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

“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朗读并背诵全文”的经典之作有很多便是出自宋朝。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范仲淹、司马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宋代文人”。

除了“引经据典”,书画经典在宋代文化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你可以在千年前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中一窥北宋风貌。也可以在“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千年前的市井生活。

1000年前,北宋都城无疑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都”。《清明上河图》上,有近半建筑为饮食店。《东京梦华录》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酒楼和各种饮食店也占了半数以上,而且,《东京梦华录》还介绍了近百种宋朝开封街头的美食与小吃,可谓是“东京梦华小吃录”。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专用,器物,便成了另一个流传于世的宋代标签。“万贯家财,不及宋纸一张,宋瓷一片。”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不体现着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纵观历史,宋朝的疆域并不算辽阔,武力值更是排不上位置,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勾栏瓦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极大地刺激了市民文艺的发展,比如当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代找到。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也是市民文化勃兴的标志。文学重心下移,是指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北宋文人相对安逸,又基于崇雅的观念,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更把诗酒相得、谈文论画、宴饮品茗的日常交谊视为生活基础,文会雅集则是这种生活的集中体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花、香、画、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

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是值得当下我们的生活所借鉴的。

在宋朝,官方和民间都能进行高度审美,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机会交叉碰撞……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生活在宋代,不“美”也难。

而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恰巧是一种“生活美学”。如今,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如果要给宋朝贴个标签,“懂生活”当为其一。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绘画……“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常事。

而当今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艺术生活化”也不再是新鲜事。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今日,我们能从宋朝学到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雅俗共赏”的宋代美学,也并非是独特诗意的审美概念,而在于如何让“美”融入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既是宋代的书画经典,也展现了宋代的文化兴盛。
B.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成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C.宋朝经济和社会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
D.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常事,他们让美融人生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行文,论证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兴盛原因及意义。
B.文学体裁扩大,创作主体扩大,文学接受者扩大,标志着两宋市民文化的勃兴。
C.北宋文人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赋予了花、香、画茶、瓷器雅的品质。
D.让美融人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是宋朝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促使了审美意识的觉醒和艺术形式的增加。
B.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产生的审美风貌直接影响了后人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
C.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主张将生活诗化,在诗化的生活中获得巅峰的存在体验,这与宋朝的“生活美学”是相通的。
D.当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状要求我们从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2020·湖南长沙·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交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突出体现了家国情怀中的担当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已经在奋斗中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艾青的话引出中心论点: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激发起读者内心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吸引读者。
B.文中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来证明家国情怀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李大钊先生的话呼吁:今天的年轻人要努力奋斗,不要虚度青春,要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干事创业,成长成才。
D.文章论证层次分明,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爱国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C.对青年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新时代的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要肩负起时代重任,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自然人化”(指在人类意识的渗透下,自然原本的特色被进一步改善和发挥,使其具有审美性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便成了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其中,大多数美学研究者赞同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只是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如有的主张自然美源于“情感化”,运用“移情”解释自然美;有的则主张自然美源自“实践化”,认为劳动实践是自然美得以生成的路径。

②但“自然人化”命题,难以有效解释“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美丑并存现象,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之间的内在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当代美学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受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框架的束缚,没有借鉴现代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也没有承续中国传统的有机自然观。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便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高扬人的主体性大旗,强调对抗自然、征服自然,自然的审美价值因此而长期遭到否定。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美才开始受到关注;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因象征自由、浪漫而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到现代,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自然在“诗意地栖居”等思想中,方成为自然本身。

③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实与西方之“自然”在内涵上存在着错位:前者具有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④20世纪90年代,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同时,观察维度也不同;生态美,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自由的关系,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则强调形式的艺术性,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⑤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汲取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文化,以深化生态世界观;坚持生态审美原则,从生态维度重新理解美与丑,进而从自然出发、以追求自然本真之美;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⑥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交汇融合。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自然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物质性存在,而是处于整体有机关联且动态流变之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存在;作为审美者的人,也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⑦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是诉诸本真生命样态,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研究者虽然对“自然人化”的理解有差异,但一致赞成自然美生成于“自然人化”的判断。
B.自然的审美价值在西方文化中长期遭到否定,直到启蒙运动之后,自然才成为重要审美对象。
C.在西方,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逐步消解以及“诗意地栖居”等思想的出现,自然方成为自然本身。
D.中国与西方在“自然”的内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指向非实体性,而后者则指向实体事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多次引用中国传统观点和主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平等的自然生命观。
B.文章在论述中国生态型美学观时,从勃兴时间、内涵、发展历程等角度予以了阐释,论证周密严谨。
C.文章分析了自然美学在中国与西方的演进过程,重点论证了两者同步发展、相互融合的趋势。
D.第⑥段分析了“自然人化”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与“人的自然化”,体现了辩证发展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今天,“自然人化”一直是我国美学界进行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B.由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化”无法阐释自然美和实践美学关于美本质界定间的内在冲突。
C.中国传统文化秉持自然生命观,强调自然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这一点要明显优于西方的自然观。
D.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呈现展现出自是、自在、自为和自由等审美特征,自然美的构成展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使茶叶的生产、销售、消费诸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明代前期茶叶贸易实施官统制,官卖官销,垄断经营茶,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明朝中后期因朝廷经济能力衰退而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营运。明代茶叶分官茶、商茶、私茶。官茶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是未经请引纳税,走私交易。明英宗正统以后,随着边境茶马交易的衰微,民间茶的贸易活动得以迅猛发展。茶业官统制结构向民间商人经营的结构性转化。

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叶经济兴起的高峰期。明代茶叶贸易大体可划分为边境地区、内陆地区和海外三类市场。由于明朝军队对马匹的需求,茶马交易是明朝茶业经济贸易的主体。凡是朝廷设置茶马司的地方,是官方进行茶马贸易的中心。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资本的大量进入,以致民间茶商取得了支配地位。所以明朝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是官、商共同以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的贸易活动。明朝除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外,内陆地区的茶叶流通只要不违朝廷“茶引”制度,民间茶商是可以进行贩运行销的,采取较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明朝同海外诸国的经贸往来,是以“朝贡”的形式来维系的,在此基础上生发并扩展了民间的贸易。同时,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明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皆尝来往广东”,因而广东地区在明代兴起了海外贸易。

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的茶叶商帮。他们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

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使中国外贸有较大顺差。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国门洞开,列强入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华茶一度独步国际茶市。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华茶从繁荣到衰落,帝国主义的扼杀是罪魁祸首,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内在的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近代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使茶业经济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古代茶业的繁荣发展。
B.随着民间茶贸易和边境茶马交易的兴替,明代茶业发生结构性转化,又进入一个高峰期。
C.明朝对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但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D.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不断长途贩运,拓展市场,促进贸易,商人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明代至清代的茶业经济,并着重分析了高峰期茶叶贸易的发展情况。
B.文章在阐述明代至清代茶叶经济的发展轨迹时,列举了茶叶的贸易种类和市场类型。
C.最后一段以鸦片战争前后为背景,揭开了清代华茶由繁荣到衰落的真相及原因。
D.文章阐述了明代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状况,分析了它在近代的必然没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期后,民间茶叶商帮取得支配地位之后,民间茶贸易活动开始迅速发展。
B.只要采取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商人贩运行销,就能盘活中国茶叶的国内外市场。
C.鸦片战争前夕,华茶出口贸易繁荣,在国际市场独领风骚,这其实是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
D.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入侵,仅因为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不会导致中国茶业没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