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1

当今,人类已经处在数字化时代。在传统文化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趋势,如美国谷歌公司已完成了过去数百年人类文化演化趋势的模拟计算。而我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引入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显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真实记录和存储人类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既是国际趋势,也契合我国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多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与传承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策略。本质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应该避免可能存在的弊端,从法理角度厘清相关的版权问题。这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自身活力,从而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些国家在政府的引导下,由专业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在数字化采集、存储、保存等方面构建了成熟的技术体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状与组团状分布的空间特征,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大量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我国目前在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有效传承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没有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对于大数据技术视野下数据资源与知识整合数据库的构建、多民族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等问题也急需开展深入研究。破解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所面临的这些难题,其社会意义和价值毋庸讳言。

在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开始关注并建立文化遗产学,这有利于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传递。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迅速开展。随着数字化技术自身的演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云计算平台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并深入影响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因此,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为急剧增加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方法、数据模型、软件工具、技术操作流程、管理服务等支持,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技术逐渐由技术集成阶段转向系统应用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正是这一转型阶段的重要应用领域。

(摘编自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在传统文化领域运用数字化技术既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能存在版权问题等弊端,这些弊端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C.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独特,传承价值高,更值得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
D.文化遗产学的应运而生,有利于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传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置于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展开论述,以突出其必要性。
B.文章多处以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为例说明我国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差距。
C.文章阐述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时,运用了因果论证法,逻辑严谨。
D.文章既指出了我国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所所取得的进展,又指出了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B.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那么就会丧失其文化资源的作用。
C.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途径,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临新危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取得的进展代表了数字化技术在系统应用阶段的进步。
2020·湖南岳阳·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重,以和为贵,但不是无原则片面追求,而是不违背礼法,不为和而和。和而不同重点在,同时强调承认差异,强调对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和而不同不等于不同而和,朱熹解释说: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理解和尊重具体体现为,但理解和尊重不是曲意逢迎。

和而不同,以礼节和,关键在于。孔子说:礼也者,理也。显而易见,和平与和谐需奠基于人类理性与道德的团结。然而,由于对彼此缺乏了解等原因,不同国家与区域之间还充斥着猜疑甚至敌意,有的则不顾及诸如平等、相互尊重等原则,以自身的傲慢与偏见看待他国、敌视其他民族。和平必须奠基于人类理性与道德之上,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经济下滑,尤其需要国家间的互助与协作,各国政府和民族之间应求同存异,彼此尊重不同的想法。

世界上最根本的理,在于”“二字。儒家重视孝悌,正是视爱与敬为政之本。孔子主张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汉代亦有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的说法。西方有博爱精神、神圣观念,与中国儒学的仁爱精神、敬畏观念殊途同归,世界各国与各民族只有互相理解,求大同、存小异,真正发扬爱与敬的文化精神,才能为世界和平奠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以人为本,思考人性和人的价值。人是社会的人,就应该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注重克己推己的修己功夫,这也是儒家思想学说的精髓与根本。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称这个贯之道无非就是忠恕而已。忠,克己修己;恕,推己及人,

在早期中国,意味着整体思维。孔子说夫礼,必本于太一。现实世界有数不尽的两两相对的关系,要有一体思维、整体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则要遵从忠恕之道,有修己而推己的换位思考。中国圣王之道无非忠恕而已,是人们修养的基础,是为人处世的境界。修己使个人庄敬,修己以安他人,修己以安顿百姓,这是极高的境界。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安百姓,和天下,这是和谐世界的需要。忠恕违道不远,人若做到忠恕,距离就很近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简单的道理,似乎人人可为,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人们好像不难孝亲,却未必能将这种亲亲之心推衍放大。人能亲亲,才有可能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够泛爱众。儒家特别看重忠恕的修养方式,称之为君子之道,就是希望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英国作家贡市里希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世界知名学者孔汉思说,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第二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如能正身修己,尊重包容,以忠恕之道勉力而行,并将这种修养方式由人与人,推至国与国,扩于民族、宗教、文明之间,世界大同理想就不难实现。

(摘编自杨朝明《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尤其注重“一体”思维、“整体”观念。
B.中国文化重“和”,以和为贵,既强调“和而不同”,又提倡“不同而和”。
C.“爱”“敬”是儒学的仁爱、敬畏观念与西方博爱、神圣观念的共同旨归。
D.忠恕即忠信诚实、推己及人,是儒家推崇的修养方式,被称为“君子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了“和而不同”与“忠恕”的现实意义
B.围绕孔子的“忠恕”学说,文章论述了修已、推己能安百姓、和天下的道理。
C.引用贡布里希与孔汉思的话,文章强调了推行忠恕之道实现世界大同的观点。
D.文章运用引证法、对比论证,有力论述了发扬“爱与敬”的文化精神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与道德的团结是人类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基础,它要求政府、民族之间求同存异、彼此尊重。
B.孔子的仁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可以说是全球最基本的伦理框架,后者的作用更大。
C.儒家思想学说的精髓与根本是修文德、立忠信、克己推己,它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
D.“忠恕”之道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忠”是人们修养的基础,“恕”是为人处世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是指一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超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不仅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小题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题4】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影视剧中的“新国风”是一整套视听体系,包括建筑、服饰、器物,以及礼仪、辞赋、规制等。细节和气质中浓郁的传统审美,是“新国风”带给观众的最大感受。

②既有人文内涵又兼具时尚飘逸的特点,新式古装作品近年已形成一种类型《绣春刀》《琅琊榜》《军师联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其中典型。这种用当代视角打捞进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品,将传统文化推至时尚前沿地带,是激发青年一代亲近传统的有益尝试;同时,如何掌握尺度、如何尊重传统,让审美体验对话严肃历史而非取而代之,这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③同时兼具当下青年文化、网络文化以及时尚流行文化的特点,是新国风影视剧最大的创新点,而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觉的崛起是其主要推动力。当下青年一代具有更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他们不再把传统文化视作纯粹的审美客体,或遥远的文化想象符号,通过荧屏故事,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共情”,是许多新国风影视剧成功的关键。复旦大学学者龚金平将年轻人对这类作品的话题探索,解读为“历史题材影视剧如何引起当代观众的关鸣与熟悉感”,他以今年的“爆款”《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这部“长安反恐故事”无论在细节铺陈还是人物心理拿捏上,都在向青年审美、流行文化靠拢。比如,剧中各大望楼之间组成的庞大信息网络,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GPS定位系统,而被用于推理及人才选拔的大案牍术,简直就是古代版大数据。除了这些“硬件”的推演类比,与年轻人心态的契合则更为重要,剧中主人公步履蹒跚,却抱定决心不灭赤诚,坚持内心的抉择,这样的“燃系叙事”,很容易让年轻人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

④影视剧中的“新国风”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下日常生活图景中空前活跃起来,却也面临着感性审美体验与严谨历史表达之间的“纠结”。一些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表达,惊艳与争议并存。《绣春刀2》上映时,片中对崇祯皇帝颠覆式的塑造就曾引起一些明史爱好者的不满。电影中的崇祯被塑造成一个阴郁狠毒、两面三刀的角色,这种“白切黑”式的人物塑造十分新颖,亦造就了极强的剧情反转效果,对喜爱动漫式人物塑造的青年一代来说,无疑是“带感”的,但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勤勉帝王形象相去甚远。今年大热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面临这一问题。电影中,哪吒被设定为缺爱的“熊孩子”,在捣乱与破坏中寻求存在感,改邪归正后拯救世界的故事构架,固然可看性十足,却也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这位传说小英雄的认知。

⑤中国传媒大学学者王茵认为,新国风影视剧作品要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态度,并能构成一个创作者与观众、审美与历史平等对话的平台。影视作品并不能替代严谨的文化历史资料,其更大的功能是激发观众对历史民俗的研究兴趣,自发地从史料中进一步研究学习。在她看来,一些新国风影视剧引发热烈讨论,声音有赞有弹,这种来自观众的讨论不啻为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创作与观众也不能画地为牢,滑向以审美体验代替真实历史的极端,要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及严肃的观史立场,不能扭曲抹黑基本的民族记忆,“新国风”的兴起传递出青年一代拥抱传统文化的积极信号。如何让深刻的传统文化知识登上这一流行文化趋势的有力跳板、提高全民历史素养,是对当下文化传播提出的新命题。

(摘编自张祯希《影视剧“新国风”,传统文化正在引领审美时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国风”是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礼仪、辞赋、规制等在内的,既有人文内涵又兼具时尚飘逸特点的一整套视听体系。
B.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觉的崛起,更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纯粹的审美客体或遥远的文化想象符号。
C.影视剧中的“新国风”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活跃了传统文化元素,但一些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表达相比严谨的历史表达,却引发了争议。
D.一些新国风作品引发的热烈讨论,有利于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新国风影视剧既保持了开放、包容的态度,又构成了平等对话的平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影视剧中出现的“新国风”进行论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展开。
B.文章第三段论证了新国风影视剧成功的关键要素,即通过荧屏故事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共情”。
C.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手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尤为突出,辩证地指明了新国风影视剧的发展方向。
D.文章指出“新国风”影视剧面临的挑战,论证了创作者和观众都应秉持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及严肃的观史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国风影视剧要掌握好尺度,要学会尊重传统,避免审美体验代替真实历史,不能扭曲抹黑基本的民族记忆。
B.向青年审美、流行文化靠拢,让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是新国风影视剧的有益尝试。
C.“新国风”用当代视角传承历史文化,它的兴起,传递出中国青年一代拥抱传统文化的积极信号。
D.深刻的传统文化知识登上“新国风”这一流行文化趋势的跳板,必将激发观众对历史民俗的研究兴趣,提高全民历史素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