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

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部队的首长把亮子留下来,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了军营了。亮子也哭了,亮子哭着哭着,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 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检和政审后,顺利进了部队。他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很上进,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又过了五年,亮子结婚生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他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父亲不愿意,说:“太远了,去外地住,不习惯。”亮子很无奈。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父亲说话,了解家里的情况。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亮子高兴得要命,立马开车去接父亲。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天的福了……” 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他看见儿子带兵,声音嘹亮,真威武。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上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到来。

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有一天,父亲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风水不错,我死后就把我埋在那儿。” 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那里风水好,适合我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感觉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他看看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就像父亲的一生,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很愧疚,亮子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家乡。一切准备就绪,亮子招呼一帮人到了墓地。

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父亲啊!”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天天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他害怕死亡,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己留下来了。这里有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把信递给了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更为国家。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亮子猛回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眼泪唰唰流了下来。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既表现了战友分别时的不舍,也自然引出下文亮子参军的情节。
B.为了让亮子当兵,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侧面反映了征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C.亮子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吃苦耐劳,深受首长的器重,而且很有孝心,是小说所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
D.“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既写出了父亲平凡的一生,也表达了亮子的悲伤心情。
【小题2】父亲留给守墓人一封信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19-20高二下·湖南邵阳·期末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都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树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离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离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谈恋爱的地方多着呢,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呢,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呢。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不只是顺从米唐,更是理解她。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小题2】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土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土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土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土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

李土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

“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土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土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土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土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

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李土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中的李土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表达效果更好,你认为如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夜有雪

曾 剑

眼前是一片大草地,是一望无际向同一方向扑倒的枯草。李明辉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身后的通信员也狐疑地向四周看,同样找不到兵待过的迹象。

李明辉正要往前走,前面的枯草丛忽地伸出一面红旗——一面炮长指挥用旗。小红旗在风中飘动了两下,就停止不动了。通信员急忙走过去,李明辉道一声:“慢,小心掉进去。”他惊喜地立在那儿,等着兵们给他开道,他的确找不到进去的地方。他为部属能伪装出这种效果而兴奋。

通道开了,就在李明辉的脚下。通道口的门居然是一捆高粱秆,它四周的缝隙间夹上了枯草,往那通道口一挡,与四周的枯草浑然一体,李明辉因而难以发现入口。他弯腰慢慢走进去,眼前立刻漆黑一片。但很快,一束手电光出现在他的脚前,随着他的脚尖移动。

在手电光的指引下,他走进一个战炮班的掩体,掩体内的结构还真像那么回事。四周的墙壁齐刷刷直上直下,贴着墙壁,排满了用以防潮的向日葵秆,一个大土炕占据了掩体相当大的面积。五六个士兵躺在土炕上休息,发现手电光,问了声:“口令!”见是营长,战士立即站起来,腰板挺得笔直。

李明辉掀开战士的被褥,见下面铺了半尺厚的枯草。他说:“我上军部开会,仅一天时间,你们干得漂亮!如何伪装是个难题,也是这次战术演练的一大项。咱们构筑的工事隐蔽性好,实用性强,肯定能在集团军考核验收中取得好名次。大家再加加工,力争把第一名夺过来。”

战士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李明辉在坑道内走着,外面的天空虽然灰暗,但让掩体内没有一丝光亮,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做到的。

李明辉要过手电筒,打开,仔细查看掩体。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根木头上。他伸手摸了摸,又用手指抠了一阵子。

“这树干是从哪弄来的?”李明辉问。

“报告营长,是从营房带来的。”丁晓亮答道。

“我再问一次,树干是从哪儿弄来的?”

“是我们从那边树林里砍来的,今夜有雪,我们怕天黑前完不成伪装任务。”丁晓亮的声音明显弱了下去。

李明辉不再吱声,沿着通道,弓着腰向别的掩体走去。他看完全营的工事,各连都有新砍的树干,有的连一个掩体就用了好几根。李明辉立刻用电话命令各连:“拆除所有新的树木,一根不留!”

李明辉看一眼表,走出掩体,眼前的草滩依然一片寂静。他再次钻进掩体,下了第二道命令:“全营官兵,撤出掩体,成营横队集合。”

顷刻间,200多名官兵迅即钻出地面,成四个纵队向这边集合。脚步声、口号声响成一片。

李明辉没有向全营官兵下达“稍息”的口令,他太激动了。

李明辉说:“我知道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是为了我们营这个整体。在天气恶劣、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砍老百姓的树支撑掩体帐篷,也是为了把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好。但我们是军人,怎么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在这片盐碱地上,种一棵树容易吗?老百姓种树不是要用木头,而是防风沙,是为了活命,而我们一下子砍倒十几棵,不心痛吗?我是一营之长,是我考虑不周,责任主要在我。我本应带着砍树的同志,去向老百姓道歉、赔款。但是后天,军长将带领作战指挥部人员验收伪装情况,我们现在只能将树埋掉。属于我们的时间只有今天天黑前的几个小时,天气预报说,今夜有雪。为了使伪装达到最佳效果,为了在这次验收评比中取得好名次,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在下雪前搞好伪装,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声音响彻阴沉的天空。

李明辉下令:“解散,开始行动!”

瞬时,眼前的草地出现20多个土坑。李明辉摘去棉手套,用几乎麻木的手指揉揉酸涩的眼睛,心里一阵痛:这是全营官兵的心血呀,而现在又得重新开始。

当春天来临时,李明辉带领全营指挥分队,迎着第一缕春风,出现在这片旷野。村子里,老百姓便陶醉在军人的口令声中。当这动听的口令声骤然停止时,一个个身着迷彩服的兵又劳作开了。老百姓以为兵们在训练间隙挖工事。只是他们不明白,这些兵以前都是冬天临时出现在这里,今年怎么就提前到了春天。

迎春花开遍旷野时,细心的老百姓发现,他们的防护林加宽了。在风中,千株树苗像部队集合的兵,一个个站得那么直,那么整齐。

(原载《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李明辉和通信员怀疑走错了方向,是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展示战士们所修筑的工事隐蔽性强。
B.当得知战士们为修隐蔽工事而砍伐了老百姓的树林,李明辉决定立即命令拆除这些树干,目的是为了教育士兵。
C.小说结尾,通过补叙的手法交代第二年李明辉带领全营官兵种树,既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又深化了主题。
D.小说以“今夜有雪”为题,交代了战士们砍树伪装的原因,同时也寓意他们不惧困难、顶霜傲雪的可贵品质。
【小题2】李明辉作为一名营长,在处理战士们所犯错误的时候,表现出了哪些优秀的领导管理素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不同类型的细节描写,并分别简析其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