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王毅

历经70载风雨洗礼,中国外交初心不改、航向不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始终真诚相待、守望相助,中国与世界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国将保持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促进人类发展进步。

环顾全球,世界并不太平,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国际秩序,成为突出威胁。在攸关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中国从未缺席。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愿与各国一道,携手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将坚定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面对保护主义逆流,我们不能袖手旁观。面对全球性挑战,竖起高墙不是办法。面对自身问题,诿过于人不是出路。上世纪“大萧条”的教训殷鉴不远。挥舞关税大棒,挑起经贸摩擦,将干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贸秩序,甚至可能导致世界陷入“衰退陷阱”。对于经贸摩擦和分歧,中国坚持以冷静、理性、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也愿意展现最大的耐心和善意。但如果不讲诚信、不讲平等、不讲规则,我们也必须做出必要反应,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我想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14亿勤劳勇敢人民、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的国家,任何威胁都吓不倒,任何施压也压不垮。

面对单边主义肆虐,我们不能姑息纵容。国际秩序需要法治规则,为所欲为恐将天下大乱。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属于全世界,其成果不能由个别国家垄断,更不能阻碍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的努力。凭借自身优势搞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没有国际法依据,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各国共同利益之上,是典型的霸凌行径,必将不得人心。《中导条约》对于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单方面退约造成多方面消极影响。中国反对在亚太部署陆基中导,敦促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切实履行核裁军特殊、优先责任。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进程,我在此宣布,中国已启动加入《武器贸易条约》的国内法律程序。

大国对于维护国际稳定负有特殊责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发挥表率作用。我们支持古特雷斯秘书长改革联合国系统的新一轮努力,让联合国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中国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以及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已组建完毕、通过验收、整装待发。中国愿继续同各方一道,为世界的和平与正义承担大国应尽的责任。

在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世界,中国将一如既往站在和平与正义的一边,积极探索和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通过国际合作应对共同威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在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B.挥舞关税大棒,掀起经贸摩擦,会干扰全球经贸,导致世界陷入“衰退陷阱”。
C.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面前,个别国家不能阻碍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的努力。
D.中国将发挥表率作用,同各方一道为世界的和平与正义承担大国应尽的责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态度,再言面对单边主义肆虐,中国不会姑息纵容。
B.文章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表明中国政府不受威胁与施压的理性的外交态度。
C.文章在对国际现状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了个别国家“长臂管辖”的霸凌行径。
D.文章多次阐明了中国的外交立场和对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责任与决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国际秩序,中国必以联合国核心国家的身份维护国际安全。
B.中国反对在亚太部署陆基中导,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进程,并加入《武器贸易条约》。
C.《中导条约》对于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签署国家不可单方面退约。
D.当今世界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唯有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方可确保世界安全。
19-20高二下·湖南邵阳·期末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极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融合”或“分离”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中国建筑在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C.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一些具体的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君权”为中心和以“神权”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2】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
【小题3】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和香菱的判词进行分析说明。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延续中华文脉、振兴中华、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为基本要素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
B.今天的印度文明已不是上古时代的印度文明,因为古印度文明早已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了。
C.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至今没有发生断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D.任何文明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这为多元文明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并且最终融为一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文章第三段以契丹民族已经彻底消亡为例,正面论证了固守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C.文章在前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第五段为论证多民族存在多元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性的观点,举了西方殖民者“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例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在民族内部,民众在民族文化的特征上趋于一致。
B.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天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C.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消亡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外来文明置换,二是因自身原因而逐渐失落直至消亡。
D.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