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5

小信使

刘慈欣

这些天他的心绪很不好,除了拉琴,很少向窗外看。有两件事使他不安:其中一件是量子理论,他不喜欢那个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另一件事是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战争也过去很长时间了,但他的痛苦在这之前只是麻木的伤口,现在才痛起来。这时,一个问题像退潮时黑色的礁石一样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人类还有未来吗?这问题像烈火一样煎熬着他,他已几乎无法忍受了。

第四天傍晚,老人的琴声刚刚响起,外面就下起雨来。老人停下了琴,想让他早些走。但年轻人似乎知道这不是音乐结束的时间,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浸透了雨水的夹克在路灯下发亮。老人放下提琴,穿过雨雾,走到年轻人面前。

“你如果,哦,喜欢听,就到楼上去听吧。”

音乐又在楼上响了起来,他慢慢转过身,恍惚地走进门,走上楼去,好像被那乐声牵着魂儿一样。

对这个如此迷恋自己琴声的人,老人心中有一丝歉意。他拉得不好,特别是今天这首他最喜欢的莫扎特的《回旋曲》,常常拉走调。还有那把价格低廉的小提琴,很旧了,音也不准。

这是 20 世纪中叶一个普通的夜晚。这时,东西方的铁幕已经落下,在刚刚出现的核阴影下,人类的未来就像这秋天的夜雨一样阴暗而迷蒙。就在这夜、这雨中,莫扎特的《回旋曲》从普林斯顿这座小楼的窗口飘出……

时间过得似乎比往常快,又到九点了。

“哦,你明天还来听吧?”老人说。

“不了,教授,您明天有客人。”他又像想起了什么,“哦,对,客人八点十分就会走的,那时您还拉琴吗?”

老人点点头,并没有仔细领会这话的含义。

第二天雨没停,但晚上真有客人来,是以色列大使。这次大使带来的请求让他哭笑不得,他们想让他担任以色列总统!他坚决拒绝了。他送大使到外面的雨中,大使上车前掏出怀表。老人在路灯下看到表上的时间是八点十分。他突然想起了什么。

“您,哦,您来这里还有人知道吗?”

“请放心,教授。这是严格保密的,没有任何人知道。”

“那么,您来之前就打算八点十分离开吗?”

“嗯……不,我想同您谈很长时间的,但既然您拒绝了,我就不想再打扰了。我们都会理解的,教授。”

老人困惑地回到楼上。

雨后初晴的这天晚上,年轻人却没有在楼下听琴,他来到老人的房间里,拿着一把小提琴。

“不,不,我用不着别的琴了。”有很多人送给他提琴,其中有很名贵的意大利著名制琴师的制品,他都谢绝了,认为自己的技巧配不上这么好的琴。

“这是借给您的。”

老人接过琴来,这是一把看上去很普通的小提琴,居然没有弦!再仔细一看,弦是有的,但是极细,如蛛丝一般。他把弓放上去,就是放弓时这不经意的一点滑动,那弦便发出了声音。这时,老人知道了什么叫天籁之音!

那是太阳的声音,那是声音的太阳!

老人拉起了《回旋曲》,立刻把自己溶入了无边的宇宙。他看到光波在太空中行进,慢得像晨风吹动的薄雾;无限宽广的时空薄膜在引力的巨浪中轻柔地波动着,浮在膜上的无数恒星如晶莹的露珠;能量之风浩荡吹过,在时空之膜上激起梦幻般的霓光……

老人被那把小提琴迷住了,每天都拉琴到深夜。年轻人却再也没来。

这样过了十多天。

这样又过了十多天。

晚上,当老人刚把弓放到琴弦上时,年轻人突然出现了。

“你来要琴吗?”老人不安地问。

年轻人点点头。他现在站在窗前,窗外,银河横贯长空,群星灿烂,在这壮丽的背景前,他呈现出一个黑色的剪影。

“我是信使,我们的时代不想看到您太忧虑,所以派我来。”

“那么你给我带来什么呢,这把琴吗?”

“不是的,这把琴只是一个证明,证明我来自未来。”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宽容地笑了,“好吧,孩子,你给我带来了什么信息?”

“两个信息。”

“那么第一?”

“人类有未来。”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

“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最后两颗用于实战的核弹。20 世纪九十年代末,大部分国家签署了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国际公约。又过了五十年,人类的最后一颗核弹被销毁。我是在那二百年后出生的。”

“我该走了,为了听您的音乐,我已耽误了很多行程。我还要去三个时代,见五个人,其中有统一场论的创立者,那是距您百年以后的事了。”

他没说的还有:他在每个时代拜见伟人,都选在其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这样可把对未来的影响减到最小。

“第二条信息呢?”

“教授,上帝确实掷骰子。”

几秒钟后,他就消失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之中。

爱因斯坦默默站了一会儿,慢慢地转身,又拿起了他那把旧小提琴。

——选自《刘慈欣中短篇科幻作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门见山,用一句“老人是昨天晚上才发现楼下那个听众”,将读者直接拉进作家所营造的故事情景中,令人禁不住去猜想“老人”和“听众”的身份和关系,从而被小说所叙述的情节紧紧牵引。
B.小说没有选取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而是选取其对人类未来命运忧虑这一点来展开叙述,从中显示出独具慧眼的选材眼光和高超的题材取舍能力。
C.刘慈欣的笔触常常呈现诗意,使他的科幻作品富有浪漫色彩。《信使》较为完美地展现科幻的奇美、星河的瑰丽、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无知,让读者读来心生敬畏之心。
D.小说最后结束时才点出这位老人就是一代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故事在让人吃惊之时戛然而止,这种叙述方式与悬念使用,使作品充满奇异色彩,也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请简要概括信使这一形象。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信使带给爱因斯坦两个信息而告终?试陈述理由。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期末
知识点: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 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父亲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减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字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 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 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他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大量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小题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聚焦于大社会中的一个小场景,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也突出了春运难买票的社会现实。
B.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D.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小题2】“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除了使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具体的描写手法以外,还借助了哪些方法来塑造男青年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炼成角儿

周天红

吹唢呐不是简单的事儿,能成角儿,那也需要一个苦心修炼的过程。爹说这句话时,刘茂才大没当成回事儿。

吹唢呐有什么好难的?只要中气足,指拇灵活,能控制好节奏,吹出来,那就是调是曲。刘茂才提起唢呐一吹,当真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把村子里好多人都震住了。

你这调呀,还不行,听起来总是差那么一点味道。爹就是不满意。

吹个唢呐,哪有那么多的讲究哟。能吹出调调,能混饭吃,就行。

不讲究,你能把《鹦哥调》吹会吗?

为什么一定要会吹《鹦哥调》呢?

《鹦哥调》你都不会,还能叫学会了吹唢呐吗?

鹦哥岩这地方,吹唢呐吹《鹦哥调》那是基本功打门锤。哪家哪户有个大事小事,请吹唢呐的上门,《鹦哥调》是必点的。早些时候,听说鹏哥岩上真住着一对鹦哥。有一天,有猎人把雄的那只鹦哥打了。太阳落山的时候,那雌鹦哥见不着伴,大声地叫着,一头从半岩上冲到正沟的一块大石头上,撞死了。从此,那猎人挂了枪再没打过猎。村里有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首唢呐曲《鹦哥调》,吹遍了村子,吹动了三十里地界。

在鹦哥岩,不会吹《鹦哥调》,能成角儿吗?

刘茂才吹唢呐,还真成了角儿。这都是在城里的事儿。刘茂才是县城那个歌舞团的角儿。有刘茂才在场,那团里的场子可就热闹了。去晚了半步,票就卖完了,站票,坐票,有时加凳子都加不下去了。刘茂才有名气呀,尤其是那唢呐吹得,一个场子吹翻转,唢呐声响,清风雅静的,过瘾!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出了门,都有人刘师傅前刘师傅后地喊着驾着,大有面子。

要说刘茂才在城里吹唢呐成角儿的事儿,那也不是没吃过苦就上来了的。住过工棚,躲过桥洞,还睡过团里场子的后台。大热天热得一身汗,大冷天冷得牙子抖。稀饭,泡面,咸菜,还有那素菜汤,那是什么没吃过?有时还天天吃。他这一路走过来,对生活,那是有不少感悟的。

既然名气大,是角儿了,那你就把《鹦哥调》吹一遍呀!回到村子,刘茂才就不是角儿,走路都夹着头走,少有提吹唢呐的事儿。要真吹,也没人听没人捧场。

怕什么呀,不会就学嘛。爹是一遍一遍地教,刘茂才就是把《鹦哥调》吹不出那个味儿,干声干调,像嘶像吼。真是一曲难死英雄汉。就为这个,除了逢年过节要回来看看爹,刘茂才是很少回到村子里。

不回来不行呀。爹一个人住在村子里,放心不下。从小,娘死得早。就一个娃,爹是一个人一手把他拉扯大的。爹没有什么本事,就会吹唢呐曲。张家办喜事,李家过大寿,赵家嫁姑娘,请着爹上门吹唢呐,爹就带着刘茂才一起混生活。一个单身汉带着一个娃,那日子,那滋味,不说大家都是知道的。刘茂才瘦得一身像藤藤,但中气还是足,是一个吹唢呐的料。

横吹竖吹,白天吹,晚上吹,爬到鹦哥岩上吹,刘茂才就是把《鹦哥调》吹不出那个调调,村里人听了就摆手。

要说爹吹唢呐,那也不是一两天工夫学会的。那年,爹当兵跟了队伍,当上了施号员,就是号兵。班长是个文艺爱好者,教爹吹号,还教爹吹唢呐。爹吹号行,吹唢呐就不行了。为什么呢?都是用嘴用气吹的东西,都是同样的原理,怎么就吹不会呢?

班长说,学吹唢呐,吹是一回事,用心感悟又是一回事儿。班长越说越把爹说糊涂了。爹摸了半天脑门,还是没悟出个道道来。

几声炮响,敌人发起又一轮进攻了。爹还没把吹唢呐的事儿悟出个一二三,一颗炮弹就过来了。班长呼地一下按在爹身上。爹从泥堆子里爬出来时,班长已经牺牲了。班长就牺牲在自己眼前。班长是为救自己牺牲的。

班长下葬那天,爹提起唢呐放气一吹,那调,山梁静默,大河动容,川口无声,把一连的战士都吹得放声大哭。

爹回到村子,那吹唢呐的手艺,就是角儿了。高调的,低调的,山花调的,跑山调的,爹都能吹,一把唢呐吹得出花儿来。尤其是那一曲《鹦哥调》,二三十里吹得有名。好多人大老远地来到鹦哥岩,就单是来听爹吹《鹦哥调》的。有人开了车,有人打了伞,有人抱了乐器,进门就跟着拉着要听爹吹《鹦哥调》。

爹就想把吹唢呐那点压箱子底儿的手艺传给刘茂才。

刘茂才不行呀,接不住爹的绝活儿。刘茂才在城里是角儿,在村子里,没人买账,什么都不是。

茂才呀,《鹏哥调》必须会,你一定要把吹唢呐的手艺,接上手呢。那一夜,爹拉着茂才的手,颤颤微微地,说着说着就闭上了眼睛。无论刘茂才怎么喊怎么样叫,爹真是说走就走了。

没了爹,断了唢呐曲,村子里,一夜安静。静得能听到风和树叶落地的动静。

办理完家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那些个事儿,那天,刘茂才一个人静静地抬了条板凳坐在爹的坟前,提起唢呐一吹,声音一出,刘茂才自己都惊住了,《鹦哥调》,会吹了!

村里人说,这娃,这下真成角儿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刘茂才终于会吹《鹦哥调》的故事,表达了成角儿不易,真正传承传统文化更不易的主题。
B.小说描写刘茂才演奏时场子的热闹场面,出门后“有人刘师傅前刘师傅后地喊着驾着”,烘托了刘茂才在城里的风光。
C.文章写刘茂才在城里是角儿,在村里不受认可,一热一冷的对比,主要是反映城乡之间在审美眼光、趣味方面的差异。
D.“那调,山梁静默,大河动容,川口无声”突出唢呐声的艺术魅力,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小题2】本文题目是“修炼成角儿”,请结合文章分析刘茂才是如何“修炼成角儿”的。
【小题3】小说交代《鹦哥调》的来历,有什么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