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7 组卷1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
B.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C.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D.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B.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C.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B.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隐约得到了体现。
C.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D.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16-17高二上·内蒙古包头·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上重建了被人类引以为傲的智能认知系统,但是基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发展桎梏,人工智能的研究无法在强人工智能领域有所突破,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使其拥有感知和自我意识。于是,人工智能的研究逐渐恢复冷静,力图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达到对人类智能的深层反思。

弱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能通过建立工作模型来测试这些理论。弱人工智能重点还是以“工具论”的形象出现,主要是将智能机器作为人类工具的延伸。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把工作模型看作辅助理解的工具,他们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因此,对于弱人工智能来说,模型只是帮助理解思维的工具。由于弱人工智能在其研究中所要实现的内容只是对部分人类思维的模拟,所以更多的科研人员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虽然弱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具有人脑的智力,但是它在信息处理等方面超越了人脑。例如,它们可以大量、准确地存储信息,精确地运行程序,快速地复制数据等。所以说,弱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智力的重要补充,并能有效地促进人类智慧的发挥。

早期,弱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方面,比如在火箭制造和天气预报等方面。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也迅速渗透进了商业和日常生活中,例如商业运作中的资产管理和风险评估等,日常生活中的智能电脑、智能电话、语音识别系统、人机模拟对战游戏等,都是人工智能发挥强大功能的广阔领域。

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弱人工智能的成果是显著的,通过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而进行的人工智能研究,的确替代了很多人类智能的不足,在验证智能理论正确与否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增添上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弱人工智能的研究更像是现实主义者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思想偏差,也不相信所谓的“人造人”之说,潜心致力于制造人类忠实的木偶,一些没有情感的工具。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与我们制造钢铁机器等同一般。人类的历史其实可以被认为是一部制造工具的历史,从原始人开始使用石器,随后层出不穷的工具代替了人的大部分劳动,从起初的体力劳动到后来的脑力劳动,人总是用各种方法解放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所以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使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弱人工智能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从简化劳动、辅助思考,再到智能研究,以一种“工具论”的方式在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弱人工智能的主流地位不可撼动,它不仅仅在理论方面更实际,在应用方面也是如此。任何科学研究总要有它发挥效用的领域,自然科学如此,人工智能亦如此。

(节选自林命彬《智能机器的哲学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研究无法在强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研究者逐渐冷静,将更多精力集中到对弱人工智能的研究上。
B.弱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智能机器只是人类工具的延伸,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
C.因为弱人工智能在信息处理等方面超越了人脑,所以科研人员只需要重点研究对部分人类思维的模拟。
D.弱人工智能的研究不相信“人造人”的说法,潜心致力于制造人类忠实的木偶,一些没有情感的工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弱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是显著的。
B.文章主体论证的是弱人工智能,从研究目标到研究路径,从研究历史、研究成果到研究意义。
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马克思的语言论证弱人工智能支撑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D.文章先论述在机器上重建人类智能的不可得,再论述强人工智能研究的掣肘,最后论述弱人工智能的优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人工智能以“工具论”的思维来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
B.弱人工智能因其在理论和应用中更实际、更具操作性而占据主流地位。
C.火箭制造和天气预报是人工智能在科学计算方面最早的实际应用。
D.将弱人工智能研究类比现实主义者的工作,突出其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可能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材料二

宋代的化妆以妇女为主体,其风俗与唐人的浓妆艳抹相比,更多地倾向于淡雅之美。在当时,妇人画眉、油面、涂面、抹粉、穿耳、涂脂、妆靥、斜红、额黄、花钿、点唇等是一种很平常的事。宋代妇女在脸、眉、唇、耳等面部的化妆上动足了脑筋,时有额黄、鸦黄、眉黛、轻煤、茶油、花子油、红粉、口脂、花钿、靥钿等名目。

崇尚眉目美,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眉目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女性的代名词。宋代也不例外,妇女们也竞尚眉间之美,她们将自己本身的眉毛剃去,再以石黛等颜料描画成各种样式的眉毛。

黛眉

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载:“今妇人削去眉,画以墨,盖古法也。《释名》曰:‘黛,代也,灭去眉毛以代其处也。’”故称之为“黛眉”。

当然,也有不用青黛点眉法的,宋代美人莹姐就发明了轻煤点眉的技法,而且还在五代“十眉图”的基础上创造了花样繁多、奇巧多变的百眉图,时称“莹姐百眉”。

眉黄

宋代妇女还往往在眉间施以鸦黄。鸦黄又称眉黄,是指在眉间施以黄粉。杨大年《真宗游春词》:“和风吹去眉间黄。”苏轼《好事近》词:“临镜纤手上鸦黄。”

黄云、却月眉

苏轼《眉子石砚歌赠胡訚》诗:“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这里所说的“横云”“却月”亦为当时流行的两种眉式。

倒晕眉

“倒晕眉”盛行于宫中,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浅入深,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因此宋词中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女子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眉黛代表女子,在诗词作品中,对眉黛的描写,既可以表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里和孤苦命运,也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与宋人化妆崇尚美眉目,只追求淡雅之美有关。
D.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女子画“远山眉”代表凄苦与离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B.“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宋代上层女子继承前代遗风,也贴“花子”装饰。
C.宋代妇女在脸、眉、唇、耳等面部的化妆上动足了脑筋,不仅平时画眉、油面等,重大场合还会在妆容上“额黄、花钿、点唇”等。
D.“倒晕眉”在宋人所绘的《历代帝后像》中表得十分明显,可见宋人十分盛行画此眉妆,尤其盛行于宫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是借“眉黛”表现女子的美丽;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的“眉黛”,其作用是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黄云眉”“却月眉”“倒晕眉”都曾是宋代流行的眉妆,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诗词中描写女子的眉黛,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不仅为了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增添女子妩媚动人之态,也用来表现情感。
【小题4】同样是谈古代女子的妆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是整个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礼记·曾子问》言:君子礼以饰情。不过,古人很重视人情之真,对矫饰之情则持批评态度,故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情成为善、贵、信等价值评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古人对脱离人情的礼表达了质疑。总体来看,古人以为礼是一个关乎人情的存在。人情大体分为好、恶两端。好恶之情与礼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礼达情,即通过礼来抒发人的情感;二是以礼节情,即通过礼来节制情感的放纵无度。古人一则从利生成人的角度讲求以礼达情,一则从养生合道的角度强调以礼节情。二者共同服务于立人成德这一人文化成的目标。

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情理关系。为事物之条理、秩序,莫非自然,要在于顺。的关系是粲然之与内涵之的对应关系。相对具体事物而言,特定的事物蕴含着特定的理,事物与理对应。相对礼而言,则特定的礼与特定的理对应,其目的就在于以文相别。的关系建基于具体事物之上,故绝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言。对应于具体事物之理的礼文虽然至繁,然如能规约于理,则可实现以简驭繁而不烦。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在实践中还需处理好另一个问题,即以义制仪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变礼的问题。古人以为礼者,义之定制。义者,礼之权度。礼一定不易,义随时制宜。由此可见,作为礼之权度乃是随时制宜的伦理原则,它是制礼的依据。相较而言,礼仪则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定制。由于礼义随时制宜,也就自然会不断冲击礼仪之定制,进而引发变礼与制礼的问题

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良知发明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故有必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总而言之,中华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情达礼则彰显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它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启示可谓是深远和多元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乐文明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特有的,把握其核心精神,有助于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B.“义”是制礼的依据。制礼问题的出现,与“义”的随时制宜及对礼仪定制的冲击有关。
C.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甚多,而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的不同是其中突出的差异。
D.现代社会中,只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适当调整情理关系,就能避免各种不良现象的滋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礼的重要性的角度引出话题,并确定从“情、礼关系”层面来理解,从而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紧扣情、礼的内涵进行论证,通过相关事例的对比,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中既指出了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又提出了这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辩证思维。
D.文末与开头形成照应,进一步强调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在于“通情达礼”,指出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人崇尚真性情,否定矫饰之情,因此,他们一旦碰到脱离人情的礼时就会对其加以质疑和批评。
B.大体看来,“情”有好、恶两端,它要靠“礼”来进行抒发或节制,最终达成立人成德的目标,两者不可分割。
C.“理”讲究条理、秩序,可以实现对具体事物之理的“礼文”化繁为简,形成礼制,并使之一直稳定不变。
D.在我国,传统文化肯定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而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会让这一价值失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