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27日11时,我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攻顶成功,完成了峰顶测量任务。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党亚民说,珠峰高程测量是一项代表我国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性工程。在精确测定珠峰高度的同时也将获得珠峰地区最新的高精度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而开展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对珠峰高程的影响以及珠峰地区地壳形变监测分析。目前,本次测量工作已经完成了坐标控制网和高程基准传递测量、峰顶“会战”测量,正在进行测量数据处理和检核,预计九、十月份能够完成测量成果的认定和发布。

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说,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几乎用到大地测量所有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时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获得了完整而且高质量的珠峰顶峰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等级水准、重力、气象、冰雪深度以及交会测量等大量珍贵数据。但是设备方面的负责人柏华岗却对仪器设备的表现只给了85分,他说,“不少仪器设备都是为了这次任务改造,或是新研制的。在珠峰顶峰大风严寒的环境中虽顺利完成了测量任务,但依然有改进的空间。”

在峰顶测量过程中,觇标架设出现了意外,觇标装不好,GNSS接收器就收不到信号,雪深雷达也无法工作。测量登山队副队长普布顿珠情急之下摘掉氧气面罩,在无氧状态下重新连接,各项测量数据才得以相继获取完成。而普布顿珠也在无意间创造了在珠峰顶峰无氧工作近150分钟的纪录。

(取材于北青网文章《载入史册之举如何缔造》等)


材料二:

总有一些人让人肃然起敬,总有一些故事激励着我们前行。他们让人敬仰的除了成绩,更是精神。1975年,曾三次挺进珠峰地区的国测一大队派出8名队员,与军测队员和登山队员一起在生命禁区奋战80多天,最终将测量觇标牢牢矗立于珠峰之巅。8848.13米这个“中国高度”,迅速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

2005年,国测一大队测珠峰。虽然技术装备先进了许多,但绝壁陡崖、冰沟暗河、严重缺氧、暴风雪频发的恶劣环境,依然让队员们面临生死考验。凭着坚强不屈、勇于奉献的精神,他们完成了珠峰登顶测量。8844.43米的珠峰新高度向世界公布。

这是一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队伍。在平均海拔高度5000米的青藏高原西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东海之滨、在南海暗礁,在抗灾重建、城市规划、国土资源、水利、电力、交通、国防等领域,到处可见其队员奔波忙碌的身影,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测绘产品和有力的测绘保障。

这是一支锐意创新、勤于钻研的队伍。1984年,他们把测绘推进到2万公里之外的南极,制作了中国第一张南极地形图;2004年,他们在南极成功建立重力测量基准,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忠诚奉献是这个队伍的魂,海拔6000米永远是氧气不足的,新疆的戈壁滩永远是风沙大的。改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人的精神和作风。”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说。

(取材于操秀英《用生命丈量壮美山河》)


材料三:

巍巍珠峰,亘古耸立。作为观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终在运动,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是人类的不懈追求。测高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一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纷纷亮相,5G信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为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提供技术赋能。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也同时抵达了一种精神的高度。攻坚不畏难,山高人为峰。登顶珠峰展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给中华儿女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攀登珠峰,充满危险与艰辛,往往是在面对诸多“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奇迹。历久弥新的攀登精神,永远是我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力量,是祖国至上的爱国情怀。60年前,面对“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人肯定上不去珠峰”等质疑,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硬是不信邪,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国攀登”,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有能力登顶珠峰。这种力量,是攻坚克难的奋斗意志。登顶珠峰,一路险象环生,靠的是那么一种不向高山低头、不为困难折服的精气神。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这种力量,是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登顶珠峰,也是团队合作的胜利。为了这次珠峰重测,接应人员、修路人员、保障人员默默奉献,确保冲顶人员安全顺利抵达峰顶。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的征程向着未来延伸,新时代中国在阔步前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攀登者,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脚步。

(取材于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科学的探索,精神的高度》)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珠峰高程测量工程工作的一项是
A.坐标控制网和高程基准传递测量B.峰顶冰雪深度测量
C.珠峰冰川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D.测量成果的认定和发布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珠峰高程测量工程展示了当今世界测绘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B.探求尼泊尔2015大地震对珠峰高程的影响是本次测量的目的之一。
C.新研制、新改造的测量仪器在峰顶测量工作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
D.在珠峰顶上架设觇标是高程测量工作中最关键最艰难的一项工作。
【小题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事迹不能支持国测一大队坚韧不拔的一项是
A.普布顿珠在珠峰创造了无氧工作近150分钟的新纪录。
B.1975年派出的八名队员在生命禁区奋斗80多天。
C.在全国各地各个领域到处都有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
D.柏华岗对顺利完成测量任务的仪器设备只评85分。
【小题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2020年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的意义。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地谈谈你对“攀登精神”的理解。
19-20高二下·湖北武汉·期末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内容,提出见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慢的是活着          ——作家乔叶访谈录
陈劲松(以下简称“陈”):乔叶老师您好!很荣幸和您进行交流。就写作而言,您最初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为何会选择文学?
乔叶(以下简称“乔”):我刚开始其实是写散文的。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委屈、困惑和挫折,觉得自己有话想说,而且必须要说出来,但这些话又不能对着家人和朋友说,于是只好付诸笔墨和稿纸了。写着写着,从爱好变成了职业。至于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陈:很多作家写到一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困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或者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乔:这种困惑我当然也会有。我时常问自己,文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看法。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则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就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陈: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读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反映到写作领域。有人就创作了新闻式小说,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新闻笔法讲述小说故事。您如何看待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的关系?
乔:新闻写作毕竟有其时效性,而小说创作则是慢工出细活。犹如我们开启一瓶啤酒,新闻写作就是刹那间涌出的啤酒泡沫,只会浮在上面,而小说创作则是泡沫下面的酒,唯有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才能酿造。就好像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在今天早就失去新闻的价值,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进行书写。
陈:您这个比喻很贴切也很有意思。对于畅销书和各类书籍排行榜,有些人持追捧的态度,有些人则取不屑一顾的态度。您会关注畅销书或者排行榜吗?
乔:会关注,但可能不会去阅读。我觉得我追求的写作方式和认同的文学作品,可能与畅销书会有出入,我想沉下心来,写出像阿来的《尘埃落定》一样比较深刻的作品。但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应该还是有其合理的因素吧。比如说《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肯定迎合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有读者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老实说,那不是我想要写的。
陈:迄今为止,您的小说作品似乎以中短篇为主,对你来说,长篇小说的写作会存在困难吗?近期是否有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
乔:事实上,我最初从事小说创作时,就是长篇。文学院的老师问我说,你没有经过中短篇的训练就写长篇,可以吗?我说可以。当时写出来后也顺利出版了,但后来回头再看时,我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几年我就老老实实地从中短篇写作开始,好好训练自己的语言和结构能力。当然,我现在如果写长篇,肯定会比那时要好。不过我近期没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我认为长篇小说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我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里有一句话:“……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对我而言,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态度。
[注]乔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副主编。陈劲松,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
【小题1】下列对本篇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乔叶走上文学这条路,是因为文学能表达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从而使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这样,乔叶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B.乔叶认为,文学不能带给人物质财富,文学的意义是让人的心走得更远,它能穿透物质表层,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生命质量。
C.乔叶对畅销书如《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等,持欣赏态度,因为这类小说迎合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读者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乔叶却不会去写这类的东西。
D.乔叶强调小说创作是慢工出细活并谨慎对待长篇小说创作,这从写作态度方面印证了题目“最慢的是活着”。
E.乔叶说:“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就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意思是说,虽然生活是时刻发生着变化的,但文学要表现的是能带给人们温暖的人性,这个创作宗旨是不变的。
【小题2】在本篇访谈中,关于文学写作的终极目的,乔叶有哪些看法?
【小题3】乔叶答问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作简析。
【小题4】乔叶提倡怎样的写作态度?联系现实,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异地医保都可以联网直接结算,太方便了!”海南三亚的梁阿姨因冠心病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体验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带来的便利:再也不用带着钱和发票四处奔波。预计今年9月底前,广东还将全面完成省内和跨省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这是广东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改革决策之一。

早在201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卫生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卫生强省”。从新中国成立时农村“一无医院、二无药”的困境,到如今广东县域住院率达83.5%,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70年来广东着力补齐基层医疗短板,让更多人实现病有所医。

(摘编自《从“缺医少药”到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南方日报》2019年9月19日)

材料二: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受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特殊生育政策等多方面复杂因素影响,中国老龄化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促进有关产业快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中国的发展,也对全球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挑战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与日本、北欧等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虽然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在迅速增长,但未来10年左右,仍是以低龄老人增长为主,这是建立和完善老龄化应对体系必须抓住的‘机会窗口期’。通过前期对有关国际经验以及中国特点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形成应对老龄化的‘双轮支撑体系’。虽然中国老龄化压力巨大,但也有很多有利条件,尤其是快速的技术进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产业发展,中国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老龄化压力,也能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和借鉴。”

葛延风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有2.5亿,到2050年有可能超过5亿,届时,将占到全世界老年人的22%和亚洲老年人的40%.二是速度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增加到14%,即从‘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只需要2、3年(预计在2023年前后)。三是城乡区域差异大。虽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老年人口将超过农村老年人口,但由于年轻人口更多流向城镇,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将深于城镇地区。根据我们的预测,2030年城镇老年抚养比约为22%,而农村则将达到约40%,养老负担更为沉重。同样由于人口流动,老龄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随着中西部青壮年人口向东部流动,中西部老龄化的程度将比东部地区更严重。”

老龄化将会带来全面的经济、社会影响。最直接的压力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医疗健康服务的压力,不仅带来费用上涨的压力,也要求服务模式进行转变。二是带来巨大的老年照护压力。三是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巨大冲击。四是造成劳动力供给下降。“当然,我们不必这么悲观,老龄化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事实上也正在推动各项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来化解压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葛延风说。同时,技术和产业也提供了支撑。“技术和产业能够在提供优质老年产品、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特别是随着未来老年人收入的分化,这方面的需求会更大。”

(选编自《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国青年报》2019年11月22日)

材料三:

8月29日,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在人工智能产品展览中,最受公众欢迎的,非“AI+医疗”展区莫属。

“您好,根据您的情况,推荐胸痛科就诊。是否需要立即挂号?”在“AI应用场景”展区里的两台蛋型机器人,吸引了众多观众。一名手捂胸口的“患者”坐到机器人跟前,机器语音便会指引他通过按钮输入相关信息。“胸痛持续多久了?”“请选择胸痛程度”“胸痛在哪些部位”……它可以实时采集患者血压、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精准检伤分级。在患者完成“预问诊”后,机器人会自动建议分级、自动匹配相应科室,并直接为患者挂号。这是由上海奕诊智能公司推出的新型导诊系统。据悉,这款产品目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试运行。

上海交大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则在展台前现场演示起了“智慧援藏”项目。儿科医院的专家张建通过移动机器人,现场连线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人民医院的儿科病房,开展远程智能查房。通过智能设备的“千里眼”“顺风耳”,不仅将千里之外西藏患儿的病情实时传回,同时,当地通过智能听诊器采集到的心音和呼吸音也一并传回上海,在远程机器人屏幕上显示声波图像并智能判断心音和呼吸音是否正常。而另一台机器人则实时连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远程中心,通过三地互通,不仅赋能偏远地区基层医生及时提高诊疗水平,还可开展诸如国家级儿童先心病筛查的智能分级诊疗。

(选编自《医疗“黑科技”会改变哪些看病体验》,《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6日)

【小题1】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海南某市民前往广东异地求医时,不必携带大额现金,实行联网直接结算即可。
B.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劳动力供给下降,某老人无法自理、需要照护,但他可能会面临无人可雇的情况。
C.某患者在使用奕诊智能系统时,未能清晰描述自己的病症,系统就无法为他进行数据采集,也无法直接为他挂号。
D.基层医院的某医生学历不高,但其诊疗水平可以通过提升学历和远程在线学习得到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虽然给整个社会造成压力,但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B.医疗体系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改革,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将惠及百姓, “老龄社会”将不再降临。
C.综合来看,农村养老服务的缺口更大,这和基层医疗资源匮乏不无关系。
D.移动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可为医生提供智能查询判断等便利,也改变了病人的看病体验。
【小题3】请从以上材料中概括开展“健康中国”工作的三个角度,并说明为此工作目前已经采取了的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的《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

《蓝皮书》显示,全球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2021年,高海平面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加重了致灾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年,渤海湾、莱州湾、江苏外海、浙江外海和南海北部海域海洋热浪时间均超过150天。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的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等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异常变化及其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也是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蓝皮书》的发布,可为科学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在2022年8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下面是190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

       

*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

(摘编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材料三:

2023年2月6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22年度《中国气候公报》。该报告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完成,全面分析了2022年中国基本气候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有关专家对今年气候趋势以及未来的气候变化问题也做了研判和详细解读。

针对今年气候形势,国家气候中心建议,我国南方地区重点防范夏季持续性高温天气,确保迎峰度夏能源供应;沿海地区还需要重点加强台风的防御工作;北方地区要重点防范暴雨、洪涝及其造成的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西部地区要提高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风险的意识。

专家建议,大家了解政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应包括不同预警信息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附近避灾场所分布信息等。同时加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灾害和风险防范意识,例如高温天气主动避暑、台风天气减少外出等。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50-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B.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最暖时期;2021年气温低频滤波值较常年值偏高,为1900年以来的最高值。
C.2020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为1901年以来的第4高值。
D.1920-1930年气温变化不大,1990年以后气温呈持续走高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水资源、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
B.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
C.中国近海所处的气候带和海洋异常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
D.2022年度《中国气候公报》全面分析了2022年中国气候的基本情况,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小题3】材料中提到的《蓝皮书》的发表和《中国气候公报》的公布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