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作“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在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对生活有用、促进人们情感交流的文学,是有价值、有生命的艺术。
B.托尔斯泰的创作贯穿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体现了他的批判和责任意识。
C.在我们的时代,文学常为文学本身而存在,它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被漠视。
D.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但是二者精神传统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成就伟大作品,社会要给予作家充分的自由感和余裕心。
B.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提升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软实力。
C.中国文学生存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时常受政治影响,负担极重。
D.文章将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进行对比,揭示文学伟大的原因。
19-20高二下·江苏无锡·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小题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营造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当今和唐以前的人都不敢那么写。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玩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于股掌之上,秤他们的斤两,论他们的货色,一言而九鼎,盖棺而论定。《李斯列传》写李斯,写这千古一相,一开篇,即墨毫轻扫,如灶妇扫尘,李斯就入了另册,成了鼠类,在历史的长廊中,画定了他贼眉鼠眼的形象。在先秦,有著作有学问而在一般场合不被人以相称的,只有商鞅和李斯。这好像不仅因为他们是官僚,那齐国国相其貌不扬的晏婴,不也称晏子么?连苏秦、张仪这样的人也偶有称他们为苏子、张子的。是尊称,必须兼具道德才干两方面的优长才行。

李斯做出了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大事,但他自己却一直没能大起来。他好像永远是上蔡小吏,永远摆不脱那种小人物小人格的心态。小气小器小心翼翼,永远蜕不出那种委琐细屑,患得患失,首鼠两端。他既不及商鞅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更不及后来王安石的坦荡磊落忘怀得失。是的,他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字。他绝顶聪明,但心智有限,德不胜才。我这里讲的,不光指道德伦理,更是指一个人的定性,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那种自大自信,超然豁然,那种把握自己,不被世界左右的定性,在诱惑或在压力面前保全正常理智,不被其淹没或误导的心力。在这一点上,李斯显然有些弱不禁风。

李斯一生孜孜矻矻,机关算尽,他好像总是皱着眉头,心事重重。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聪明处世的人。就处世而言,最高境界是以赤子之心待人接物,超越利己利他;其次是以正常理性处世,摒弃大费周章的一切人生戒律和道德教条;再次就如芸芸众生,随自己的喜怒哀乐待人接物,不求活得高尚,只求活得真实,不求有理有据,只求随性适意。而最差也最危险的处世方式就是以一己之聪明来对付万千世相及其不可穷尽的变化。人之聪明有限,而世途之险暗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但李斯仍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鼠,但却似乎并不全是鼠目寸光,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富有远见的大政治家。他两次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其中第一次他所顶住的还是来自他上司——丞相王绾的压力,其时的李斯还只是一个廷尉。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三代递代,及更早的黄帝杀蚩尤,炎黄大战,乃氏族部落战争。周代立国,广封天下诸侯,在最初分封的诸侯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君道》)以一家血脉涵盖天下,一举消除了氏族战争的隐患。而周王朝的灭亡,则又是由于诸侯兼并。秦立郡县后,于秦,则是有叛人而无叛吏;于汉,则是有叛国而无叛郡;于唐,则是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封建论》):李斯之功大哉!

如果李斯不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他也不会成功。当他在荀子那里学帝王之术时,他就在做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他对学问本身的兴趣远在韩非之下:当韩非在思辩的玄想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李斯却是一边听荀老师讲课,一边是心有旁骛,很像是孟子指责过的那种不专心,一心以为鸿鹄之将至——不,一心想着自己将如鸿鹄,志向远大,羽翼已就,一飞冲天。他的眼角不时地扫向书室之外,窥测方向,以求一逞。他匣中的宝剑时时作鸣,要扬眉出鞘。在纷争的七国之中,他也早瞅准了远在西北的秦,那是一颗杲杲跃起的天狼星,将要吞食崤山以东死到临头还吵吵嚷嚷、睚眦相向的六国昏蛋。那里有能让李斯由厕中鼠变为仓中鼠的鼻如黄蜂,胸如鸷鸟,声如豺狼,眼睛细长,吓跑了大梁人尉缭却让李斯心向往之的秦王嬴政。

——摘编自鲍鹏山《李斯:斯人斯鼠》

材料二:

崇拜李斯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说:陷害毒杀韩非是李斯一生中的污点,但是,瑕不掩瑜,李斯仍然不愧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伟大人物的胸怀与抱负吧。李斯学成后辞别自己的老师荀子,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困穷。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对人最大的辱骂就是卑贱,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困。处在卑贱的地位,生活在穷困之中,而批评社会,鄙夷利益,这不是作士人的心胸。)这一段是李斯对自己人生志向的总结,他的人生动力就是追求高贵的地位、奢华的享受。

秦始皇死前写信给公子扶苏,要他把兵权交给大将蒙恬,并让扶苏前来丧葬,继承大统。但是,赵高向李斯陈说了厉害,告诉他:扶苏、蒙恬一旦得志,你就没戏啦。于是,他与赵高一起封锁秦始皇的死讯,伪造遗诏,谋害扶苏、蒙恬,扶持二世胡亥当上了皇帝。这是秦朝灭亡的开始,而李斯作为丞相,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如李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选择坚定地站在扶苏一边,历史又将呈现怎样的风景,李斯的人生走向又将如何,殊难预料。

赵高、李斯纵容胡亥骄奢淫逸、压榨百姓、迫害大臣,导致普天下人对他们怨愤不已,六国旧族与陈胜、吴广纷纷起义,逼近首都咸阳。二世质问李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爵禄地位,运用超人的辩才,教导胡亥:作皇帝不能为天下服务,而要让天下为你服务。为人服务的人是下贱人,被人服务的人才是尊贵的人。怎样才能让天下人都为你服务呢?你要对所有人严加监视,用酷刑惩罚他们。他举了一个例子。把灰土洒在道路上本来是很小的过错,但是商鞅对这个人施了残酷的肉刑。百姓看见这样小的过错都要受到那样残酷的刑法,因此就会俯首帖耳为你服务了。听了李斯的劝告,胡亥变本加厉,把对人民敲诈勒索多的官吏称之为,把使用酷刑杀人多的官吏称之为。朝野怨声载道,义军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李斯的智慧仅仅为了保证自己飞黄腾达,而秦朝的江山天下不是他真正关心的。

——摘编自《从李斯的人格看百年来国人的观念》

材料三: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齐国国相晏婴被称为晏子类似,兼具道德才干两方面优长的苏秦、张仪也常被称为苏子、张子。
B.李斯以一己之聪明来对付万千世相及其不可穷尽的变化,以有限应付无限,这种处世方式是最差最危险的。
C.李斯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小”字,“皮袍”借代高官厚禄,与“布衣”相对,随着李斯地位的渐次高升,他的“小”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
D.材料一中关于秦王嬴政的外貌描写意在表明嬴政具识人慧眼,有雄才大略,能纵横捭阖。秦王嬴政的这些特质如磁石般吸引着渴望功成名就的李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向秦王表示忠心,可实际上,他的忠心之语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巧伪之言,他的实际行为与此并不吻合。
B.李斯富有远见,受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崇拜,他力排众议,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地方利益集团威胁中央的问题。
C.贾谊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秦二世胡亥“仁义不施”,与时任丞相李斯德不配位、纵容教唆有很大关系。
D.李斯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在当时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下,类似于李斯的悲剧难以避免。
【小题3】下列理论最接近李斯政治主张的一项是(     
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D.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由诸侯出。
【小题4】材料一和材料二评述李斯的人生,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ニ丈,方ニ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ニ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可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壸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ー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笑蓉诔》来说明。这属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螺”——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以亡身兮,终然天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有不同,观念大致相同。
C.《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后来有人把“巾帼惨于羽野”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俞平伯认为这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宝玉作的《芙蓉诔》来说明《红楼梦》继承《离骚》尤为特出。
B.文章引用《红楼梦》与《西游记》等关联的几例,说明它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
C.文章说明《红楼梦》融合众长,成一家之言,其传统性更在独创性之上。
D.文章分别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史传等文体的关系,最后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金瓶梅》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论述,但是他认为《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是“深得《金瓶梅》壶奥”。
B.脂砚斋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佐证了《红楼梦》继承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
C.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可以知道《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尤为突出。
D.《红楼梦》古代渊源深厚且广泛,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