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当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见。”居二日半,简子寤。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B.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C.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D.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晋,春秋时期的国家,春秋末年,被韩、燕、赵三家瓜分。
B.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多由皇帝的儿子充任,居东宫。
C.鸡鸣常指天明之前,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 1~3 时。
D.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直接代指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博古通今,治好赵简子的病。经过诊治,他发现赵简子的病和秦穆公的病相同,并预言赵简子不出三日就会醒来,后来果然如此。
B.扁鹊医术高明,闻病症即知虢太子的病能治。他经过虢国,向中庶子打听了太子的病症后,就胸有成竹地表明他能治好其病。
C.扁鹊医道广博,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在治疗虢国太子时,他就指导弟子用了针刺法,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等。
D.扁鹊实事求是,并不认为自己能“生死人”。他治好虢国太子后,向大家解释太子本没有死,他只是使太子恢复罢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偏国寡臣幸甚。
(2)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2020·安徽蚌埠·模拟预测
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B.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都有一定的方法。其中干支既可纪年,也可纪日,《兰亭集序》中“岁在癸丑”的“癸丑”就是用干支纪年;本文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是常见的干支纪日法。
C.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望”,文中的“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处所,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四马一车。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小题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元昊寇鄜延,破金明,内侍黄德和引兵走,大将刘平战死,德和诬其降贼。弼请按竟其狱,德和坐要斩。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堂吏有伪为僧牒者,开封不敢治。 弼白执政,请以吏付狱,吕夷简不悦。 会契丹屯兵境上,遗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粥。粥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粥开怀与语,英感悦,亦不复隐其情,弼具以闻。帝唯许增岁币,仍以宗室女嫁其子。三年,拜枢密副使,辞之愈力,改授资政殿学士兼传读学士。岁余,加给事中、移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方廩,得公私庐含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廩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钱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慕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自粥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熙宁元年,徙判汝州。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待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青苗法出,粥以谓如是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持不行。粥言:“新法,臣所不晓,不可以治郡,愿归洛养疾。”许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弼虽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B.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C.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D.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僧牒,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B.岁币,两国议和后一方向另一方每年年交纳的钱币。文中指宋辽和议之后,宋被迫每年向辽缴纳岁币。
C.元年,可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可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熙宁元年”采用了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致仕,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类似的设法还有“致事”“致政”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为人坦荡,恪尽职守。黄德和诬陷刘平向敌投降,富弼请求查办追究此案,黄德和被腰斩;富弼纠察京师刑事案件,因请求惩罚伪造僧牒的堂吏一事令品夷简不满。
B.富弼勇敢无畏,忠君爱国。契丹索要关南土地,朝中大臣因情势难测不敢出使,吕夷简推荐后,富弼接受委任;他与萧英开怀畅谈,得知实情上报皇帝,最终没有割地给契丹。
C.富弼虑事周全,救民水火。河朔水患,饥民遍野,高弼多方举措,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的数量可以万计;富弼立下的法则简便周详,天下相传作为准则。
D.富弼抵制新法,临终犹谏。富弼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对朝廷上下都无益处而不执行,后以养病为由告老回乡;但朝廷有大事发生,他仍知无不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小题5】在应对河朔水患时,富弼有哪些成功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