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时间性的出现要求:一是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二是过去向现在的驻留。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形态。差异是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地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但是,在人的“无”本质中并不存在差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的原则(遗忘)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未来。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毋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遗忘作用。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地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像,而丧失了活泼的生命,既不能对话,也易遭误解。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我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其要害在于计算。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我们可以注意到、严格地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所得到的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成运动的数目。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和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地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之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时间》)


[注]①开显:开,即开除执着;显,即显示真义。②“无”“无它”,即它是自己创造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包含现在、过去和未来三种存在差异的形态,这是技术造成的结果。
B.技术的原则也就是时间的原则,它由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
C.技术的“开启”作用和遗忘作用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时间性的一种体现。
D.可以这样断定,没有了计算就不能测度时间,人们也就没有了时间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时间的自身开显性引入,探讨了技术与时间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B.文章先总后分,从先行和遗忘两个方面论证技术的原则就是时间的原则的观点。
C.文章在论证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是时间原则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引用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研究言论,增强了说服力和学术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唯一具有时间意识的动物,人能够感知,理解死亡,世界上其他动物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的。
B.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了对过去 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从而带来知识的传播。
C.柏拉图认为只提供死的图像的文字丧失了活泼的生命力,不能对话且易遭误解,萨玛斯对此持相反看法。
D.柏拉图等哲学家都强调时间在数和计算的方面的体现,这导致西方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重视“遗忘”的思想动机。
2020·河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查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小题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城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小题4】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阅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曾断裂,这与家庭阅读的传承不无关系。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阅读就是一个传承发扬文化的手段,家庭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打造阅读基础的摇篮,也是最核心的阅读方式。因此,家庭阅读的重建关乎人们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振兴。

家庭阅读重建的基础理论很大程度上来自儿童教育学的发展,出于对儿童的关注,家庭阅读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许多研究者认为,家庭阅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营造一种爱读书、经常与幼儿交谈的家庭学习气氛,便成为家庭文化环境建设中极为有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一文中指出:“要孩子学会阅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必定要先有阅读的环境。”

梁实秋先生说过:“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教授的高希均先生在《构建一个干净社会》一书中也提倡:“家庭中应以书柜代替酒柜、书桌代替牌桌,转移上咖啡馆与电影院的金钱与时间来买书、读书。”确实如此,一个到处都能看到书的家庭才有可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在一个充满好书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经常看书、谈论书、珍爱书,孩子耳濡目染地也会成为一个爱书的人。家长喜欢看书,就会有丰富的知识,能给孩子讲许多有趣的故事,也能解答孩子经常提出的“为什么”,由此使孩子逐渐喜爱图书。家长带孩子去图书馆或朋友家借书,上书店选购图书,都可以使孩子从中体会到书籍带给他的快乐。相反,在一个很难找到几本书的家庭里,家长不爱读书,孩子对书籍十分陌生,他们就很难对读书产生兴趣。而且幼儿自己阅读不仅可以从生动的画面中认识各种事物,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借助图书、画报中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儿童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做好准备。

幼儿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和家长共同阅读。孩子喜欢和家长一同读书,主要是喜欢这种亲密氛围。家长在与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产生共同的欢乐,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受到最佳教育的效果。喜欢和孩子-起读书的家庭里,常常洋溢着温馨、求知、上进的文化氛围。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充满乐趣的高水平的家庭生活。

家庭阅读不但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成人来说,也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营造舒适健康生活的良好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的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当中,日益凸现的是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而为什么家庭阅读会成为重要的休息与精神满足的方式呢?喧嚣的生活使人们身心疲惫,而读书则可以摆脱焦虑、纷争、残酷和困苦以及平淡无聊,进入宁静甜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家庭阅读则更是给阅读增加了一重亲情温情的成分,所以家庭阅读带来的休息与精神满足不仅仅依靠书的力量,还有家庭阅读所营造的氛围以及良好的家庭关系。这种家庭内部的和谐关系对家庭中每个人的健康生活工作有极大的影响力。

重建家庭阅读,我们需要抓住中国几千年的家庭阅读传统的内涵,并赋予新的形式,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塑造书香家庭,营造书香社会。

(摘编自王玮《试论家庭阅读的重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阅读的传统在中华文明千年不断的延续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家庭阅读的重建关乎人们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所以是最核心的阅读方式。
C.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D.家庭阅读的传统因现代生活的喧器和人们的焦虑等因素而中断,现在需要重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提出家庭阅读的重要性,然后作分层阐述,最后对观点作出总结。
B.文章引用三位名人谈话,目的是证明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通过正反对照论证了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让儿童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
D.文章从休息和精神满足的功能角度论证了家庭阅读对成人健康生活工作的影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阅读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重建,这样,中华文明才能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不停延续下去。
B.在一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家长一定是阅读的积极践行者,没有这样的环境,孩子是很难喜欢上阅读的。
C.家庭阅读不仅仅是要从书中汲取力量,还可以营造亲情温情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这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D.家庭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既然有助于家庭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立,当然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 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位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 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挺念、术语。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 平等"公正"乃至哲学 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可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彭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 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 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 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中国的时代精神需要思想表达,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
B.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不同,可见,哲学思维具有民族性。
C.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
D.话语体系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后者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揭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本质与内涵。
B.文章按照为什么一一是什么一一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其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方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认为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范畴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但可借鉴其中合理因素,体现了辩证思维。
D.作者以鲜明的学术立场阐释了中国与西方的哲学话语体系有所不同,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使之“空心化”。
B.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
C.对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要进行批判借鉴,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如“自由”“平等” “公正”等。
D.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对其中的范畴、概念、术语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