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中学联盟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三

诺尔曼·格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里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

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小题2】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气氛。
B.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
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小题4】下列关于材料三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小题5】根据上面的三则材料,有两篇为记叙文小说,根据文章内容说明,我们平时应该如果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呢?根据自身示例,说明理由。
20-21高三上·北京海淀·开学考试
知识点:分析结构,概括主题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深度思考和判断文本特色探究内容,提出见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山姜

练建安

夕阳西下,秋风凉,树叶落。

汀江边邱集镇外的北山脚,是莲塘村。乌黑的瓦屋顶上,飘出了几缕袅袅炊烟。招娣躲在灶间,将一把芦箕添入灶膛,火光熊熊,噼啪微响,米饭清香弥漫。村里青壮,大多到城里打工了。一些山田荒芜了,小树摇曳,茅草疯长。后龙山外,是芦苇滩。招娣听到了隐约的怪鸟叫声。怪鸟成群结队的,大如匏勺,身躯洁白,尾巴、颈脖子漆黑,头上有红斑。叫什么?她说不上来。儿女外出,没事的,上午还通了电话。老头子庆祥一大早扛着锄头到黑风谷去了。秋谷登场后,他闲不住,转山去了。

月亮升起来了,遍地清辉。老头子怎么还没有回家呢?“嘎啊……嘎啊……”“呸,呸!”招娣吐口水,“霹雳蹊跷。”吱嘎,大门开了,庆样回到屋家,拉灯,满脸堆笑:“老婆子,米饭煮好了?”“咧着个嘴,捡到金元宝啦?”“饿了,食夜,食夜。”“啥喜事啊?你看你。真个日头从西边出来啦。”本来,庆祥通常是要喝两口家酿米酒的,葱花炒鸡蛋。这次,他只是一个劲地催促开饭。饭菜端上桌,豆腐、青菜、地瓜、芋头。看来真是饿坏了,庆祥大口大口吧唧吧唧。

“咦,锄头嘞?”“哦,忘啦。忘山上啦。”“老糊涂。圩上老张家铁匠铺,没啥生意的,都快要关门喽。你可买不到这样好的锄头。”“你烦不烦?丢不了的。”饭后,庆样掏出香烟,点燃,淡蓝色的烟雾在灯光下飘散。“啥喜事啊,看你笑的。”“没有,就不让笑啦?”“总有的。还不晓得你。”“去,收拾谷箩担,两双。”找出谷箩担,庆样又不走了,他在客厅看电视。当地电视台播放一部自制的微电影《追牛》,讲述的是红军为老百姓夺回被土匪抢走的耕牛的故事。

牌友阿根来了。庆祥说,困了,不想玩。阿根笑笑,喝杯茶,走了。江边的荣发又来了,邀同钓鱼。庆祥说不想去。荣发捡起饭桌上的一根香烟,夹在耳朵上,也走了。关大门,还看电视。招娣不时地瞄一眼庆祥。这个老头,今晡,像是成精了啊。庆祥手持遥控器,不停地转台,似笑非笑,就是不多说话。

山村寂静,时闻犬吠。夜深了。

庆祥站起了,从橱子里翻出一把配背带的手电筒,试了试,挎在肩上:“挑箩担,走。”庆祥夫妇踏着月色,在山间小路疾走。庆祥在前,招娣在后。一路上,气氛紧张。庆祥老是怀疑前面有人,慌忙躲在暗处。一次,他们发现了几个行夜路的邻村人。庆祥拖着招娣,伏在田坎下,屏声敛息,等他们走远了才蹑手蹑足溜了出来。

圆月西移。他们来到了黑风谷。月影里,沙壤土上,半米多高的植物繁密茂盛。揿亮手电月。亮光下,一大片生姜弥望,披针形的叶片蓬蓬勃勃,淡黄色花朵美如稻穗。招娣看清了,这是南山姜。这可是好东西,谁家生孩子了,用黄酒、鸡蛋加南山姜煮吃,药性足,味道正,大补。

庆样夫妇当夜挑了三个来回,接连折腾了十多个大半夜。悄悄地,他们把南山姜装上麻袋分批销往外地,卖了个好价钱。

三年后,他们建起了一排砖瓦房。其中一间,常年大门紧闭。

没有不透风的墙,还是有人探了个明白:空荡荡的房间,正中,贴了一张大大的剪纸:红色五角星。老式香案上,供奉着三大海碗的南山姜。

多年以后,邱集镇成了远近闻名的南山姜种植基地。许多外出者回乡了,山村又热闹了起来。

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寒冬,大雪封山,一支衣衫单薄、饥困交加的红军小队伍途经当年店铺林立的邱集镇。他们鸡犬不惊,秋毫无犯,用现钱平价购买了少量米粮后,咬着自带的生姜,紧急向黑风谷方向撤退。午时,谷口传出了密集的枪炮声,持续半日之久。后来,他们全部牺牲,被就地掩埋。

南山姜,是这支队伍的御寒宝物,藏在衣袋里,然后长在这里。

(摘编自《福建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圩上老张家铁匠铺,没啥生意,都快要关门啰”,从侧面表现出农村空壳化严重的现状。
B.小说对庆祥这一人物的塑造主要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也采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
C.小说以“南山姜”串联起庆祥夫妇、红军小队伍两条叙事线索,一明一暗,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语言雅俗结合,既有散文化语言的叙写,又有地方方言的表达,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小题2】小说叙事悬念迭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小题3】“对比”是这篇小说凸显主题的重要笔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车过渭河,田堰层叠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曼,让人顿然生发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期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初读那首被称做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一诵便成记,终生难忘。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后来听说这首爱情绝唱就产生在渭北高原,却不敢全信。直到朋友确凿而又具体地告诉我,洽水在合阳县投入黄河,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古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冬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处,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赏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B.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河之洲” 美丽的芦苇荡、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
C.第④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奔腾汹涌的黄河,冲出峡谷到了洽川一带后变得宁静舒缓,突出了在河之洲的开阔壮丽。
D.本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草一故乡,一土一深情,作者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渭河流域(关中)充满了深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3】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士石

超侠

①当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登上这座小岛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愉悦。

②这岛是如此之小,从东走到西,不过一公里,从南走到北,也不过一公里,岛上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驻守在一座孤岛上,刚开始想法很纯粹,远离喧嚣,恰好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栽几株好看的植物,看湛蓝的天,看天边的云,看海浪飞卷、鲸鱼出没的奇异之景。这是多么幸福而美妙的事啊!

③那为什么要离开小岛呢?我不理解,前面先后上岛的三个战士,怎么会好端端地当了逃兵?这茫茫大海,又能逃到哪里去?

④这样清静的日子过了还没一个月,我似乎渐渐理解他们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没有人讲话,只有风,只有石头,只有一棵树。渐渐的,你能听到风的哭声,听到石头的喊叫,还有树的冷笑。这些,都能将你从睡梦中惊醒,后背惊出一身冷汗。

⑤无聊透顶,枯燥而漫长的日子。

⑥有时候,半夜里会听到外面传来莫名其妙的哭声,甚至还能看到有朦胧的影子,趴在窗口,向内张望。噩梦连连,黑夜里睡不好,白天又睡不着。我开始疑神疑鬼,几乎快要神经错乱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但这个地方必须有人守卫。

⑦大海像一个蓝色的男人,脾气古怪,时而狂风巨浪、暴躁野蛮,时而风平浪静、安静慈祥;石头就是一个傻傻的小孩,痴里痴气,愣怔发呆,像是在沉思宇宙的奥秘;那棵树是一个妖娆的女郎,摇曳生姿,顾盼流波,时而发些小性子,遇到事情只会惊声尖叫。和它们在一起,我也变得时而暴躁,时而默然。又过了一段日子,连牙膏、饭碗、冰箱、水龙头、电视机,也都活了起来。有一天,我听到牙膏在呕吐,听到饭碗说肚子饿,冰箱说想暖和暖和,水龙头要游泳,电视机沙沙地笑。

⑧我是不是疯了?陡然渗出一身冷汗,难道,那些不见了的战士们是因为发疯跳进大海里去了?

⑨当夜,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有那一道道紫红色的光。它们忽远忽近,有节奏地跳动着,像是行走的火焰。我推开窗仔细观察,海岸边好像有影子在移动。我心中一惊:难道是敌人来犯?我提着枪冲了过去,原来是石头。是石头在动!

⑩岸边那三块大石幻化成了人形,迎向海上射来的光束。海上升起的那块不明礁石,也似人形般,红光就是从他手中发射出来的。我看得瞠目结舌,感觉像在做梦。

⑪它们,到底是什么?是人,是石,还是什么别的生物?

⑫我的心突突跳动,岸边的三块石头在变化,渐渐露出人类的面孔,这形象有几分眼熟。记忆的火药线被点燃了,爆炸出清晰的图像,那不是在我之前守岛的三位战士吗?他们怎么成了石头?

⑬我仗着胆子,靠前想去查看,却不料被对面礁石发出的红色光波射中。一团冻气,沁入了我的体内,身体渐渐冰冷,我挣扎着想要回观察室报告情况,却发现不对劲儿,头脑昏沉,皮肤上生出了硬壳。过了十几秒钟,这种状态才慢慢解除,那层外壳如烧融的蜡一般退却了。我试图联系指挥部,可通信线路因暴风雨中断,暂时无法联络。

⑭我又回到海边,与那三块大石站在一起,对面的礁石正缓缓下沉,红色的光波已然消退。我听到身旁的石头发出声音。第一块石头说,你也中招了,你的频率与我相同了。第二块石头说,这化石光束,又将我们的时间凝固了,我们永远也走不动,只能挡在这里,对付这些可怕的敌人。第三块石头说,想不到,敌人采用这样缓慢的战术,要悄悄占领我们的小岛,我们只能和敌人耗下去。我惊恐至极,想要跑回去,但已经动弹不得。我的双脚全都成了石头!

⑮我问他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告诉我,他们没有死,只是被敌人的高能降速石化射线射中了,这种射线会改变人体细胞的构成,碳基分子逐渐硅基化,柔软的肉体也就石化了。尽管意识和记忆还在,但自我的时间也与周围完全隔离,行动速度更是降到了平时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这种射线还会有反弹作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反弹一次,将石化的身躯,快速变为柔软的肉体,但时间短暂,犹如钟摆,摆动过后,还会变回来。敌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化为水中礁石,提着那具高能降速石化射线枪,企图悄然攻占我们的岛屿。

⑯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供未来首长和战友们查证。

⑰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

(选自2020年7月《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长久地独自守卫孤岛,生活单调枯燥,心中十分寂寞,非常渴望与人交谈,以至于饭碗、冰箱等生活用品都成了“我”的交流对象。
B.第⑦段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小岛上的大海、石头、树等事物,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暗示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C.当“我”的腰部和头脑开始石化时,“我”从容镇定地记录下敌人将我方战士石化的事件始末,突出了“我”钢铁般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形象。
D.科幻小说要勇于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文中“化石光束”“战士石”等内容想象大胆,为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在驻守小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战士们化为“战士石”坚守小岛,但前半部分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写“我”独自守岛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