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据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据了解,在计划起步阶段,教育部将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

材料二:

       

(数据来源网络2020年1月16日《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回顾高考特殊选拔政策》)

材料三:

长期以来,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得的更多是降分照顾,而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正因为此,入围强基计划的考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其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而不是把个人专长作为一个进入名校的跳板,转而就读其他热门应用专业,比如金融。

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一硕一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的强基计划选拔过程全部放在高考结束,分数公布后进行,完全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部分。根据强基计划的录取规则,高考成绩将占85%,高校其他的笔试面试等只占15%,最后都折算成分数排队录取。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材料四:

北京大学的计划招生专业主要涵盖数学类、物理学类、历史学类等,招生学科均为教育部学科评估“A+”学科。浙江大学的招生方向主要分为理学类、基础医学类和人文历史类。清华大学计划招生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等专业。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余潇潇介绍,学校充分利用工科方面的强大实力,创造性推出全新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设计了“理一工”双学士学位和本一硕一博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学生打好坚实理科基础,并重点引导他们进入国家亟须的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等关键领域。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成立了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探微书院、未央书院、行健书院等五大书院。其中,日新书院负责基础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致理书院负责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探微、未央和行健3个书院则分别对接化学生物学、数理基础科学和理论与应用力学3个专业方向,均专门设计了“理+工”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招办负责人介绍,上海交大的综合面试环节包含科研潜质及创新素养评估,每名考生要经过两组专家的面试,专家组与考生组将采用“双随机”抽签的方式。

专家普遍认为,与以往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定位不同,“强基计划”更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综合实力和基础学科相对较强的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入手,破解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12日《强基计划,来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7年以来的数据统计里,可以看到在“双一流”A类高校自主招生五类条件中,除“五大学科竞赛”外,其余四类条件的要求逐年减少。
B.2017年以来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双一流”A类高校自主招生中,这“五大学科竞赛”一直备受关注,成为高校衡量学生学科才能的有效指标。
C.“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将在全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D.材料三在材料一基础上,分析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指出“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B.根据强基计划的录取规则,高考成绩将占较大比重,高校其他的笔试面试等也会作为参考,最后都折算成分数排队录取。
C.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
D.强基计划主要以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为定位,破解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小题3】简要概括各高校发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体现了“强基计划”的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9-20高二下·广东珠海·期末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6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出征前,3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

聂海胜:对!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我们在地而强化了很多不同的训练,包括一对一训练、低压舱训练、水槽训练等,我们只有具备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强大稳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刘伯明:各方面的训练强度都加大,低压舱训练风险最高,因为是真空环境。我们在低压舱内进行了多次针对特殊情况的训练,来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确。

汤洪波: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记者:3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务中,任何单项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两两组合,3种模式都可以完成。3个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更是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

记者:聂指令长,您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8年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航天员,我的成长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能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我感到非常幸福。

记者: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再上太空,心情怎样?

刘伯明: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归零,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开始,我们要保持第一次的热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细操作的踏实作风,13年刻苦训练,13年耐心等待,13年热切期盼,再度飞天,可以说心驰神往、心湖澎湃。对于航天员个体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不难,因为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记者:航天员首飞往往要经历多年的等待,能讲讲感受吗?

汤洪波:漫长的等待,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但有飞天梦的牵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状态。我相信,未来的十年,将是为空间站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十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621日第19版)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痛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624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升空不仅是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的首次载人飞行,意义重大。
B.汤洪波是三人中唯一一个第一次执行飞天任务的宇航员,漫长的等待对他来说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
C.红军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与祖国、时代形成同频共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低压舱训练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风险最高,最能考验宇航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
B.有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于每一个航天员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都是件容易的事儿,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C.三名航天员没有分工,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单项操作,均可两两组合完成两人任务,三人任务又可密切配合。
D.神十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不仅展现了我国航天实力,也能点燃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中国航天人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前行。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送证上门”是吴起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吴起县探索建立了“有事请直说”“小院说事”“红色代办员”等制度,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
B.自2020年起,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带领下,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创排了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传达致敬前辈同龄人和走好当下建设长征路的旨规。
C.“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脚下的路延续新的长征,我们是新一代红军小战士……”在长征精神展览室里,广东肇庆广宁十几名“小红军”唱着红军小学之歌。
D.离会宁县城八十公里的红堡子村很多村民都为红军提供过帮助,村民王瀚,筹粮捐钱支援驻扎在红堡子村的红军,在当时被人们称赞为“开门迎红军”。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5】长征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都属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两种精神的内涵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共同社北京9月4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4日承诺扩大对外开放。习近平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之际发表视频讲话,称中国将“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

另据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4日报道,在寻求与其他国家深化经济合作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将继续向全球企业开放其服务市场。

又据《香港经济日报》网站9月4日报道,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4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致辞。这是疫情发生后中国举办的第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彰显推进对外开放的信心决心。

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各国都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克服重重困难,举办这样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就是要同大家携手努力、共克时艰,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他在致辞的最后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段时间内阻隔了我们的相聚,但阻挡不了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阻断不了我们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信心和行动!”

(摘编自《境外媒体:服贸会传递中国开放信心》,“参考消息网”2020年09月05日)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作为较早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的国家,也作为率先重启社会经济生活的国家,克服重重困难,举办这样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更希望以此为契机,搭建起平台和桥梁,让各国人民充分展示服务贸易领域新发展新突破,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新技术新成果。

路径清晰,前途可期。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3点倡议,无论是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还是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都彰显着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信心决心,释放我国坚持经济全球化、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的积极信号。

今天的中国,正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不仅是这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服贸会,更是连续下调关税、积极扩大进口的种种努力,是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胆尝试……矢志不渝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努力,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国家齐心协力、携手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坚定的步伐美好的未来》《光明日报》2020年09月07日)

【材料三】   9月9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圆满落幕。本届服贸会的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据介绍,本届服贸会举办了覆盖服务贸易全部12大领域的展览展示,参展参会企业和机构包括33家国际组织、68家驻华使馆110家境外商协会199家世界500强企业。服贸会成交踊跃,共签订协定协议类成果240项。

本届服贸会打造数字平台,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共有境内外5372家企业搭建了线上电子展台,一批企业用心搭建3D展台;共举办32场纯线上会议和173场线上直播会议,线上发布项目1870个,在线洽谈55万次。服贸会闭幕后,线上服贸会平台将持续开放,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服贸会。

(摘编自朱竞若、贺勇、罗珊珊《2020年服贸会圆满落幕》,人民日报 海外版2020年09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2020年服贸会”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服贸会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覆盖面广、参展参会企业和机构众多、成交踊跃。
B.2020年服贸会作为疫情后中国举办的第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C.2020年服贸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建设服贸会数字平台,为境内外企业间的交流提供方便。
D.2020年服贸会闭幕后,其线上平台将持续开放,让企业间的继续交流成为可能,有望成为永不落幕的服贸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日、美等境外媒体对此次服贸会的报道,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社会对此次服贸会重视程度之高,期待值之高。
B.我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克服重重困难,举办此次服贸会,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得以重新启动。
C.举办服贸会、下调关税、扩大进口、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均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服贸会的报道、评论角度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一点,就是此次服贸会传递出中国继续扩大开放的信心。
【小题3】在疫情背景下我国举办服贸会对世界经济重启有何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感兴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小题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