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园林之胜,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景观趣味。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在五园当中建造最晚,但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相比于圆明园,清漪园湖山相映,形象立体。但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长度达到1000米,且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改造,水面向东、西扩展,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水面,水体大大超过了山;同时,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景色借入园内,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这些使“三山五园”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万寿山中部,耸立起一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南坡,再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取材于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材料二

自然山水学,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自然山水思想被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广泛运用,它影响着寺院、庭院、村落、住宅等的建设。

山水思想中的核心要素是“山河襟带”,即三面山脉环绕,地势向南面开放,开放的平地有河川或水池,形成“聚气而使其不散”的“围绕”式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城的西北郊。北京城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原则:背山临水。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西郊一带也有山有水。水流在清漪园(颐和园)一带汇集,再向东南方向流动,西北方向有群山环绕,前面有湖泊水系,符合山环水抱的要求,环境良好,因而成为建造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

那么,清漪园的山水情况如何呢?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东北侧,湖水从西北方玉泉山的玉河流向东南方的长河,最后注入渤海。清漪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对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环境。为了让昆明湖位于万寿山之南,就把原来的瓮山湖扩大了将近一倍,把挖湖的泥沙堆放在瓮山(万寿山)上。原有的西堤被取消,湖面扩大后的新堤命名为东堤。这样不仅满足了水利需求,还使万寿山成为北面的靠山,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

中国古典庭园,借景是最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明代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精华,被充分运用到清漪园的改建过程中,其景观构成与“三山五园”的相互关系十分明显。改建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地借入园内,充分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岸堤的方向,一概没有建高的建筑物。这样,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甲】西山一带;为了把东侧的风景借入园内,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乙】圆明园、畅春园一带的风光。而从香山,可以【丙】玉泉山及万寿山,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春园内也可以【丁】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

(取材于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三山五园”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造景因地制宜B.高峰深谷相映
C.布局错落有致D.具有皇家气派
【小题2】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其体现的风格,与材料一中皇家园林风格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B.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
C.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D.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小题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二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就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大观园)分派收拾。”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 探春住了,惜春住了,李纨住了,宝玉住了怡红院。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A.蓼风轩 秋爽斋 蘅芜苑B.秋爽斋 蓼风轩 蘅芜苑
C.蓼风轩 秋爽斋 稻香村D.秋爽斋 蓼风轩 稻香村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自然山水学中“山河襟带”思想的一项是
A.选择北京作为都城B.三山五园相互借景
C.万寿山和昆明湖改造D.在北京西郊建造园林
【小题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别填入材料二“甲乙丙丁”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借 邻借 俯借 仰借B.邻借 俯借 远借 仰借
C.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D.邻借 远借 仰借 俯借
19-20高一下·北京海淀·期末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把“木”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得到后代诗人的认同并被他们效仿。
B.与“树”不同,“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个落叶的因素,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
C.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是难以用语言都说得清楚的。
D.由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缺乏相容性,古代诗歌很少以“树叶”作为意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列举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木”的艺术特征。
B.选文在提出问题后,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C.选文通过“木”和“树”语言形象的异同分析,从而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第一段对“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艺术特征进行说明,第二段论说原因,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秋风落叶的季节,表现空阔境界时才会使用“木”字。
B.“高树”与“高木”虽仅有一字之别,但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有也差别。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容易被忽视,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发现并认识其潜在力量。
D.古典诗歌中,多见“木叶”而很少见“树叶”,其实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很大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全球化的最尴尬之处是其几乎让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感到不满。

全球化引起了最广泛的不满,这种复杂情况在历史上倒是从未有过,故当前切不可在战术层面小视中美贸易摩擦为“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当然,各方不满的原因是不同的:很多尚未搭上高速增长快车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满,是因为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华盛顿共识等政策建议无法让其跃出低收入陷阱;美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不满,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国内矛盾的加剧;中国等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满,是因为既有的全球治理的制度体系限制其依靠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国力和改善人民福祉。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不满,旧的全球治理体系是给不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因为这些不满恰恰是在旧体系下积累和爆发的。平息不满需要有新的关于全球化的制度安排。

中国正在追求一种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的新制度体系,这种新的制度安排应该如何实现,恐怕还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发扬先试验、再推广的务实精神。历史是一座免费的试验场,而新一轮全球化需要有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安排,否则就可能被逆全球化潮流吞噬掉。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全球化发展路向:中国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合作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美国则继续坚持一家独大的制度构建原则(美国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然拥有一票否决权),且正在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向与“全球化”渐行渐远。美国在十九世纪所保护的是处于上升期的幼稚产业,而现在保护的却是处于滑坡期的落后产能。这种消极的保护主义从长期看只会阻碍美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且与整个世界的利益背道而驰。两种国际贸易领域的制度竞争在全球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经互会只能算是拒绝全球化,不能视作关于全球化的制度竞争)。按照经济学的标准看法,竞争是个好东西,且竞争激烈些好,因为较为激烈的竞争会创造出比垄断时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社会福利。但是再深入一些,如果所有参与竞争的备选方案都是坏选项呢?在挨饿与挨揍之间似乎选什么都不好。于是,看起来一个让人乐于选择的全球治理的新制度体系有赖于中国的奋斗。中国奋斗的成功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良币驱逐劣币,否则就是劣币与劣币之间菜鸡互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

自称完全掌握了破解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的方法恐怕是“理性的自负”,但历史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大致的奋斗方向。中国的奋斗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立自由贸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合理的平衡点意味着中国应该承担起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在美国正在放弃这一责任的情况下(如美国退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中国更应该积极提供全球公共品。但是,中国主导的全球化需时刻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霸权主义全球化拉开距离,后者既不符合中华传统的天下观,从历史的教训看也是不可持续的。旧的全球治理体系引起广泛的不满,总的原因是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等各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及国家利益至上和国内政治诉求优先(如减少失业、缩小收入差距、维护高水平社会福利)在全球化面前所展现出的刚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那么面对上述约束条件,中国主导的新型全球治理的制度体系在原则上应该给予各国更充分的政策空间和自由度。就是说,新的制度体系应该起到的是交通规则的作用,在限速范围内,一个司机愿意开得快些还是慢些,就交给人家自由选择吧。

(摘编自汪毅霖《“逆全球化”的历史与逻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最尴尬之处是其引起了最广泛的不满,几乎让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感到不满,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B.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满足一些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增强国力和为人民谋福祉的需要,引起了其不满。
C.以往的历史经验说明,新一轮的全球化需有新的制度安排,不然就会被逆全球化潮流吞没。
D.在全球化发展路向方面,美国坚持的一家独大的制度构建原则与各国利益相背离,也会阻碍美国经济发展。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今全球化引起广泛不满为背景,论述了全球化的可能路向及当下中国在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奋斗中所应起到的作用。
B.文章兼顾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性。既有立足现实中已存在问题的叙述,还有立足于经济学原理的理性分析。
C.文章在比较中美在全球化发展路向上的区别后,点明了全球治理的新制度体系有赖于中国的奋斗。
D.最后一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阐释了中国在全球治理的制度体系中的创新成果还是要根据各国实际国情选择应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破解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但是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先试验,再推广,逐步探索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B.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与中国主导的全球化不同,前者带有霸权主义倾向,后者主张合作共赢。
C.虽然激烈的竞争能够创造比垄断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社会福利,但是如果参与竞争的备选方案选项不佳,就需要调整既有方案。
D.想要平息当下全球化造成不满就要有新的关于全球化的制度安排。中国主导的给予了各国更多政策空间和自由度的制度体系就是这样的制度安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他们当然要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个时期,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②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中国人不大用战争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而且,这种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③应当说,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象带来一些弹性空间,使他们不至于为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的紧张。所以,在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很多儒家学者一直倾向于夷夏之间的分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到了宋代,这种变化更是剧烈。宋代虽然出现了统一国家,但是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占有,西北方的西夏建国与宋对抗,契丹与西夏都对等地与宋同称皇帝,而且宋王朝对辽每岁纳币,与西夏保持战争状态,这时候,东亚的国际关系,已经与唐代只有唐称君主、册封周边诸国成为藩国的时代大不一样了,从这一状况来看,东亚从此开始了不承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④这一转变相当重要,这使得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在观念史上,由实际的策略转为想象的秩序,从真正制度上的居高临下,变成想象世界中的自我安慰:在政治史上,过去那种傲慢的天朝大国态度,变成了实际的对等外交方略;在思想史上,士大夫知识阶层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观念主流,也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节选自葛兆光《宋代“中国”仪式的凸显》,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最晚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而在这之前,中国人也已经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B.“中国”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而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自然也以“中国”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
C.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文明优越感,常常觉得在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不断变动。
D.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相互冲突和混融,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首先从“华裔”观念的形成说到“天下”观念的建构,从“天下”观念,谈到“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
B.第②段逐层论述了古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其在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之间的复杂关系。
C.第③段指出,儒家关于夷夏之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的观念至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代尤其剧烈。
D.第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夷夏之别”认识的转变对于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的重大意义。
【小题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既与南夷北狄的观念相对应,也与很长的时期内中国文明确实比周围的民族优越的事实密不可分。
B.即使有异族的崛起或异族文明的进入,古代中国人也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
C.从没有佛教以外的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过中国文明,因此古代中国人固执地认为中国文明优于其他民族。
D.随着“天下”观念的转变,中国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