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凡所撰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卒,追赠光禄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B.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C.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D.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令,本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后曾为尚书省长官。
B.五经,中国儒家的五部经典书籍,即《诗》《书》《礼》《易》和《春秋》。
C.征,封建王朝政府的官员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D.考课,依照法令和行政规则,对官吏进行考核,依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劭尊重制度,反对轻信盲从。面对太史的预报、众多官员的建议,他冷静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荀彧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朝会照常进行。
B.刘劭虑事周详,建议怀柔附远。面对公孙渊接受孙权封号的传闻,他认为公孙渊父亲有效忠表现,且消息真假未明,故反对征讨,建议宽贷。
C.刘劭深谋远虑,能够料敌在先。合肥被围,魏军兵力不足,他建议大张旗鼓派出大部队,敌军必定望风而逃,皇帝采纳其建议,果如其所料。
D.刘劭才华横溢,著述颇为丰硕。他精通五经,擅长作赋,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留下了众多著作,如《新律》《都官考课》《人物志》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2)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
19-20高二下·福建南平·期末
知识点:陈寿(233-297)《三国志》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断句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谦性刚直,有大节,少察孝廉,拜尚书郎,除舒令。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祠灵星,有赢钱五百,欲以臧之。谦委官而去。

会西羌寇边皇甫蒿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后边章、韩遂为乱,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而谦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及军罢还,百寮高会,温属谦行酒,谦众辱温。温怒,徙谦于边。或说温曰:“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温然其言,乃追还谦。遂为之置酒,待之如初。

(赵)昱年十三,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綦毋君受《公羊传》,至历年潜志,不窥园圃,亲疏希见其面。高洁廉正,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召,不起。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贼笮融从临淮见讨,迸入郡界,昱将兵拒战,败绩见害。

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曰:“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谦被诏,乃上书曰:“自古在昔,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威以益寇。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上忝朝廷宠授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强干弱枝遏恶止乱之务也。”又曰:“华夏沸扰,于今未弭,包茅不入,职贡多阙,寤寐忧叹,无日敢宁。诚思贡献必至,荐羞获通,然后销锋解甲,臣之愿也。”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B.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C.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D.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西汉时开始以此作为察举、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B.《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解甲,脱下铠甲的意思。古时指军事行动期间的休息,还指放下武器停止战争,也引申为投降。文中为第一个意思。
D.贡献,进贡,文中指进献之物。现代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也可以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谦性格孤傲。他起初就借有病推辞被征召为别驾从事,担任参军事时在百僚盛宴上当众侮辱司空张温。
B.陶谦为官清廉。别人无法揭发检举他的过失;在举行祈年祭祀时官府想将盈余的钱奖给他,他拒绝接受。
C.陶谦知人善用。他用多种方法使高洁廉正、不愿做官的赵昱改变初衷,接受察举,赵昱后升为广陵太守。
D.陶谦有政治远见。皇帝听信曹操上表让州郡暂时罢兵的建议,下诏罢兵,陶谦上书分析形势,反对罢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
(2)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
【小题5】陶谦上书拒绝罢兵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何颗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狱,颗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且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太破之,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余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自将攻破之。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

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故世不得尽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
B.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
C.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
D.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颙、攸狱”与“加以老母系保宫”(《苏武传》)两句中的“系”字含义相同。
B.“其乱而取之”与“比及三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
C.“辄复人意”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封王的贵族死去称“薨”,而皇族死去则称“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攸胆识过人。一介文人,敢于行刺董卓,事败入狱也是不惧生死,谈笑自若。
B.荀攸自小聪慧。通过张权的脸色不同寻常,就敏锐判断出他是杀人流亡的逃犯。
C.荀攸深受器重。太祖夸奖荀攸是做人的表率,世子甚至曾经亲临病榻问候病情。
D.荀攸足智多谋。他前后共设十二条奇策,可惜随着钟繇的去世后世竟不得而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
(2)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
【小题5】在征伐刘表和二袁的先后顺序上荀攸持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后领宛陵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是时下邳陈玛自号吴郡太守,住海西,与强族严白虎交通。策自将讨虎,别遗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又从攻祖郎于陵阳。策,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

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迁前将军,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修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勤事奉法,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黄武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权素服举哀,遗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权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选自《三国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B.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C.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D.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客,文中指门客或食客,是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并供养的人。
B.薨,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
C.建业,即六朝古都南京。三国时南京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等级,祭品有牛、羊、豕三牲。“少牢”则无“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吕范深受宠信。吕范陪伴孙策左右,能够不辞艰辛与危难,得到了孙策的宠信,孙策将他视为亲人,还经常带他进入后堂宴饮。
B.吕范久经沙场。吕范跟随孙策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孙策死后,他先和周瑜一起抗击曹操并将其打败,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
C.吕范喜好威严。吕范注重仪容仪表的威严,州里的名人和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不敢有半点轻佻随便的表现。
D.吕范遵奉法纪。孙策安排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年轻,私下里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
(2)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