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1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已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人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小题3】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2020·江西宜春·模拟预测
知识点: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份意见特别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方面显示了党中央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今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光明网《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材料二:

《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直面当今的教育现实问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一定程度被忽视,劳动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旨在补齐教育短板。

为了从客观层面更全面真实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前不久,华东师大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7万份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和三角印证后,初步得出结论:仅有30.1%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着极强的劳动观,21.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强,2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一般,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弱。在对劳动观念的自我认知上,青少年与教师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47.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极强,29.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较强,2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一般,3.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淡薄。同时调查显示,98.4%的家长赞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仅有1.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中国青年报2020年6月1日)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要注意到,面对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的地位和条件同党和国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的期望还不完全适应。比如,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被弱化境地;一些学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比较陈旧,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脱节问题比较明显;有的乡村学校劳动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完善,学生不喜欢学、没机会学等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在一些学校还不同程度存在师资队伍较弱、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欠缺等问题。

《破除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瓶颈》光明日报2020年3月30日

材料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表示,劳动教育和全部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一个专业性的事业,离不开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

“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比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檀传宝说。

檀传宝表示,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中,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劳动,教育不能缺失那一环》中国青年报2020年4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方面显示了党中央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今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B.在对劳动观念的认知上,近七万份问卷显示:学生认为自己劳动观念从极强、较强到一般再到较弱的比例均比教师高。
C.目前学校中的劳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被弱化境地。
D.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客观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家庭、学校、社会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B.直面当今的教育现实问题,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有利于补齐教育短板。
C.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面对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劳动教育在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全适应的问题。
D.劳动教育应该有广阔的加强空间,中小学各学科中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都应该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
【小题3】学校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学校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应履行的职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

葛剑雄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地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呼号奔走;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转悲为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

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做出预测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但每次能观看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100多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看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地方,早上天亮了两次)”。

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科学家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感觉。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做出解释或判断。

相传尧时已经设立了“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期(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居然没有及时做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恐。

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天文官已对日食做了完整的记录。

在《春秋》所记的242年间,发生了36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当作灾害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其实天文官心里明白,并非每次日食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在今天,曰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少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

(选自《东方早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日食出现就说明国君有很大的错误,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B.在以农业生产立国的时代,人们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日食产生的原理根本不了解。
C.“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中“居然”一词,写出了古人对太阳被黑暗遮蔽的惊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D.“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中的“一定”说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受发生时间、气候、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
B.《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已得到科学的验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
C.相传,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官,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时会疏于观测,不能对日食做出及时预报。
D.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则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留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热态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来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衰、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分之一(,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但海水面积之大远非我们所能穷尽。
B.“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意思是说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距离约30万公里。
C.“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意思是说地球在宇宙中未必是唯一的,地球环境并不具有代表性。
D.“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意思是说在广表的宇宙中,我们这个地球是十分罕见的,这证明了地球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现在还仅仅是起步阶段,目前对宇宙的认识,也是基于对地球的认识。
B.在探索宇宙方面,我们可能还十分“幼稚”,但我们目前掌握的理论已经证明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
C.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是用来丈量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也是目前最大的长度单位。
D.由于地球在天体中不具有“典型”性,因而我们目前基于地球获得的知识也不具有普遍性。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宇宙空间的测量上,地球上用来表示长度的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用处了。
B.如果人类能发明与光速相等的宇宙飞行器,我们只需8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太阳。
C.如果我们从宇宙中的一个星体上不加定向地任自己落下,落到地球上的概率是分之一。
D.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星际空间十分辽阔,行星、恒星和星系十分稀罕而珍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