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

刘浪

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己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想着妻子的好意,李清荷听话地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还真不错,即便两个人面对面,也根本看不出异样来。可是,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李清荷气得将假发套扔到路边的沟里,回家后便将妻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通,又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染发进行史。

当了西川县委书记后,李清荷对形象就更加讲究了。那时,他已经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两只牙膏状的染剂,分别挤出若干到特别配置的梳子上,然后在头发上来来回回地梳上几遍,约半个小时后,用温水洗净即可。李清荷洗过头后,总是会叫妻子看下有没有哪里没染匀,有没有在额头或耳根不小心留下黑渍什么的。妻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走过来按头捏耳地看上一回,说,可以啦,没什么问题。假如她正忙着做其他事,就会不耐烦地说,别那么讲究啦,白就白,黑就黑啦,年纪一把,别扮嫩啊!

三年前,李清荷升任汉东市副市长。他开始隐隐发现,官员染发似乎不流行了。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几个不染发的领导,甚至有些熟悉的人,前段时间开会才见过,头发还黑漆漆的,现在再相见,已经是白发横生,俨然另一个人。

李清荷捕捉到了这种悄然的变化,这几年,官场的一些明的、暗的规则在不断改变。那天去开会,他突然发现主席台上那位省主要领导不知何时也不染发了。

一次,他遇到一位邻市的领导,因为曾经共过事,就没有顾忌地开了句玩笑,怎么不染发了?

这下可原形毕露了。那领导一笑,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个敏感性要有。

那天,难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妻子突然说,咦,你怎么不染发了。这么多白头发。李清荷说,染了啊,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而已。妻子说,染就染彻底嘛,以前一两根没染到,你都要重染的。李清荷说,与时俱进,留一半纯真,留一半青春啊!妻子说,不懂。李清荷笑,你不必懂……

和妻子的对话言犹在耳,他却成了阶下囚。李清荷想到这时,痛彻心扉,不由得轻声啜泣起来。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

李清荷感到一阵释然,于是擦去眼角的泪痕,安然睡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两段即交代了主人公李清荷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巧妙地照应了标题“黑白”。
B.第四段写李清荷高中时因“少年白”遭同学调侃,却激发了他的斗志,应届考上重点大学,说明他对自己的白发很是介意。
C.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而又具体地叙述了李清荷考上大学,娶妻生子,步入官场并一路高升,最终却成为阶下囚的故事。
D.李清荷把头发染成一半白一半黑,并言这是“与时俱进”,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同时讽刺了他热衷于钻研官场潜规则。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处对李清荷“染发”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0·河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一样的鞋子

(英)西蒙·凡·布伊

当他来到那座老矿的入口时,时间已经过了午夜。

自从肯塔基州因内战而分裂,艾德蒙森县的土地上就再也没有开过矿了。矿山入口是一堆歪歪扭扭的钢架,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乱糟糟的一团。

空气厚重而潮湿。碎玻璃像坠落的星星那样在他的鞋底下发出清脆的破裂声。他那满是窟窿的鞋子,还是多年前她从商店的货架上使劲拽下来的。

“多帅啊你!”多年前在那个商店里她是那么说的。

“你穿着那鞋子真是帅啊。”他们开着卡车一路颠簸地回家时,她又这么说了一遍。这已经是那么久以前的事了……

他跨过一堵倒塌的墙。一直走到脚下的碎石和玻璃碴变成了一丛丛野草,这片草地杂乱无章地延伸到河边,一直伸进奔涌不息的河水里。他在这里停下,静静聆听。河水流淌的声音,他自己呼吸的声音,风在潮湿的草茎间穿过的声音。

虽然六年不通音讯,但他们把对方牢牢地嵌进了自己的灵魂里。不管他去哪里,他都没有办法再逃离艾德蒙森县,因为这是她的家所在之处。

现在,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在这片河边的草地上,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绝望地挣扎着,试图摆脱那副把他和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生锁在一起的镣铐。她的声音像涓涓细流在他身体里响起,像冰山持续地融化着。

那天看到他时,她有种不同寻常的高兴劲儿,毕竟他们有六年没见了。她还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她看上去并不惊讶,就像那么多年来他就藏在附近什么地方一样。

他开着她的小卡车穿过了整个镇子。在尘土飞扬的窄路上开了很多公里之后,他们终于把车停在了一个屋前。几条狗狂吠着,四爪腾空地冲下门廊,然后绕着卡车跑了起来。

看着她光着脚穿过车道,他跟着她进了屋子。

她哼着歌搅拌着那杯冰茶。然后她坐下来开始盘问他的生活,换成了他在搅拌。一直到他们两个人都沉默下来,他还在不停地搅拌着那杯冰茶。就像有什么微妙的东西从那满是砂糖的杯底升腾了起来,夺走了他们的语言。

他们俩谁也没结婚,这造成了一种一切都没有改变的幻觉。握着那装着冰茶的玻璃杯,他几乎招供了一切。

多年以前,他们曾经订过婚,但是有一天他却离开了。

在意识到她有多么难忘之前,他早已不记得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而离开。

他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变成了另外一个他,那个他没有离开过六年,那个他一直生活在这里,每天总是在脑子里思索着种的烟草能有多少收成,晾晒它们又需要费多少工夫。

谈话之间他们不时陷入沉默,在沉默中他隐藏起那令人困惑的分裂感。他在想,留下并把这把椅子变成我的,这多容易啊。她养的那些动物很快就会习惯我的存在。要不了一天时间我就能知道它们的名字,好呼唤它们来吃晚饭。

很快就到了喂狗的时间,他走过去帮忙——作为延续那种日常生活般幻觉的方式。当最大的那条狗从一堆折叠的硬邦邦的毯子上站起身来时,一双被啃过但基本上还算完好的鞋子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他把鞋子捡起来,回想起当初她是如何把它们从商店里挑选出来的。

看见他拿着那双鞋子,她把身子转开。

“这不是同一双鞋了。”她说。

“看上去就是那双——你选的那双。”

“不是那双,亲爱的,”那句话颤抖着从她的嘴里掉下来,“它们再也不是你的了。”

他把脚塞进这双鞋子里,换掉了他来时穿的那双,就像是一个代表公平的姿态。房子里的光线暗了下来,他跟随着哼着歌的她来到后院。她站在一棵树旁,两个秋千从同一根枝条上挂下来。

“秋千。”她悲伤地说,湛蓝的眼睛里有亮光闪过。于是他们坐上秋千摇摆起来,像是一生都不会停下。

清晨的微光洒上这片草地,景物的形状渐渐浮现。他在心里描绘出她在那所房子门廊上的摇椅里睡着的样子,一缕金色的秀发披散在肩头上。

它们就是那同一双鞋,他想,她选的那同一双。

他凝神细听,风灌满了老旧的矿山。与此同时,在寂静而黑暗的地下深处,土地又再一次变得肥沃,等待着人们笨拙而坚定地去开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堆歪歪扭扭的钢架,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乱糟糟的一团”对矿山的现状进行了描写,也暗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B.“他那满是窟窿的鞋子,还是多年前她从商店的货架上使劲拽下来的”,小说通过倒叙的方法,交代了鞋子的来历。
C.“时间已经过了午夜”“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表明了“他”希望尽快回到“她”身边的迫切心情。
D.文章画横线处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在现实处境中挣扎的痛苦,也表明了“他”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回忆及对未来的憧憬。
【小题2】她说“这不是同一双鞋了”,他说“看上去就是那双——你选的那双”,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请说说小说结尾一段蕴含的丰富意蕴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竞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簪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23回)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章回中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元代改为杂剧《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
B.《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说宝玉“愚顽怕渎文章”,此文却写了宝玉读<西厢记》,“怕读”的是四书五经,一“怕”一“爱”体现了宝玉天生爱自由的性格。
C.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
D.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小题2】“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节选的这一段文字,概括并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盖

孙少山

《聊斋志异》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是专卖解信药的——信就是信石,我们这块儿管砒霜叫信石,过去服毒的人大多是喝砒霜。喝了砒霜,只要你还有一口气,这个人的解药就保准能把你救过来。当然这药方他是绝对不外传的。后来他犯了点事儿,给关进监狱里,小舅子去给他送饭,待到他吃完之后,告诉他,这菜里是放了信石的。开始他不相信,破口大骂,一会儿当真腹痛起来。他大叫道,回家去取已经来不及了,你赶紧到药铺里去给我买某某、某某、某某药吧!于是他的秘方就被小舅子得到了。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老盖。

我们在乌蛇沟开矿,请了一个做饭的,孤老头子,姓盖。看他那副邋遢样子,我们问他,你会做饭?他瓮声瓮气地说,我会喂猪。行啊!我们绝对不会比猪难伺候。只是他有很严重的鼻炎,鼻尖上总挂着鼻涕,掉进锅里是难免的。他有治蛇毒秘方,他说,只要人还有口气就没问题。他常常一手端药一手要钱,给边防军战士治也不客气。但给多给少也不很讲究。

药方绝不外传。我亲眼见过,他先是要一大碗水,背过身去,从怀里摸出一个很小的玻璃瓶,倒一些红色的粉末在碗里,然后就插进一根乌黑的手指头在里面搅拌。回过身来说,喝了吧。

等病人喝完之后,他又说,张开口。他认真地往口里看了看,看到你口里什么也没有了,他就一大步一大步走出门去,头也不回。整个治病过程他只说了两句话,共六个字。县革委会的人把他弄到医院里,要他交出这秘方。他当然不交,说道,你们怎么不把当官的秘方交出来?革委会的人说,这没有秘方。他问道,那怎么俺们老百姓就当不上?于是就给他办学习班,一办就是四个月。软的硬的都用了,他死不开口。最后只好把他给放了。出来的时候路都走不了,他说,不打你,不骂你,就是叫你坐着不动。原来干活的人是久坐不了的。我想,如果当年他们用《聊斋》里小舅子那个办法,弄条毒蛇咬他一口,没准老盖就把秘方交出来了。

我们问,你死之后这不就把秘方带棺材里去了吗?他说,传给我儿子啊。谁是你儿子?他说,杨平啊。年轻时,他是个拉帮套的。大部分因为男方或是年龄大,或是有病,家里缺少劳动力,就招一个年轻的、体力好的帮助种地。据老盖自己说,年轻时他曾经背一麻袋麦子从老黑山背到乌蛇沟。老黑山到乌蛇沟一百多里路,一麻袋麦子近二百斤,这力气!他是到亲戚家借麦种。我们说,一麻袋你没装满吧?他一瞪眼说,不装满怎么行?我姑夫说,一麻袋,你自个儿装吧,我还不可劲儿装啊?

从来没听说他还有个儿子。我们问,杨平是你儿子,怎么姓杨不姓盖?他说,姓杨还是姓盖,不就是一个字吗?改过来不就完了。从此,他就开始为改这一个字奔波起来。

杨平是最小的一个,前头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姓杨。这兄妹仨姓杨是没疑问的,杨平应该姓盖还是姓杨,大约他们也无法确定。老盖力争要他姓盖,但那兄妹仨坚决不让,尤其老大是村支书,小弟姓了盖他脸面往哪儿搁?如果杨平姓盖,那等于他的母亲有过外遇。

那时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不兴拉帮套了,老盖搬出自己单过,等于和那个家庭完全脱离了关系。老盖先是去派出所,又到公安局,要求杨平姓盖。都被告知不能随便改。后来告到法院去,法院以老盖拿不出证据驳回了老盖的诉求。搁在今天就好办了——DNA鉴定。我和杨平一块儿下过井,他骨架大,跟老盖好像有点像,但也不能确定。即使开玩笑也没人敢问他这事儿。

据说老盖临死时拉着杨平的手说,我死后,你好歹去我坟上给我烧张纸啊。

(选自2017年2月22日《今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引述《聊斋志异》里的故事,一方面要引出人物老盖,一方面要为下文写老盖有治蛇毒秘方,却不授予他人做铺垫。
B.小说写老盖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他做饭邋遢,不讲究卫生,然后再写他有治蛇毒秘方,决意不传他人。
C.县革委会的人把老盖弄到医院里,要他交出这秘方。他不交,说你们怎么不把当官的秘方交出来?老盖的话看似荒唐,却有道理。
D.小说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客观地叙写了老盖拉帮套的生活境遇,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表现出老盖特殊的生活经历。
【小题2】文中的老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概括。
【小题3】杨平是老盖的儿子,在老盖看来,姓杨还是姓盖,就是一个字的问题,那他为何要为改这一个字而奔波?请加以探究。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