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2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因为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佛教,至今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墨家如要长存,需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治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所以,作为有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然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选自陈玉明《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小题1】下列有关“墨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一样,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我们现在只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它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完全没有影响力,所以作者认为它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而已。
C.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明的纪律。
D.墨家如果能给信徒提供某种形而下的物质动机,或者给信徒提供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慰藉,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就一定不会消亡。
【小题2】下列对墨家消亡的内在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尤其是西汉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历史环境中。
B.墨家要求信徒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其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
C.墨家学派是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但又不像释、道二教那样有出世倾向,这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
D.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没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对那种没有坚定信仰的信徒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在先秦时期就是影响很大的学说,在秦汉之后更是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和墨家不同,没有自己的组织。
B.法家也没有自己的组织,并且在舆论上还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却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C.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因而道家学说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D.佛教是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有遁世色彩,但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
11-12高二下·湖北·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

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

材料二:

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敞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

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

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

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
B.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
C.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
D.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
B.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
C.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
D.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D.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
【小题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程子所提倡的读书方式的一项是(       
A.先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
B.读了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
C.对经典圆融贯通,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D.切实体悟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体察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
【小题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逐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转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雅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服饰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发展,可谓博大精深,唐装、旗袍等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是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B.服饰文化在当代中国正日趋衰弱,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龙白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C.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对于国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国家的文化名片,也是文化认同感的载体。
D.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的意义,探讨了“国服”的意义,确定了“国服”的款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谋篇布局,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首段引用史实,引出“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这一中心论点。
C.文章既肯定民族服饰于个人、国家的意义,更指出它的政治功能,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尾段再次强调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强化主题,从而加深了读者印象,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我们对“国服”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B.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穿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C.“国服”的设计既要有中国元素,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这样的“国服”对普通民众才具有亲和力,便于普及。
D.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伦道德的基本场域,家国情怀则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特质。阳明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既可以表征为宏大的圣人志向,也可以是个体人格所展现的儒者气象。阳明诗歌以“言志”为重要创作导向,流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其理想在于:一者,以诗言志;二者,以圣人之道治世。

在阳明的“居夷诗”中,家国情怀正是其诗歌创作的核心主题。《龙冈漫兴五首》中写道:“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阳明被贬龙场的心境是复杂的,而谪居龙场时的心态则显得坦然许多。“未忘忧”中的“忧”显然是指家国天下之忧,以“官卑得自由”为喜则说明他期待儒家“乐以忘忧”的境界。虽然个人的心态、心境可以调适,但家国情怀与“乐以忘忧”的人生境界并不对立,相反,阳明是以诗歌的方式证合圣人之道,以及儒者之志的恒久价值。

以儒家的价值追求审视,个体无论“穷”抑或“达”,都应该调适心态,修养身心,彰显自身的价值。阳明的诗歌正蕴藏着这样的诗学品格。《庐陵诗六首》中写道:“万死投荒不拟回,生还且复荷载培。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尽管此时的阳明处境艰难,却仍然心系“家国天下”,字里行间可窥见他作为儒者所秉持的气节操守。

在《立春》一诗中,阳明的家国情怀同样有所流露:“荒村乱后耕牛绝,城郭春来见土牛。家业苟存乡井恋,风尘先幸甲兵休。未能布德惭时令,聊复题诗写我忧。为报胡雏须远塞,暂时边将驻南州。”阳明身居“南州”而胸怀天下,该诗充满了诗人的关切和忧虑。“滁州诗”《林间睡起》中写道:“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闲愧俸钱。”在看似闲适、怡然自得的心境中,诗人仍然胸怀儒者之志,以及为“家国天下”奉献的理想与抱负。

如果说家国情怀是儒者的气象,显得宏大而辽阔,那么济世情感则为儒者的个体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百姓人伦、日用的关切。济世是彰显儒家思想伦理底色的特质之一,是儒者德性修养与实践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诗歌与思想融为一体,将济世情感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样是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风格。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既凸显他对儒家价值立场的坚守,又以“道”“心”表明他内心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实际上是对良知学的一种诗性阐释。


他在《南浦道中》一诗中写道:“已喜间阎多复业,独怜饥馑未宽征。迂疏何有甘棠惠,惭愧香灯父老迎。”这首诗体现了阳明再次到南浦时的心境,以及对民众生产、生活的关切,类似诗句还有《还赣》一诗中的“迎趋勤父老,无补愧巡行”。可以说,仁民、亲民贯穿阳明的思想世界。这样的情感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既是个人济世情感的抒发方式,又是一种特有的思想阐发方式。阳明的诗歌特别凸显对百姓的关注,例如《桶冈和邢太守韵二首》一诗中写道:“处处山田尽入畲,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正为民痍甚,陟险宁辞鸟道斜!”阳明不仅表达深切的同情,而且期盼能解决问题。阳明的诗歌既“缘情”,又“言志”,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互动共生的诗性闲释方式。例如《无相寺金沙泉次韵》中有这样的诗句:“黄金不布地,倾沙泻流泉。潭净长开镜,池分或铸莲。兴云为大雨,济世作丰年。”该诗对金沙泉的描写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手法娴熟,由“兴云为大雨”升华至“济世作丰年”的理想,不但拓展了思维空间,而且提升了诗歌的境界。在这首诗中,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的融合,使得阳明的诗歌创作不拘于具体的咏物,同时抒发了他胸怀天下、关心世事、关注民生的济世情感。

(摘编自邓立《王阳明诗歌中的伦理意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表现出的宏大的圣人志向,比表现出的个体人格所展现的儒者气象更重要。
B.《龙冈漫兴五首》表现了王阳明期待儒家“乐以忘忧”的境界,但并不能因此就说王阳明没有家国情怀。
C.王阳明认为,个体在处境艰难时,应该修养身心;个体在通达时,不应关注个人心态,而应心系天下。
D.王阳明把济世情感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了他对良知学的一种诗性阐释以及对儒学价值的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家国”论及家国情怀,然后引出王阳明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并阐释其不同的表现。
B.文章举《立春》之例,论证了王阳明诗歌流露出家国情怀,诗人胸怀天下,充满关切和忧虑。
C.文章将王阳明的家国情怀与济世情感对比,论证了王阳明在诗歌中对儒家价值立场的坚守。
D.文章整体上为总—分式结构,先总说,提出观点,然后深入阐释观点,文章思路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诗歌的理想在于用诗“言志”和用圣人之道“治世”,王阳明的诗歌表现出家国情怀。
B.《庐陵诗六首》字里行间可见王阳明在困境之中对气节操守的坚守,他仍然心系“家国天下”。
C.儒家思想伦理底色的特质就是济世,儒者德性修养与实践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也是济世。
D.王阳明的思想蕴含着仁民、亲民;王阳明的诗歌蕴含着仁民、亲民,凸显对百姓的关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