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5 组卷20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种包谷的老人

何士光

一条隐约的山路,从山垭跌落下来,光是一些窄狭的、深深浅浅的石级,折回在长满刺丛的岩石之间。后来就变成一条沙土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那些低矮茂密的青榈林。最后来到坝子上,成为一条洁净的石板小路,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

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刘三老汉就住在这里。他七十多岁,脸、脖颈和手,都是深褐色的。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一回凉水。

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

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过后他摸索着出来,在旁边的草埂上慢慢地坐下。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队长刘诚喜笑眯眯地来到刘三老汉跟前,问三伯要不要也分派一份土地。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

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男子汉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刘诚喜惊愕得好一阵也说不出话,他扳好一挑,就回到坝子上来邀约人。临近黄昏,包谷全扳回来了,足足五十七挑。这并不算很多,五口之家大抵有这样的收成。可是,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

可是,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都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没有死去?好容易到了今天,再说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了大家而去呢?

他似乎已经不省人事了。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

这时候,木匠刘诚贵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来到床跟前,俯下身去探望。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就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

“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什!”

“嗯?”乡亲们不明白,“做……家什?”

“是呀,”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

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就是刘三老汉的幺女儿,六0年就嫁过去的,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挂记着这回事情?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这一来,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

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

“三伯,三伯!”

“三公,三公公!”

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刘诚喜连忙要女人们递过来一碗水,请了人端到床前去,自己则挪出来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

不一会,在落溪坪的因为成熟而变得宽厚和深远的夜色里,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即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几位乡亲分头赶路程,朝西北的青木桠,朝东南的青榈林。赶紧,赶紧,三伯辛苦一生,还能让他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

(节选自《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长满刺丛的岩石”表明此地的荒瘠,而“洁净的石板小路”“溪水潺潺的田畴”又暗含了此地百姓的古朴和勤劳。
B.刘三老汉给包谷浇水的情节,描写细腻,写出了他种包谷的艰难,为下文刘诚喜等人帮忙等事件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多种物象来丰富内涵,“油灯的光亮”暗示刘三老汉生命垂危,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营构了凄凉哀伤的氛围。
D.小说安排木匠刘诚贵这一人物出现, 意在通过他与别人的交流来解释刘三老汉种包谷的原因,进一步丰富了刘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小题2】请简要分析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对刘三老汉的命运,设置了开放式结局,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2020·江苏扬州·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小说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萧红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我们叫她“怪物”。教师点名时每次一喊到王亚明,她都起来,把两只青黑手垂得很直,肩头落下去,面向着棚顶说:“到,到,到。”

全班的同学都在笑。可是王亚明却安然坐下去,青黑色的手开始翻转着书页。

数学课上,她读起数学题来也和读文章一样;午餐的桌上,那青黑色的手已经抓到了馒头,她还想着地理课本;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她的眼睛爬满红丝条:贪婪,把持,和那青黑色的手一样在争取她不能满足的愿望。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黑色手,好像是害怕,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

大风在窗外倒拔着杨树的那天,她背向着教室,也背向着我们,对着窗外的大风哭了,她用那已经开始在褪着色的青黑色的手捧着眼泪。这一次,好像风声都停止了,她还没有停止。

宿舍搬家的那天,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我也不和她并床。”

我再细听,就什么也听不清了,只听到嗡嗡的笑声和绞成一团的吵嚷。夜里我偶然起来到过道去喝了一次水。长椅上睡着一个人,立刻就被我认出来,那是王亚明。两只青黑手遮着脸孔。我想她一定又是借着过道的灯光在夜里读书,可是她的旁边也没有什么书本,包袱和一些零碎就在地板上围绕着她。

我看着墙上的影子,那影子印在墙上也和头发一样颜色。

“惯了,就是地板也一样睡,念书是要紧....爹爹可是说啦!三年毕业,再多半年,他也不能供给我学费......这英国话,我的舌头可真转不过弯来。”

她读书的样子完全和刚来的时候不一样,那喉咙渐渐窄小了似的,只是喃喃着,并且那两边摇动的肩头也显得紧缩和偏狭,背脊已经弓了起来。

我读着小说,很小的声音读着,怕是搅扰了她。我读的是《屠场》中女工马利亚昏倒在雪地上的那段。王亚明站在我的背后,我一点也不知道。

“你有什么看过的书,也借给我一本 .....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一天,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青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

她并不回答我,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用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姐姐定亲的那年,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 从这起,爹爹就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她们在家吃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触摸那本书。

我看着地板上的花纹,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还不到放寒假时。一天的早晨,王亚明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没有人和她告别。

“我的父亲还没有来,多学一点钟是一点钟......”

这最后的每一点钟都使她流着汗,在英文课上她忙着用小册子记下来黑板上所有的生词,连教师随手写的她也记了下来。地理课上她又费着力气模仿着黑板上教师画的地图......好像所有这最末一天经过她的思想都重要起来,都必得留下一个痕迹。

下课,我看了她的小册子,那完全记错了:英文字母有的脱落一个, 有的她多加一个......她的心情已经慌乱了。

太阳停在颤抖的挂着雪的树枝上面,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融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腰间挂着的白毛巾动也不动。

“再来,把书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呵......呵。”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

那被朝阳拖得细长的影子,跳动着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栅门。从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轻浮,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刺痛了我的眼睛。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擅长通过细节展示人物心理。“冰溜在楼梯上融成小小的水珠”“腰间挂着的白毛巾动也不动”暗示了父亲得知王亚明被劝退的消息后恨铁不成钢的失望、愤怒。
B.小说结尾的描写意味深长,“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发出刚强的闪光,刺痛了“我”的眼睛,也沉重地向读者发出心灵的质询,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愧疚之情。
C.校长严厉地训诫王亚明,不允许她出操,是因为她认为王亚明不讲卫生,一双青黑色的手有碍观瞻,破坏了学校形象。
D.小说叙述了一位来自底层家庭的女孩进入学校就读期间遭遇种种歧视、嘲讽的故事,取材小却意味深远,带有鲜明的进步色彩。
E.“我也不和她并床。”,同学对王亚明的排斥让王亚明在学校陷入了被孤立的处境,而这种排斥和孤立,与校长的看法和行为是有关系的。
【小题2】请概括作品中王亚明这一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手”为题,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蕴含了“我”对王亚明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鹰之死

赵丰超

无缘目睹鹰的生,却有幸看到了鹰之死。在那个以山为背景的地方,我再次认识了那一直被我认为凶恶而贪婪的生物。

还是那年随父亲去山西看望一个被父亲称为“前辈”的世交。那时父亲已到了肺癌晚期,他告诉我他一生最景仰的就是那位老人,我便怀着十二分的敬意随父亲去了。不过只有十几岁的我,还不能体会两个年近花甲的男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态重逢。

据父亲说,他们是战友,抗美援朝后就各自卸甲归田,也是从那个时候分手就再也没有相见。军人相见不会先握手,在车站的站台上即相互以军礼诉说心中的敬意,紧接着就是热烈的拥抱。两个花甲之年的老人,眼眶里都滚动着浑浊的老泪,那一刻已经不需要言语的表达,似乎一切可以说的话都太苍白,根本表达不了他们心中的那份情谊。但是现在的我已经能够理解,或许在他们纵横的老泪之中,不仅仅包含着相逢的喜悦,或许还有对逝去的岁月的留恋,对分别之后的世事沧桑的无奈吧。因此他们都不提当年的事情,就像我曾经听过的那句话,对一个已经无力作为的人提起他少年时的理想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山里人家都很热情,那位大伯拿出窖藏多年的陈酒,杀猪宰羊,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下了丰盛的宴席。父亲告诉我,在他们看来请一个老友下馆子是不够排场的,在自己家杀猪宰羊才是最高待遇,如果再配上陈年的老酒,那就是对一个军人的无上尊重了。他们开怀畅饮直到天黑,只说分别之后的经历,不提战场上的神勇,最多在酒酣之后一起唱首军歌。可是第二天早晨父亲就因饮酒过量咳血不止,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大概在世的时日也不多了。否则他也不会带着重病千里迢迢来到山西。或许两个相交已久的人已经不在乎岁月的长短,父亲才会不顾身体地纵饮;也或许那位老伯想给父亲最后一次激情燃烧的机会,才会一杯杯劝他喝下去。父亲终于尽兴了,但生命也快到尽头了。

次日下午,老伯一定要带父亲去看看太行山,用他的话说就是,见惯了刀枪的人来到山下,怎能不上去看看?说完便塞了一根竹杖给父亲,而我只能搀扶着父亲上路。

太行巍峨连绵,一眼望不到尽头。深秋的季节,没有山花烂漫,也没有古木参天,只有一味的苍莽与浑朴,散发着无尽的肃杀之气。若不是胸中有丘壑的人,一定会为之感叹,若不是深历世事的人,说不定还会顶礼膜拜。而两位老人都似登上土丘,并无一丝感叹。我看着父亲,他的脸色沉重,不过我永远也看不懂他眼中那深邃如炬的目光。我们无言地走着,突然老人放下手中的竹杖,轻轻在地上顿了一下,指着前面的断崖停了下来。我和父亲顺着他指出的方向看去,便看到一只正在呕血的鹰。

为了不惊动那只鹰,我们都静立在那儿,一动不动,两位老人就像雕像一般,他们满是皱褶的脸上充溢着军人特有的肃穆。

那只鹰似乎已经苍老,乌黑的羽毛凝结在一起,好似多日不曾打理的头发。它蹲在一块儿硕大的岩石上,无力地举起尖锐的钩喙,一遍遍啄向坚硬的岩石。我记得曾经听说过,一只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和长喙都会因为过度弯曲而影响捕猎。这个时候的鹰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等死,另一个就是在岩石上摔碎自己坚硬的长喙和爪子,在一百五十天内重新生出新的捕猎工具。但是这件事情对于鹰来说无异“凤凰涅槃”,比浴火重生还要艰难。如果成功,它们会再搏击长空四十年。可是假如在摔碎长喙和爪子的过程中不能成功,它们便会毅然投身到悬崖深处,决不在原地等死。

但是面前的这只鹰,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寿命,在它的一生中一定已经经历了重生。它似乎在积蓄着平生的力气,用自己坚硬的爪子一次次去抓脚下的岩石。可是命运之神似乎给它关上了这扇重生的门,它那圆睁的双瞳显得苍茫而无奈,充满了即将逝去的哀伤。父亲轻抚着我不曾言语,老伯注视着苍鹰也一言不发,而我面对这从未见过的一幕,早已惊呆了。

四周一片寂静,只有秋风瑟瑟。那只已经绝望的鹰长久地注视着崖边那株最高的枯木,整个身体都在颤抖。那株枯木虽然已枝叶全无,在悬崖边上依然威风凛凛。突然它振翅而起冲上了那株枯木,同时一股血箭也疾喷而出。它抖了两下翅膀,抓紧了腹下的枯枝。此时它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与无际长空,似乎无比陶醉。我猜想,它一定在回忆自己展翅凌云傲视苍穹的当年,以及那深居高崖剔去爪喙的重生。再看那满地的尘土,仰望万里长空,它终不要垂死。它渴望天空,渴望那直击长空的一瞬。

终于,它又在试着抖动宽大的双翅,伏下了身躯。就在我握紧双拳的一刹那,它再次一冲而起,伴着一声畅然长啸,它又一次翱翔在那湛蓝的天际,似一颗黛色的精灵,顷刻化为精魂。那是一种回归,一种涅槃,一种以生之力量揽层云于胸的无畏。

但是它还是坠入了深谷,等待它的是死亡。

老人紧握着手中的竹杖没有作声,父亲和我也都没有作声。我们似乎都明白什么,尽管我还年轻。我们背对着夕阳走回去。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父亲是一名老军人,他特别看重战友之情。他带着重病千里迢迢到山西,就是为了看老战友回忆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B.作品多次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情,以此来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作品中对太行山深秋的描写很有特点,用这种肃杀之气来渲染气氛,让情感更加凝重。
D.作者开头儿说,“我再次认识了那一直被我认为凶恶而贪婪的生物”,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小题2】下列对作品艺术与思想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在构思方面匠心独运。老伯要带父亲看看太行山,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说的人物非常简单明了,但作者构思出了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以此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的语言厚重凝练,有着典雅之美,甚至能为我们创设出诗一样的意境,风格比较独特。
D.小说以我的口吻来叙事,有比较强的代入感。同时也有利于抒发情感,展开情节,表达主题。
【小题3】作者善于使用点睛之笔来表现人物。请分析作品是如何表现两位老人身上的军人特点的。
【小题4】分析小说题目“鹰之死”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棵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一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一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节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
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糕点去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做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代“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小说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小题3】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4】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