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闻之,使人赵王书 遗:送
B.欲勿予,即秦兵之来 患:担心
C.秦王恐其破璧,乃谢 辞:告辞
D.相如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度:估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B.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C.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未做官的读书人专用服装,也用来称未做官的读书人。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表达虔诚庄敬之意。
C.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D.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礼宾人员,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顾全大局,敢于担当。在赵国君臣为是否予秦璧左右不定,并为出使人选犯 难时,他毛遂自荐,担起了出使强秦的使命。
B.蔺相如心思细密,应对机敏。他通过秦王得到和氏璧后的言行,看出了秦王的意图, 于是巧施计策,从秦王手中拿回了和氏璧。
C.蔺相如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他义正词严,当场揭穿秦王的用意,并表达了与璧俱 碎的决心,让秦王有所忌惮,不敢强行夺璧。
D.蔺相如忠心报国,不惧危难。为完璧归赵,他让随从乔装成平民,带着和氏璧从小 路回到赵国,完全不顾自己会陷于危险之境。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020高二·重庆·学业考试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文言实词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
(2)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 )
(3)相如叱之 ( )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君之高义也。 ( )
【小题2】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与“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C.俭,德之共也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5】你认为廉蔺两人最终成为“刎颈之交”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何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予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奏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拳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zhé):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患之所从来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也伤:妨碍
C.约宾秦,无争重倍:通“背”,违背
D.齐南楚之淮北.割:攻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齐,见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王之间臣                            卒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
C.国重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3)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嫡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B.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C.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D.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札,其中“季”,是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伯仲叔季”本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后也可泛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B.嫡嗣,指皇位承继人。古代宗法制度中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皇位承继者也被称为“王嗣”“冢嗣”等。
C.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指以头叩地立即举起而不停留。因其拜礼至重,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是九拜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D.丙子,干支纪日法。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文中此日为丙子日,前一天可推为乙癸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识人善荐。他从楚国逃到吴国后,发现了专诸的才能,通过游说吴王伐楚又发现了公子光的意图,于是把专诸举荐给公子光。
B.吴国国政混乱。公子光的父亲诸樊不欲立太子而欲立贤者;诸樊死后,按兄弟排行传位,季子出逃,吴人立僚为王,公子光认为不合礼制。
C.专诸当机立断。吴王僚趁着楚国国丧,派兵攻打楚国失利,专诸向公子光主动进言现在的吴王僚母老子弱,内外交困,正是行事的时机。
D.专诸胆识过人。尽管吴王僚赴筵时派重兵把守,戒备森严,但专诸仍按计划行事,拿出烤鱼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吴王僚,完成使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⑵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