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汉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自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

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乃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以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侍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

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为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九泉,志愿永毕矣。

谨奉表陈进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B.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C.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D.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念,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与下文伏遇、伏望中“伏”意思同。
B.布衣,指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
C.经筵,宋代开始,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的讲官为帝王讲论经史。
D.区区,犹方寸,引申谓情意真挚。与“何乃太区区”中“区区”意思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编书历经两朝,深得皇帝信任。先奉英宗之命编撰历代君臣事迹,又奉接圣旨赐予书名及写序言。
B.司马光研读史书,博采众长。编写《资治通鉴》采用小说资料编辑成部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纪传体史书。
C.司马光言辞恳切,性情谦逊。虽然广读诗书,但他依然表示自己才疏学浅,见识愚钝,能力也不及他人。
D.司马光心系皇帝,忠心可表。离开朝廷达十五年之久,却仍然顾念皇帝,专事撰作,付出毕生精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
(2)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19-20高二下·广东珠海·期末
知识点:《资治通鉴》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如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态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县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冢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赐骸骨,亦称“乞遗骸”,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B.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
C.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D.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确的战略主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浑瑊遣兵马使李朝寀将兵戌定平。瑊薨,朝寀请以其众隶神策军;诏许之。杨朝晟疾亟,召僚佐谓曰:“朝晟必不起,朔方命帅多自本军,虽徇众情,殊非国体。宁州刺史刘南金,练习军旅,宜使摄行军,且知军事,比朝廷择帅,必无虞矣。”又以手书授监军刘英倩,英倩以闻。军士私议曰:“朝廷命帅,吾纳之,即命刘君,吾事之;若命帅于他军,彼必以其麾下来,吾属被斥矣,必拒之。”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辛卯,上复遣高品薛盈珍赍诏诣宁州。六月甲午,盈珍至军,宣诏曰:“朝寀所将本朔方军,今将并之,以壮军势,威戎狄,以李朝寀为使,南金副之,军中以为何如?”诸将皆奉诏。丙申,都虞候史经言于众曰:“李公命收弓刀而送甲胄二千。”军士皆曰:“李公欲内麾下二千为腹心,吾辈妻子其可保乎!”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众曰:“弓刀皆为官所收,惟军事府尚有甲兵,欲因以集事。南金曰:“诸君不愿朝寀为帅,宜以情告敕使。若操甲兵,乃拒诏也。”命闭门不内。军士去,诣兵马使高固,固逃匿,搜得之。固曰:“诸君能用吾命则可。”众曰:“惟命。”固曰:“毋杀人,毋掠金帛。”众曰:“诺。”乃共诣监军,请奏之。众曰:“刘君既得朝旨为副帅,必挠吾事。”诈称监军命,召计事,至而杀之。戊戌,制以李朝寀为邠宁节度使。是日,宁州告变者至,上追还制书,复遣薛盈珍往诇军情。壬寅,至军,军中以高固为请,盈珍即以上旨命固知军事。或传戊戌制书至邠州,邠军惑,不知所从。奸人乘之,且为变。留后孟子周悉内精甲于府廷,日飨士卒,内以悦众心,外以威奸党。邠军无变,子周之谋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有删改)


注①: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B.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C.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D.夜/造刘南金/欲奉以为帅/南金曰/节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则不可军中/岂无他将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解释为“部下”,也可用于对将帅的敬称。
B.甲午,干支纪法之一。本文用来纪年,与历史上的“甲午战争”用法相同。
C.戎狄,古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
D.制书,在唐代是指皇帝下达命令,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或褒奖嘉勉官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浑瑊去世后,李朝寀请示将自己的部众划归神策军。朝廷不但允许,而且派使臣准备任命他和刘南金为正、副节度使。
B.杨朝晟在病情加重时,召集僚属商量新帅人选,认为刘南金熟悉军事,适宜暂且掌管军中事务,以等待朝廷任命新主帅。
C.军士们请兵马使高固主持公道。他先是逃避,后迫不得已才与大家请监军奏报朝廷更换节度使,可见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D.在人事变动、军心不稳之时,邪恶之徒想要趁机发动变乱。所幸孟子周采取措施,内外兼顾,邠州军队才没有发生变乱。
【小题4】把文中画标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
(2)诈称监军命,召计事,至而杀之。
【小题5】将士们为何不愿李朝寀担任邠宁节度使?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可忽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乙)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物:对待事物满不在乎
②能克终者             盖:大概
③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       臣:使……称臣
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来:比较起来
⑤若德义通,民心悦服       潜:暗中
⑥公存此心             但:只要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B.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C.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乙文中唐太宗说对于守成之难,现在应当慎之又慎,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
C.丙文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围绕治理国家阐述了主张,甲文作为奏疏,言辞诚恳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对话,塑造了进谏和纳谏的典型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
【小题5】丙文中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之后说自己“过失堪惊”,“过失”指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