量。
D.结尾段,作者希望成为一棵红枣树,直抒胸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小题2】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语句。
【小题3】阅读⑥—⑨段,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枣树的高尚品格。
【小题4】红枣树普通常见,作者却从树的身上感悟到了家乡父老的高尚品格。生活中,这类植物还有很多。请结合你的认知,另举一例说说它带给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②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

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⑤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

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摘编自《白华旬刊》,1929年12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先说扬州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后又说久住的人离开扬州后也许并不想它,想也只想扬州的夏日,曲折有致。
B.文中第二段作者极力否定北方有水,行文中表达了自己不喜欢北方水景的情感,暗示对目前在北方生活处境的不满。
C.作者认为“瘦西湖”的名字“太瘦",且“假西湖之名以行”,显得俗气,行文之中表达了对人们附庸风雅的鄙视。
D.作者领着读者一路沿蜿蜒的护城河随意游览,逐次介绍各著名景点的特色,娓娓道来,突出扬州特有的水上游趣。
E.作品在悠然舒徐,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写出扬州之水富于情韵的美感,语言清新畅达,表达了对扬州夏日的独特情感。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所写的扬州夏日的特点。
【小题3】文中第④段划线的两个比喻句,一俗一雅,颇具妙趣。请简要赏析。
(1)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
(2)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小题4】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鏊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风源,用碎石泥塞紧老鼠洞,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勒一扇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三九天气,还是寒气逼人。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拔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父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快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或者回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2018.2.23.《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婉约:文气,雅致。B.短粗:形容火苗微弱。
C.筋骨:使泥火盆成型的骨架。D.培:包围、拥堵。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既引发了美好的回忆,又象征了一种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小题3】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
【小题4】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并做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