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以其浩博的学识、超凡的睿智,集客家研究之大成,并作了极为全面系统深入和独到透辟的论述,对客家学的构建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   

“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是罗香林客家学说的核心与精华,也是构建客家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否定了五次分期分段迁徙说,就否定了客家学存在的基础,客家学就成了空中楼阁,客家学也就不成为客家学。这就是“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之奥秘所在。前三个时期南迁,以战乱为主因。第四期迁徙主要以内部人口急剧增长为主。第五期迁徙源于土地问题而引起的广东西路大械斗。

不赞成将客家南迁时间与范围尽量提前与扩大的褊狭族群观点。因为历史册籍与客家族谱,都无法找到上述论点的根据。当时,研究客家南迁学者有一种意见,认为将客家南迁的时间说得愈早愈好,这样似乎也愈为光彩,故有人将客家移民上溯至中原王朝始拓岭南的秦汉时期。罗先生认为,秦汉戍卒,与客家无直接关系,“客家先民的南迁,始于东晋五胡之乱,东晋以前,入粤的汉人,虽不能说与客家完全没一点交涉,然此交涉决非民系源流上的交涉”。当时罗先生又排除将岭南其他民系如福佬移民纳入客家先民的南迁范畴。他指出隋唐陈政、陈元光父子三十六将之所辖,“吾意该项戍卒,其苗裔或不能留存至今,即能,亦已混入福佬系内,且数目亦不会很多”。

主张客家“混化”说,反对“纯粹”说。有的学者宣扬罗先生主张客家为“纯粹”中原汉族说,这是一种误解。罗先生指出客家人与其发生“相当的混化”的异族是畬族。他在论证了先于客家人居于闽粤赣地区者为畬民以后指出,“故客家初到闽粤赣的时候,不能不与畬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就想不与他们互相混化,亦事势不许”。“昔时客家,与之(指畬民)相处,一方面吸受了他们一部分血统,一方面感受了他们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应该说,近年客家研究强调客家受到土著或先于客家人来到的少数民族影响,反对和纠正早期客家研究过分强调客家的“纯粹”、“正宗”、“嫡派”中原移民的褊狭族群观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客家研究的新成果,这是客家研究深入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这正是在沿着罗先生指引的方向与开辟的途径基础上取得的。

全面阐发客家“特殊民系”的理论。他认为,客家民系的“系统构成”,即客家民系的形成,“大体已晚在五代至宋初”。他精辟地指出客家民系形成的主要标志为独特的语言、共同居住的地域以及相联系的文化民俗。

标定客家分布地域。由于历史上几次关于客家问题的大辩论,都是在广东地区始发的,客家族群意识的觉醒开始也多限于广东客家学者,因此,对于客家族群的认识和对象的研究,人们投注的目光也多限于粤东北地区。但是,客家族群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以闽粤赣边区为基本住地并更及于再迁之南方各省区的,而人们对此茫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罗先生根据历史册籍、各地方志与谱牒,以及调查访问,作了具体而全面的逐一统计。他将客家分布地区分为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在当时资料极端奇缺条件下,通过细致的搜索、检阅与比对得出,首次廓清了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的模糊概念,开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今日关于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的统计、研究成果,正是在罗先生当年统计的基础上发展和充实的。首次全面发布全国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从而将客家问题作为全国性的整体问题来研究,不再囿于广东一省的范围。这样就大大推动了客家研究在全国广阔地区深入发展。

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罗先生一生致力于族谱研究,认为“谱系研究,崇本之学”。罗先生利用族谱资料研究客家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客家历史社会、源流、播迁、清初迁界与招垦、清初四川台湾之移民与开发、南洋各埠之开发、客家地域之分布与文化之特征等,都将族谱资料利用至极致。总之,利用谱牒研究客家问题,是罗先生一大发明与创造,开阔了客家研究的新领域、新天地。罗先生开拓了客家研究的众多领域,并取得卓著成绩。

(摘编自吴永章《罗香林与客家研究论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对于客家学存在非常重要,战乱和人口增长是客家迁徙的根本原因。
B.“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是罗先生依据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过程与规律,证之于客家族谱与史料等基础上构建的,论证严密。
C.历史上几次关于客家问题的大辩论,都是在广东地区发起的,所以客家族群意识的觉醒也是从广东客家学者开始的。
D.虽然罗香林当时界定客家分布地域的条件简陋,但和今天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统计、研究结果一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些客家学者的研究和罗香林的研究进行比较,论证了罗香林研究的价值。
B.本文采取总分总的论证思路,清晰明了地证明了罗香林对于客家研究的重要意义。
C.本文引用了很多罗香林的话和书籍内容,使论证更加有理有据。
D.本文对罗香林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逻辑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先民南迁,并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域,逐步迁至今日闽粤赣聚居区,并由此扩散至南方乃至世界各地的。
B.罗先生明确提出“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奠定了客家学的理论基础。
C.罗先生是以谨严的治学态度、求实与科学的精神,审慎处理和研究客家问题,研究方法上注重族谱的研究价值。
D.罗香林主张客家和汉族一样是“混化”和“混血”的,因此纠正了早期客家研究强调客家“纯粹”说。
19-20高二下·广东梅州·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一词的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的几种主要涵义。但其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这种人伦亲情之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认为《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文学。这种认识自然是正确的。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忽略了司马迁自身的期许,忽略了司马迁以文学笔法书写史学著作的基本原则,忽略了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这种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同时也降低了司马迁及《史记》文学及文化品质的倾向。

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具体地讲,司马迁对《史记》的期许主要有两个:一是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出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的“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落实之处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两个期许构成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深奥的道理叙述得深入浅出。司马迁采用的笔法是从历史人物的生动事迹入手,选择典型事件或言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揭示最深刻的道理。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指探究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汉代是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天人关系是汉代人关心的大问题。不过,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强调人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关于这点,从司马迁的言论及《史记》五体排列秩序中可得到证明。如司马迁在《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选择典型事例叙述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如果赵王能听进赵括母亲的意见,那么,赵军将不会因赵括指挥失误在长平惨败,导致40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里,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例详细地叙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在表达中,主要是通过描述生动鲜活的人物和言行来承担其历史哲学观的。

所谓“通古今之变”,是指以变化为视点考察古今社会运动的历史,从叙述古今人物事迹入笔强调为现实服务的精神。具体地讲,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历史循环论。从大的方面讲,司马迁的历史循环论思想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周易》(包括《易传》);二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三是“孔孟学说”;四是董仲舒的“三统说”。这四个来源作为司马迁历史哲学思想的基石,不仅承担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而且与“本纪”形成了特殊的表达关系。如在历史的叙述中,司马迁分别以《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等为叙述载体,选择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论,深刻地揭示了秦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认为《史记》是一部开创了中国史学新纪元、有很强文学性的纪传体作品,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
B.司马迁有自己的人生期许,有作为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这两点决定了《史记》的文学性。
C.在《报任少卿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表达了对《史记》的两个主要的期许,这两个期许构成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
D.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是博大精深的,而以小见大,选择典型事件或言行,进行生动的叙述是司马迁采用的笔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盛行宗教神学,人们普遍关心天人关系,司马迁提出的“究天人之际”的期许带有时代特征,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神学的烙印。
B.司马迁的言论、《史记》的五体排列秩序以及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手法都证明:在天人关系中,司马迁重点关注的是人,强调人对社会运动的作用。
C.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赵王任用赵括指挥长平之战而失败,导致赵国由盛转衰的史实,说明了人可以影响历史活动。
D.无论是“究天人之际”还是“通古今之变”,司马迁都是选择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论来叙述人物,以表现其历史哲学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应该忽略《史记》的哲学特质,否则会违背司马迁的创作初衷,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
B.在表达天人关系的历史哲学观时,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描述来强调人在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
C.司马迁以《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孔孟学说”、 董仲舒的“三统说”为来源和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D.《陈涉世家》等篇章除揭示了秦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司马迁整体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难,究竟难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故事不好编。我们传统戏曲曾经名为“传奇”,看看那些经典名作,几乎都是表现人物命运的重大变故,如忠奸斗争、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等。而现实题材面对的却多是和平岁月、日常工作,又要立足于歌颂,又不能太多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甚至还有真人真事的局限,要出好戏谈何容易?

究其实质,这就是从“宣传品”到“艺术品”的跨越之难,转化之难。这里既有领导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更有创作者自己的观念、功力和创作态度方面的问题。我们各级领导感兴趣、下力气抓的现实题材戏,基本就是以崇高精神、英雄风采、道德楷模、时代号角、民族脊梁、社会良心等为题材的主旋律戏剧,因为这些戏有明确的宣传教育功能。“宣传教育”与“艺术审美”两者虽有相互融通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矛盾。即使是相互融通的一面,其实也是殊途同归,在实现途径和呈现样貌上是大相径庭的两个范畴。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本来不是个问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这首先是对作者观念、眼光和功力的考验:你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发现,超越真人真事,在这类题材中挖掘出富有时代特质、人性魅力的矛盾冲突,编织出具有戏剧张力的人物命运故事?在现实的采访中,往往很难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戏剧冲突,都是非常琐碎平常的工作,让采访对象谈也谈不出来多少“料”。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对时代生活的把握和理解,调动我们相关的生活感受和积累,把散碎的素材串联、熔铸、升华,进行典型性的提炼、联想和概括,化为舞台上扣人心弦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交响。

为什么我们很多主旋律戏剧中的英雄形象不受人待见?就是因为不真实、不可信、不可爱,这是最要命的问题。我们往往不能从人性的基点出发来感受人物、刻画人物,而是从一些政治正确的概念出发,英雄人物开口就是脱离普通人性的激情和高调。这怎么能让人入心、感动?

困境是激发人物精神升华的必需条件和催化剂。田汉、洪深谈到写戏的诀窍时说:“写戏等于挖个陷坑,然后看人物怎么往上爬,爬得上来是喜剧,爬不上来是悲剧。”施勒格尔说:“人性中的精神力量只有在困苦和斗争中才能充分证明自己的存在。”心灵的伟大随痛苦而增长,行动的伟大被困境所激发。这个困境可能是外在的对立力量,也可能是感情上的、道德选择上的困境。没有命运困境,就没有戏剧张力,就无法吸引人,也激发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为走出困境的顽强意志和奋力一搏的戏剧动作。

往往是人的弱点才使人物显得真实可爱,才使戏跌宕起伏。没有缺点的人,有一个最大的、最要命的缺点就是缺乏人性温度,不真实。过分鲜明单一的英雄主题往往成为一览无余的简单乏味。好的文学或者戏剧作品在审美效果上往往要追求某种混沌感。感慨万千而又一言难尽,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感受,表现的是人生人性的真味。《重渡沟》中写主人公马海明在过去曾因盲目推广种烟叶给乡亲们造成了损失,让他“把终生的愧悔背负”。他的这种经历,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笔虽然着墨不多,却使马海明的形象更真实、更可信,有了一种似乎可以触摸的质感。

作为一个剧作者,你的思想认识、人道情怀,你对时代生活和艺术的独立思考与发现,是一部剧作能否成功、出新突破的关键。越是任务戏,越需要你的独立思考与发现,这样才可能在创作中坚守艺术的维度,超越“任务”之上,实现思想和艺术上的突破,创作出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的好戏来。

(摘编自姚金成《现实题材创作的难点与突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戏曲之所以流传于世,就在于它们在创作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人物命运的重大变故。
B.现实题材作品能否从“宣传品”变为“艺术品”,最关键的是领导是否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
C.作者需要在平常的工作生活里发现戏剧冲突的动机,感知人性的炽热,聆听时代潮汐的涌动。
D.一部剧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对时代生活和艺术有无独立的思考与发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难”这一论点后,主要从创作者的角度探讨“难在哪里”。
B.文章分析主旋律戏剧中的英雄形象时,正反论证,对比鲜明,使读者深受启发。
C.文章第5段引用中外名人经典语句分别从“戏剧创作”和“人性成长”论述了困境的重要性。
D.文章第6段通过列举马海明这一形象,有力地论证了对英雄的塑造应该追求复杂及真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高明的作者有可能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发现来解决教育和艺术审美之间的矛盾。
B.文学作品中的“英雄”需要具备很多普通人的缺点才显得真实和可爱,才会被读者接受。
C.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中,需要为人物创设困境,利用外在环境来促使人物内在的成长。
D.人生人性的真味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往往是复杂的,感慨万千而又一言难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