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4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曾庆存:“我还没有登顶”

邱晨辉

即便是站在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是那个在科学高峰面前保持谦卑、依旧不愿停下探索脚步的“攀登者”。

1月10日,当这位满头银丝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他和黄旭华,以及此前的屠呦呦、袁隆平、于敏等科学家一起,进入到我国科技领域终身荣誉行列。

那一刻,第一次听说曾庆存的人,被这个名字背后一连串的科技成果、诸多头衔以及传奇经历所惊叹——曾庆存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一些原创性成果还被国际学者评价为“气象学理论化极重要的篇章”“构筑气象力学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他本人也被国际气象学界公认为“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

他的学术生涯也颇为传奇:1978年,43岁的曾庆存还是中国科学院一名助理研究员,但转眼就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两年后,45岁的他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曾庆存亲手书写长达80万字的《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30万字的《大气红外遥感原理》等大部头,让他“著作等身”;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五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及一项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等奖项,则让他“荣誉等身”。

如今,再到他摘下这一次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有人说,“曾先生可算是登顶了吧!”曾庆存却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还没有登顶。

对于这样的说法,和曾庆存共事多年的同事、学生一点也不意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思雄说,“曾先生对于科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到现在,他那句‘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都让身边的人记忆犹新。”

曾庆存是广东农家穷孩子出身。按照他的描述: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双亲带着他和哥哥曾庆丰——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力耕垅亩,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小学三年级期末,老师给曾庆存写下了“天资聪颖,少年老成”的评语。小学没毕业,弟兄俩便参加了百里挑一的“跳考”,直接进入中学读书。

后来,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该系安排一部分学生主修气象学专业时,他当即服从安排。“那一年,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我挨过饿,深有体会。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还会这样吗?”

从此,他走上大气科学的研究之路。

说起天气预报,人类最初是“凭经验”,比如古人看云识天——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和应用了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由此进入“科学时代”。后来,有科学家提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这是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难的,就是原始方程的算法。拿计算方面来说,原始方程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物理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要想“追上天气变化的速度”将其计算出来,实现真正的“预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曾庆存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终于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一试成功。他提出的,正是著名的“半隐式差分法”。

那时,这个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想到,他做出的这个成果,后来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用于天气预报,至今仍在沿用。

此后,曾庆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高峰的攀登之旅:踏足全新的气象卫星领域,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提出人工调控自然环境的理论方法、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控调度实用研究……

(《中国青年报》2020.1.10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曾庆存人生经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庆存小学没毕业就“跳考”,直接进入中学读书。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服从安排主修气象学专业。
B.曾庆存20多岁就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了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该成果至今仍被沿用。
C.曾庆存43岁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助理研究员,但两年后,他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学部委员。
D.曾庆存先生在85岁高龄时,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入到我国科技领域终身荣誉行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曾庆存先生的科技成果、诸多头衔,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其传奇经历,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厚重。
B.人类最初是“凭经验”来预报天气,进而依靠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后来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天气预报。
C.曾庆存一开始提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并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他在几经失败后终于成功。
D.曾庆存先生著作等身,荣誉等身,是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但却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一直努力攀登。
【小题3】曾庆存先生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0·江苏·模拟预测
知识点:传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内容,提出见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磊:潜心国共两党关系研究
明海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毛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作为较早从事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令他欣慰的是,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现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颇为活跃的领域,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把国共关系的研究向更深领域推进。
毛磊出生于1931年,幼年时因日寇侵华而辍学,14岁开始当学徒,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读书。中学时期的毛磊成绩优秀、表现积极。1951年5月,正读高二的毛磊光荣入党,成为学校里第一名学生党员。
1952年,毛磊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校担任校长秘书,二是前往当时的中南政法学院任教。“我中学时候就立志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毛磊毅然选择了后者。
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到湖北大学后,招生人数大大减少,老师们纷纷改教其他课程,毛磊则申请成为党史教师。为上好第一堂课,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读报、整理文件、收集历史资料,日夜备课”。经过整整两年的准备,17次修改讲稿后,毛磊走上了讲台,用生动的讲述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从此,毛磊开始了他的党史教学和研究生涯。
在教学过程中毛磊意识到,要教好中共党史,必须熟悉中国现代史,也要了解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特别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有关两党和两岸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从1984年开始,毛磊全身心投入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中去。他开始收集资料,留心与研究相关的报刊、书籍。随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毛磊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逐渐认识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任重道远,仅靠他一个人和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毛磊开始寻找合作者。他找到了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长王功安。1988年,毛磊和王功安合著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专著。
随后,在毛磊等相关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武汉有关部门经过周密准备,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热潮。
“大量论著相继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从此,由过去只研究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发展到研究两党的整体关系;由少数地区研究国共关系而扩大到全国范围。”毛磊对记者说,研究开展后,相关的理论问题相继涌现。例如,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两党之间关系的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如何建立学科体系等。
为了进一步探求这些问题,毛磊和王功安在《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五卷本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关系这一课题愈发重要,关注问题不断增多,研究难度也日益增大。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处,毛磊和王功安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系列丛书。
为了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们邀请了全国8个省市7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攻关。2003年,《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本历时10年,全部出版完成。该书近600万字,再现了80余年国共两党和50余年海峡两岸的风云历史。有学者评价,其在“两个关系”史上新学科领域的开拓和新学科体系的建立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关链接:
①“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说大话假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一旦确定观点,就要抗争到底。我们要用抗战精神来研究抗战。”毛教授指出当前西方贬低中国抗战,日本不承认历史,热切希望年轻一代人能谨记战争的历史经验,为保卫祖国努力奋斗。(毛磊语录)
②毛磊:以辛亥精神和孙中山的优秀品格塑造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毛磊认为,以办大学来纪念辛亥革命别具意义,同时也能加强全球华侨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认为,借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支持,中部崛起的契机,湖北的高教优势,将“辛亥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毛磊创学宣言)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磊对国共关系问题的研究源于从小对此的热爱,于是才一直坚守至今,成为一方大师。
B.毛磊的国共关系研究之路恰好印证了“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所以并无什么冷门的专业。
C.毛磊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正是拥有这一品质他才能在研究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D.作者眼中的毛磊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在研究之路上毛磊不断开拓创新,发掘新内涵。
【小题2】【小题2】毛磊在研究国共两党关系中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小题3】毛磊之所以能成为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大师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以“笨”取胜的鲍威尔
鲍威尔是美国第一位黑人四星上将和第一位黑人国务卿,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又在美国四任总统班子中担任过不同高级职务。虽已退出政坛多年,但他在美国依旧是传奇人物。
1937年4月5日出生的鲍威尔,少年时期并没有显露出太高的读书天赋,甚至上小学时候被安排在“慢班”里,但他却继承了父母的勤奋。从14岁起,鲍威尔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在一家玩具店做兼职。一天,店主人把他拉到一边,严肃地对他说:“科林,我觉得你应该去上学,你应该过更好的生活,你的未来不应该在这里。”这句话让鲍威尔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19岁那年,鲍威尔在长鸟一家百事公司做暑期勤杂工。虽然工作只是擦掉从盘子里洒出来的糖浆和苏打水,但他依然做得很起劲。同时,他发现所有勤杂工都是黑人,而瓶装流水线上的则都是白人。暑假结束后,老板对鲍威尔的工作十分满意,问他是否愿意再去工作。“当然愿意,”鲍威尔回答,“但我不想再当勤杂工。”第二年,鲍威尔成了瓶装流水线上的工人,和白人一起工作。日后,回忆起当时的成功,鲍威尔的解释是:“不管工作多辛苦,不管喜不喜欢做,喜不喜欢某个老板,喜不喜欢工作的环境和伙伴,我都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1958年,鲍威尔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里,鲍威尔保持了和在杂货店时一样的工作原则。担任军官时,他以“微服私访”著称。他讨厌看到道路两旁刷得雪白的砖墙,以及饭厅里新出炉的糕点,因为这证明下级已经事先为他的视察做好了准备。他说,作为领导,职位升得越高,越容易被眼前的盛况和员工的奉承所蒙蔽,越难了解到细节。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了解最基层所发生的一切。在军营里,他总是仔细检查铺位、壁柜和军用背包,甚至会察看缺不缺卫生纸,水龙头有没有坏的。在他看来,这些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问题。
在与下属关系的处理上,鲍威尔也是公认的优秀的领导者。他认为管理者和领导者不同,管理者只是确立前景、任务和目标,而好的领导者会鼓励下属内化目标,从而实现目标。他一贯反对领导者威胁和辱骂下属,称这是“用狂飙突进运动代替领导艺术”。他不喜欢与下属斗智斗勇,也不与下属称兄道弟,但是却能让下属感到他的真诚善良和善解人意。鲍威尔经常对他的下属说“没有你,我真的不行,你是我们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就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很注重自身的工作能力,“如果当领导的对自己的工作不熟悉,自己都干不好,就别指望下属会尊重你了。”他认为真正的领导力和不变的尊重是在点点滴滴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基层、从普通大兵那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居高临下可以要求得到的。
鲍威尔在部队中的出色表现使他步步高升,并最终获得总统青睐。1987年12月,里根总统邀请鲍威尔担任国家安全顾问。1989年,老布什总统任命鲍威尔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晋升四星上将。当时,他说了一句平常而有力的感言:“我没玩桥牌、高尔夫或网球,是在军队中一级级提上来的。”
鲍威尔任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伊位克突然向富裕的邻国科威特发动袭击,迅速占领了科威特全境。科威特王室的大部分成员仓皇逃往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严重的态势令世界震惊。
在老布什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鲍威尔首先提出了政治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否有义务保卫沙特阿拉伯的安全?”得到老布什的肯定答复后,鲍威尔指出:“假如您最终决定动用军队的话,总统先生,那就必须采取尽可能大规模的行动,给予决定性的打击。选准靶子,确定目标,然后设法压垮它。”鲍威尔认为,当战争真正打响之后,就要投入占绝对优势的兵力速战速决。这就是后来在海湾战争中使美国能以极小的伤亡代价赢得军事胜利的“强化选择战略”,也称“鲍威尔兵法”。战争结束后,鲍威尔作为海湾战争的英雄,在美国及西方世界赢得了空前的声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以平实朴质的语言,全面展现了鲍威尔传奇的人生轨迹,将故事性与励志性有机结合,给读者人生启迪。
B.在四任总统班子中担任过不同高级职务,是美国第一位黑人四星上将、第一位黑人国务卿等经历,使鲍威尔在退出政坛多年后,成为美国的传奇人物。
C.“科林,我觉得你应该去上学,……你的未来不应该在这里。”这句话表明店主人认为鲍威尔聪明能干,应该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D.做勤杂工时,鲍威尔因为勤奋而受到老板赏识;任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后,他又在海湾战争中凭借出色的表现,在美国和西方世界赢得空前的声望。
E.本文在记叙鲍威尔经典人生片段的过程中,多处引用其本人谈话,亲切真实,有说服力,凸显了鲍威尔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
【小题2】为什么说“在与下属关系的处理上,鲍威尔也是公认的优秀的领导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鲍威尔是如何一步步帮助美国取得海湾战争胜利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鲍威尔能够以“笨”取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

王珏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县里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求,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2018年12月3日,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怀揣一个红布包裹,来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包裹里是3枚奖章、1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1本立功证书。立功证书上,一行钢笔字写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荣获西北野战军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这么多年,立功的事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连孩子都不告诉呢?”记者问张富清。

95岁的张富清眼睛湿润了,“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他们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1948年11月27日夜,永丰战役打响。作为突击组的成员,张富清带两名队员接近城墙。他第一个跳下4米多的城墙,敌人迅速包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敌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翻了起来,鲜血流了满脸……顾不得自己,他逼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1个炸药包放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迅速撤离。一声巨响,碉堡炸飞。敌人多次组织反扑,张富清一直坚守,直到部队进城。

“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泛黄的窗台、剥落的墙壁,屋里摆着床、书桌、柜子等几件家具,桌上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在书的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他写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个人干净、勇于担当,他是这么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要求家人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张富清在三胡区担任副区长,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自然灾害时期,党和国家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孙玉兰回忆:“他对我说,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你能理解丈夫吗?”记者问孙玉兰。孙玉兰太了解丈夫了,也只有孙玉兰知道,张富清有一把衣柜钥匙,衣柜里锁着他的赫赫战功。

“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

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只得截肢。“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张富清决心已定,要站起来,不给人添麻烦。伤口刚愈合,他便练习走路。每一趟下来,汗水把衣服浸透。有时走不好,还容易把自己弄伤。家里墙上,还有他受伤留下的血迹。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用行动默默影响他们。张富清常跟他们说:“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大儿子张建国当初有一家国企招工的机会,张富清得到消息,却动员儿子下放林场当知青。“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张建国在酉水之滨的扎合溪林场住茅棚、开荒种地、造林植树,一干就是好几年。张富清的四个子女,除大女儿长期患病外,两个儿子成为县里干部,一个女儿成为医院职工,均通过全国高考、公开招考等方式,没有一个在父亲任职过的单位工作。

只有一条腿的张富清,“站”得笔直、挺拔。

“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百福司的百姓,至今记得张富清修的一条路。地处湖北与重庆交界处的百福司,山清水秀,可它的前身高洞管理区,全部村寨都在四面悬崖的高山界上,“办事靠走、喊人靠吼”。张富清听说后,主动来到这里,一边领导生产,一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力量修路。修路中遇到很多难题,张富清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和大家一起手挖肩抬。2年多的时间,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使海拔1000多米的高洞终于通了公路!

1954年,张富清从军委航空速成中学毕业。作为战斗英雄和中央军委培养高级干部学校的学员,张富清可以有多种转业选择。但张富清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业后张富清深藏功名,他认为与战友的牺牲相比,自己的功劳不值得一提。
B.张富清能践行好“个人干净、勇于担当”的信条,离不开妻子的深明大义。
C.88岁的张富清截肢后练习走路,无论是目的还是过程都体现了军人的作风。
D.在偏远的高洞片区任职期间,张富清带领大家集中力量修路,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富清勇猛坚毅。战争中,他冲锋在前,克服重重困难坚守阵地。
B.张富清淡泊名利。若不是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连家人都不知晓他的功绩。
C.张富清战功赫赫。他三次荣立一等功,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D.张富清踏实肯干。修路时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一起手挖肩抬。
【小题3】题目是“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张富清“初心本色”的具体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