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7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的现代性》绪论

江弱水

“用一把欧美名牌的钥匙,怎能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当年,深谙中国文史的小说家高阳,拿了这话来“敬质在美国的叶嘉莹女士”,因为她用了西方现代文评解释中国古典诗词。我在这本书里要做的事,恐怕也会惹来类似的讥评。但是我觉得,换一个比喻的说法也许能更好地描述我的工作:我想拿西方诗学的试纸,来检测一下中国古典诗的化学成分。

有时候,用另一种眼光或角度来重新省视我们古人的作为,真的可以别有会心。比如,所谓魏晋风度,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嵇康喜欢夏天在柳树下边打铁;阮籍的侄儿阮咸以大瓮与群猪共饮;刘伶乘着鹿车,提着酒,让人扛着锹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王子猷雪夜访戴,好不容易望见了戴家却不进门,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种种出位的举动,不排除作秀的成分,用《世说新语·任诞》对于阮浑的说法,就是“亦欲作达”。如果我们说,这是历史上最早也最成功的一批“行为艺术家”,想必能够刷新大家对这些名士风流的认识吧?又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特别是狂草,从旧有的路子继续研究其笔墨语言当然有必要,但是,如果联系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来探讨其本质特征,也会令我们耳目一新。熊秉明的著作《张旭与狂草》,就是这样得到如下结论的:

通过对张旭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艺术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的”精神:追求自动和即兴创作,喜爱残缺与未完成,追求制作的速度,探讨非理性,还有一些与此有关的特征,譬如形象的抽象性,取消科学的透视学,重视点与线等。

用西方作为参照物对中国古典遗产加以考察,并非因为“古已有之”型的民族自大狂再度发作。传统的活力来自不断的再解释,立足于现代诗学而加以新的解释,将使疏离的传统与当代重新发生关系,从而激发出活性并生成新的意义。

自中国新诗发轫至今,传统对于新诗写作的意义一直处于悬空状态。如果我们承认传统对新诗写作是一个坐标,那么,没能使之放射出它本可以放射出的光芒,其责任既在诗人,也在学者。我注意到目前中国已经有少数学者正在努力使中国传统思想获得现代阐释,但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尚无人意识到使之获得现代阐释和现代复述的必要性,而这项工作在其他国家却始终在进行着。

现代诗人并非一概悬置了古典传统,现代学者也并非全然没有对古典传统加以重释与复述,但是这段话仍然具有十足的警醒意义,因为绝大部分诗人并不曾有意地或有效地去汲取传统的营养,学者们对传统的刷新与激活工作也做得不那么尽如人意。

本书正是试图以西方现代诗学的观点来透视中国古典诗,仿佛借另一个方向打过来的光,来烛照我们熟悉的传统诗词,以期发现其中隐含的一些因素、一组联系和一个序列。不过,问题是我选择的角度叫作“现代性”。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家高阳对叶嘉莹女士采用西方现代文评解释中国古典诗词的做法不置可否。
B.本文作者认为魏晋名士种种出位的举动,不排除作秀成分,属于“亦欲作达”。
C.学者熊秉明联系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探讨中国书法艺术本质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D.诗人西川注意到目前中国只有少数学者正在努力使中国传统思想获得现代阐释。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的两个比喻,都涉及到作者想要阐述的两个重要概念:西方现代性和中国古典诗。
B.自中国新诗发轫至今,传统对于新诗写作的意义一直处于悬空状态的责任既在诗人,也在学者。
C.努力使本国传统思想获得现代阐释和现代复述并明确其必要性的工作,其他国家始终在进行着。
D.文章结尾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明确了本书的写作目的:用西方现代诗学的观点来透视中国古典诗。
【小题3】从“现代性”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0·江苏·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与歌原为一体,是文学与音乐在艺术审美层面的有机结合,是人类通过有声语言表达自身情感体验最自然的艺术形式。《墨于·公孟》中“诵律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阐述也说明了,诗原本就是一门可以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多种演绎手法来展现的综合艺术。从历史角度看,两千多年来,我国诗歌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从《诗经》的雅乐范本、《楚辞》淳朴清新的地域民歌元素。到宋词曲牌中华丽绚烂的器乐化音乐语言的广泛应用,文体与曲体的高度统一等等,可以说。在一段时期里,诗歌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传播效应的文化载体,推动并引领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潮流。在文化功能与审美理念层面,古典诗歌与传统音乐也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不论是礼乐的教化思想、雅乐的审美情趣,还是文人音乐的言志风格、民俗音乐的叙事手法,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的艺术范畴下,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凝练结合与高度统一。

然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古典诗词作品,大多只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一方面,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诗歌作品演绎完整记录文献的严重遗失、损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的特殊性与多样性,造成了古代诗词音乐溯源与音响复原的诸多困境。因此,古典诗词作品的创作初衷虽饱含音乐元素,但如今大多却只能通过朗诵的方式来传承和推广。这不能不说是文化艺术传播中的一大憾事。音乐的丧失,影响了今人对古典诗词整体风貌的感知,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如果不从音乐的角度来解读,那就少了品赏诗词的一个天然维度。

当前,国学热、讲词热已然成为新兴的社会浪潮。如何更好地将经典与时尚融合,让古典诗词吟唱推广开来,并重新绽放艺术的光彩,许多文艺工作者不懈地尝试,努力,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古诗词吟唱作品。同时借鉴近年来我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从20余种古乐谱文献中,辑录出原汁原味的古人歌诗曲调,并且力图将古老的诗词音乐作品,通过现代的记谱方式,使其重新绽放艺术的美感。种种努力,只为用现代的传播方式传承经典,服务社会,拉近古诗词、传统音乐与当前普通受众的距离,将失落的古代歌诗传统检拾起来,传下去。

(摘编自何浑《今天我们如何吟唱古典诗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艺术特点看,《诗经》 是最早的诗歌一体,也是最自然的以有声言语表达自身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
B.从表达方式和演绎手法看,《诗经》 是一门包含吟诵,弹奏,歌咏、舞蹈在内,形式多样的综合艺术。
C.从历史角度看,诗歌与音乐的发展向来是并驾齐驱的,且推动并引领着中国古化音乐艺术的发展潮流。
D.从文化功能与审美理念层面看,古典诗歌与传统音乐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它们凝练结合高度统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多种论证手法,从多个角度论证我国古典诗歌与传统音乐是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的。
B.文章分析古典诗词多是以诵读方式传承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音乐这一维度对于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C.文章详细地阐述文艺工作者为传承经典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此论证经典与时尚融合的社会意义。
D.本文论证严密,对于如何传承古典诗词这论题,文章先阐述现象,再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诗歌中文学与音乐是二维一体的,可见解决古典诗词初创时包含的音乐元素问题十分重要。
B.如果能从音乐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今人就更能全面感知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整体风貌。
C.通过或重创古典诗词乐谱或借鉴其古谱可以使古典诗词重放光彩,让经典与时尚融合,古典诗词传统得以传承。
D.如果国学热,诗词热不成为新的社会热潮,文艺工作着就不会用现化的传播方式传承经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地区约 500 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是由佛教中的干闼婆和紧那罗演化而来。干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 干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 后来,干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 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②敦煌飞天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③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藻井、佛盒上沿和本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盒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 如北魏 226 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 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

④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 飞天不仅画在藻井、佛盒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 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 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 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⑤古人云: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石窟保存的从会元 4 世纪(十六国)到 14 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古老不衰的东方明珠,婀娜的飞天, 静美的佛雕,辉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斑斓。 敦煌壁画为人类展现出了一幅幅人文奇观, 后人因敦煌壁画的绚丽辉煌而震撼,创作了无数敦煌歌舞。 (选自《地理中国》)

【小题1】下列有关敦煌飞天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敦煌早期飞天多出现在窟顶平棋岔角、藻井和佛完上沿等地方,后来飞天又出现在说法图中、佛完内两侧和四壁经变画中。
B.干闼婆和紧那罗,分别译为天歌神和天乐神,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原是一对夫妻
C.敦煌飞天在唐朝已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创作的飞天造型各异,达到了飞天艺术的巅峰
D.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绘画艺术形象。
【小题2】阅读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石窟的飞天是印度佛教“天龙八部”中众神之一,在佛国里专事送香、献花、供宝以及奏乐、歌舞一职。
B.从演化的角度看,敦煌飞天的性别总体上经历了男女不同、男女合而为一并最终演变成单一女性的三个不同阶段。
C.敦煌飞天其实是不能“飞天”的,只是后人依据他们“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才想象他们能够凌空翱翔。
D.敦煌壁画里那些婀娜的飞天形象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和东方明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历久不衰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飞天之所以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是因为敦煌石窟里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B.北魏时期的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 但创作上已经开始呈现出向本土化转变的趋势。
C.从敦煌壁画创作的历史演变进程来看,唐朝的飞天创作是最高峰,由此可见,唐朝时我国绘画艺术达到了最高峰
D.五代、宋以后的飞天无所创新,一代不如一代,对后代的影响远远不及唐朝的飞天,已经完全丧失了其艺术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小题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