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4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 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虽然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但是依旧热心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中国新诗在内容方面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只要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中国新诗就能与国际接轨。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19-20高一下·黑龙江黑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夺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编自习近平《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

恩格斯曾说: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我们过去擅长的表现方式,显然也会捉襟见肘。因此也要有所改变,采取更有成效的方式。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塑造生动感人的新型农民形象。

当今的农村早已不再静谧封闭,而是一个开放流动的小社会。除了种地的村民外,还有往来客商、各地游客、扶贫干部、返乡青年等。作家们要广泛深入地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全面呈现出新时代农村的众生相。当然也不能平均用力,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包括驻村干部。事实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实际生活里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代表,如脱贫带头人毛相林、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教育扶贫代表张桂梅等等。对这样的优秀人物,我们作家要努力去现实生活中发掘和予以特别关注,并在我们的创作中加以浓墨重彩地表现。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典型化。受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影响,一些作家曾将塑造典型人物视为过时、落伍的观念和做法。其实作为人学的文学,其长久生命力和永恒魅力,就是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农村题材而言,二黑哥、李双双等,都久久地活在读者的心中,这就是典型形象的感染力。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一定要写出新时代乡村的典型人物。

当然,这不是说要把某种方式、某种风格定于一尊。在文艺创作上,我们依然要坚持鼓励各种风格、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当初,赵树理的山药蛋,周立波的山茶花,各领风骚;柳青的渭河平原、路遥的黄土高坡等,都体现了神州大地山乡的不同风姿。进入到我们作家笔下,也应该多姿多彩、异彩纷呈。雄伟、浓烈、刚健、奔放,与柔美、清新、隽永、含蓄,可以并存共荣,并相得益彰。严肃的正剧如《麦香》,轻松的喜剧如《暖暖的村庄》,只要真实反映了新农村的生动气象,同样可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喜爱。

作家历来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写作的,但在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的时代,作家也应该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与各种媒体联结融合,使自己创作的表现力得到不断丰富,使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获得提升。

(摘编自朱辉军《面对山乡巨变,作家宜先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时代的创造者,为一切文学艺术提供丰沛源泉。
B.文艺要热情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要深情褒扬拼搏者和英雄。
C.文艺创作要以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充盈其精神生活。
D.新农村日新月异,过去那些文艺创作擅长的表现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民和文艺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衡量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的满意程度,对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清醒认识。
C.作家认为塑造典型人物已经过时了,这都是受到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影响。
D.就农村题材而言,先贤作家如赵树理、路遥等已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21“年度导演”孔笙、孙墨龙扎根戈壁滩,以饱满扎实的创作,拍摄了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
B.导演娄烨在拍摄电影时,地理空间逐渐向南移,他喜爱拍雨,因为雨能够传递出一种茫然、挣扎的情绪。
C.柳青的《创业史》塑造了追求共同富裕的新农民形象梁生宝,这一形象在今天依然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D.作家贾平凹因收到在乡镇工作的女干部的邀请短信,就前往山村体验生活,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带灯》。
【小题4】“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出自《文心雕龙·指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5】如何更好地表现中国当下的山乡新风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久前,在中宣部出版局召开的规范使用汉字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加强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势在必行。进一步开展汉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字是意美、形美、音美“三美”兼具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少数几种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构成书法艺术的字体之一。历代书法家创造的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念。然而,近年来,一些个人和机构为了追求标新立异、突出视觉冲击,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亟待予以规范。

公共空间中的汉字是否准确、规范、优美,所使用的字体风格是否合适,事关全社会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必须引起重视。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字体出现在公共空间,不但不能体现汉字之美,反而会降低全社会的审美水平,不利于大众汉字书写规范意识和审美趣味的培养,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并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当汉字被应用于出版、影视、媒体、展览、广告等面向社会公众的领域时,使用规范应该是基本要求,在网络空间也同样如此。公共空间中的汉字规范而优美,会在无形中营造美的氛围,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

规范是美的基础。规范汉字使用,并不是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提升审美水平的题中之义。对字库设计者和相关企业来说,需要强化把关意识,提升审美水平。书法是一门艺术,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都是书法家苦心孤诣、千锤百炼的结晶,都是取法先人、学习传统、融会贯通之后的成果,都融汇着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放下浮躁的心态,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创新。在信息时代规范使用汉字、提升书法审美素养,应加强行业引导,指导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发出规范用字倡议,遴选推荐优秀字体,引导出版、影视、媒体领域提升规范用字的自觉意识,落实好规范用字的各项要求。同时,有必要加强标准研制,指导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研究,推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立项、编制工作,为规范用字提供技术支撑。

汉字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把汉字最美的特征展示出来,让其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摘编自张贺《以规范书写呈现汉字之美》,《人民日报》2022年1月24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念,但单纯追求标新立异的书法亟待规范。
B.公共空间在培养大众汉字书写规范意识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公共空间中的汉字书写必须准确、规范、优美。
C.汉字被应用于出版、媒体等面向社会公众的领域时,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网络空间也不例外。
D.书法艺术虽然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但只要我们不浮躁,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就能创新书法艺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对近年来一些个人和机构创造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的做法进行了批评。
B.文中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内容,意在表明规范汉字受法律保护。
C.文中的观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对现实生活中以丑为美、浮躁心态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各部分都紧紧围绕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行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而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世界上能够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构成书法艺术的字体并不多,而汉字是最具有审美特征的。
C.一学生把“机不可失”写成“鸡不可失”,可能是受烤鸡店这一公共空间“鸡不可失”招牌的影响。
D.规范书写汉字,拒绝个性化的书写,提升审美水平,顺应时代要求,把汉字最美的特征展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提倡研究和保护方言,不仅仅因为学术需要,更因其具有社会价值。方言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地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在现有的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妥正确认识这个现实。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更有优势。

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用文明的意识。这种文明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状态,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交际场合,方言的使用要掌握好度,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文明意识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但我们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时,也要把这种意识传播出去。我们并不鼓吹方言独大,而是主张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选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能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其社会价值远大于学术价值。
B.方言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具有长远意义是我们提倡研究和保护方言重要原因。
C.今天交通发达,信息化程度高,方言的差异性减少,使得方言走向衰落。
D.研究表明,从小在多语环境中,自然就能掌握多种语言,还会提升智力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强调研究和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开宗明义。
B.第二段紧承开头段列举方言的多个价值,主要突出的是方言的社会价值。
C.结尾段谈使用方言要注意“度”,是对上文的补充,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D.文章的大量篇幅是谈方言的社会作用,有举例,有研究结论,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能够不歧视方言,并能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方言,也算是对方言的保护尽了一份力。
B.方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视对地方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弘扬,也是对方言的传承。
C.如果我们不再把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对立起来,对方言使用多一份包容,方言就不会没落。
D.方言能增强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