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4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里

李德霞

春天里,秀田回了村。

秀田进村时已是中午,村里的幼儿园正好放学。孩子们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大门。幼儿园门口,早围了一群接孩子的老头儿和老太太。秀田听婆婆在电话里说过,儿子亮亮去年也上了幼儿园,秀田在老人堆里看了一遍,没有看见婆婆,就想顺便把儿子接回家。

幼儿园门口,大部分孩子已经被爷爷奶奶接走,只剩下四五个孩子还在翘首张望。秀田一眼就认出了儿子,那个圆脸、大眼睛的小男孩不就是亮亮吗?秀田几步过去,一把拉住儿子的手说:“亮亮,妈妈回来看你啦。走,跟妈妈回家!”

亮亮并没有表现出秀田想象的那种惊喜,而是歪着脑袋,眨巴着眼睛说:“我妈妈?可我没见过你呀!”

秀田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没掉下来。秀田抬手抚摸着亮亮的小脸蛋说:“妈妈在你一岁时就去了南方,忙着打工赚钱,一直没回来看你。家里不是有妈妈的照片吗?傻儿子,你不会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吧?”

“你跟照片上的妈妈不一样,你不是妈妈!”亮亮抽回手,转身跑到老师跟前。女老师对一身城里人打扮的秀田说:“大姐,对不起,你不能接走亮亮!”

秀田急得大叫起来:“你有没有搞错啊,我可是亮亮的妈妈呀!”

“可亮亮不认识你呀!”女老师说,“亮亮上幼儿园快一年了,每天只有他奶奶接他送他,风雨无阻。除了他奶奶,我们没见过他的任何家人。亮亮的奶奶还特意叮嘱过我们,说除了她,别人不能接走亮亮……”

“可我……真的是亮亮的妈妈啊!”

秀田一抬头,看见后院的五奶拄着拐棍来接孙女,秀田像遇到了救星,赶忙迎上去,拉着五奶的手说:“五奶,你还认得我吗?你说,我是亮亮的妈妈吧?”

五奶眯着老眼,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着秀田,然后扁扁嘴说:“我老啦,眼神不好,常常认错人。”说完,五奶摆摆手,领着孙女蹒跚而去。

儿子不相认,老师不相信,连前后院住着的五奶也认不出她来了,秀田的心里一阵难过。

女老师说:“大姐,你还是走吧。我陪亮亮再等一会儿,如果亮亮的奶奶还不来,我就送他回家。”

秀田近乎哀求地说:“老师,你怎么就不肯相信我呢?我真是亮亮的妈妈!你仔细看看,亮亮的眼睛,亮亮的鼻子,还有亮亮的嘴巴,哪一点不像我?”

女老师说:“不是我不肯相信你,是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你知道吗,去年,就有一个自称是孩子舅舅的人贩子差点拐走了一个小女孩,幸亏我们发现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自从出了那件事以后,我们幼儿园规定,除了我们认识的家长外,别人一律不准接走孩子……”

秀田无话可说了。又有几个孩子被老人接走。空荡荡的幼儿园门口,就剩下亮亮一个孩子。

起风了,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秀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抬头,终于看到了婆婆。婆婆晃动着一头如雪的白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这边跑。

这时,秀田包里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掏出来一看,是男人宝柱从南方打来的。宝柱说:“秀田,到家了吧?儿子好吗?嘿嘿,他长高了吧?咱妈身子骨还硬朗吧?哦,对了,工厂下个礼拜要加班,给三倍的工钱哩,没啥事儿的话,你可要早点赶回来啊!”

秀田没来由地火冒三丈,冲着手机大声喊:“赶,赶,赶你个头!告诉你宝柱,我不去了,给六倍的工钱我也不稀罕!”

挂了电话,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秀田回乡的故事,侧面展现了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现状,故事虽然简单,但描写细腻、触动人心,引发读者思考。
B.“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秀田内心进退两难的心境。
C.秀田与宝柱的对话表明了宝柱是一个只知道赚钱,却不懂得亲情的人,而秀田对宝柱的这种行径极为厌恶。
D.本文以点带面,借助秀田回村看儿子这件事,引发人们对当代--些年轻父母只顾生计,疏于照顾孩子的现象的思考。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秀田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以“春天里”为题目,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黑龙江哈尔滨·三模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驯鹰世家

赵长春

(1)八月水凉。九月风冷。入十月,风多寒意,水为冰凉。苇花摇曳,露浓霜重,薄冰细雪。驯鹰就摆翅空中,因为大雁南飞,到了袁店河畔。

(2)袁店河南北流,东西横有几条哑河。哑河——一头连河、一头断流——这样的河道中,水稳,沙白,虫草多,蚌肥。从春到夏,到秋,珍珠在蚌中长大,珠圆,光亮,芒泽,名“袁珠”。可是水冰了,采珠不易,风寒使得采珠人青壮年时就佝偻了身躯。于是,有人家驯起了老鹰。

(3)驯鹰靠“熬鹰捕自罗汉山。黑屋子里熬,鹰倔强,喂食不吃;人更倔强,非要喂食,不吃就不让闭眼。硬是熬得熟悉主人的气息、声音、口令,去了眼罩,一声嗯哨,直扑大雁,鹰爪双下,大雁一声哀鸣!鹰吃雁肉,人取大雁嗉囊中的珍珠,各有所得。

(4)也就是说,大雁南飞路过袁店河畔的季节,正是珍珠圆润、蚌肉肥美的时令。迁徙的大雁食蚌补养,珍珠不好消化,存于嗉囊中……每年秋深冬寒时,过往的大雁在袁店河停留半月二十天,鹰拿雁,人拿珍珠,有驯鹰的人家就如此收获了珍珠。

(5)赵家是袁店河上下闻名的驯鹰世家,放飞的鹰多是赵家驯化的。

(6)赵家驯鹰,只驯拿雁的鹰。所驯出的鹰,倔强,只拿雁;不逮兔子,不叼黄鼠狼,不擒狐狸,不捉山鸡。所拿的雁,嗉囊中袁珠多。赵家驯出的鹰也怪,好像能看出存珠多的大雁。一季下来,得珠多。不管买,还是雇,用赵家的鹰,划得来。因为袁珠金贵,大有大价格,小有小价格,北到蒙古,南至汉口,都有好销路。

(7)赵家只管驯鹰,不拿大雁。赵家的规矩,驯鹰足够吃喝,拿雁毁害生灵。当年,袁珠作为贡珠,需要下水捕获,没少伤赵家人。赵家驯鹰后,一辈辈下来,伤了不少大雁。民国了,袁珠不作为供品了,赵家就立了规矩:驯鹰养家。就这样,到了民国三十一年。

(8)民国三十一年,日本人到了袁店河。最初的恐慌后,人们依然过日子,赶集,上也婚丧嫁娶。

(9)转眼又到了拿雁的时节,也是袁店河上下婚嫁的时节。这个时候,场光地净,人们有了闲心、闲情、闲意。

(10)那一天,农历十月十八。晴冷的天气被红盖头红双喜红鞭炮渲染,河东的嫁女,河西的娶亲。热闹间,来了六七个日本兵。赵十九记得很清,也就六七个日本鬼子,路过方清公路,见如此热闹,就停了摩托,下了马……于是,出了大事

(11)一周后,就在袁店河的几处新坟前,驯鹰的人家聚到了起。赵老大架着一只雄壮的鹰,立在寒风中:“乡亲们,以前驯鹰,各有各的招,各赚各的钱;今天驯鹰,招数一样,也赚不了钱,可能还得丢了命……愿意干的,就回家赶紧驯,别掉板儿;不愿意的,赶紧滚蛋,各取其便。”

(12)人们就散了。寒风中,纸钱飘飞,悲声呜咽。

(13)此后的那三四年里,袁店河上空出现了一种老鹰,高翔在罗汉山、丰山、鹰卧山的天际,盘旋着,或者入定,就是一个黑点;不过,一旦发现小鬼子,忽然俯冲,喇!如风似箭,等明白过来,或眼瞎耳没,或舌断胸空,或喉碎且颈管窜血。

(14)人们后来明白,是袁店河上下的驯鹰人家各用各招,以示区别。赵家驯的鹰,直扑咽喉、颈部,招招毙命。

(15)后来,驯鹰人家还按照要求,组建了一支特别的“鹰之队”,为南阳大会战的胜利立下了战功。

(16)——现在,水小了,大雁不再过往,袁店河没有驯鹰人了。赵家也不再驯鹰。只是把弹拨琵琶的好技艺传承了下来:左手多吟挽,右手控制音量、音色。挑轮、滚、滚双、并四弦、滚四弦等技法,表达出老鹰的翱翔;轮子弦带挑缠弦时,缠弦摆动,大雁鸣唳;拼弦、扫弦,震颤出老鹰与大雁搏斗的激烈。

(17)有人说,这曲子叫“海青拿天鹅”。有人说,这曲子叫“平沙落雁”。

(18)赵十九摇头不已。他说,这叫“斗鬼子”。赵十九还说,这是赵老大当年驯鹰时弹拨的曲子。

(19)赵老大,驯鹰高手,第六代传人,爱好音乐。二胡、大鼓、喷呐,都上手。尤其弹得一手土琵琶。看鹰击长空,拿大雁,叨小鬼子,天长日久,模音拟形,留下了这首曲子。

(20)很好听。听完,如喝豪酒,如观大战,浑身舒然,透彻、酣畅、解气。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5期)

文本二:

赵长春创作的袁店河地域风情人物小小说系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对曾经的农村生存状态进行了精致的再现,展示了袁店河人文风貌,构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袁店河图”。

赵长春小说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其又是丰腴的,淡到极处也是浓到极处,他的一系列以袁店河乡村风土人文为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其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赵长春自己也曾说,“多用简洁、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努力做到不动声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是小说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小小说对语言的栗求更是达到苛刻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个性生命体验的文字呈现过程。

(摘自马涛《赵长春小说语言艺术特色》)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驯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鹰本性刚强不屈,驯鹰靠“熬”,“熬鹰”,其实也是在“熬人”,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
B.赵家只驯拿雁的鹰,驯出的鹰所拿的雁,嗉囊中袁珠多、销路好。通过驯鹰足够吃喝,可见赵家人易于满足,安贫乐道。
C.小说第(10)段中“晴冷的天气被红盖头红双喜红鞭炮渲染”,写出了嫁娶时的热闹、喜庆,与接下来发生的惨剧形成反差。
D.小说第(13)段看似在写老鹰的威猛,惊心动魄,实际上突出表现了袁店河的乡亲们与日本鬼子殊死搏斗的勇敢和智慧。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袁店河的气候进行描写,既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在行文过程中,概括叙述性笔墨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但并未导致故事与人物的模糊不清。
C.“于是,出了大事”,寥寥数语,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使小说读起来意味无穷。
D.小说塑造赵老大的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内在特征。
【小题3】文本一(19)(20)两段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小题4】结合文本二,分析《驯鹰世家》的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 日 子
于德北
我的侄子叫彦亮,是一个憨厚的孩子。实际上,他也就比我小七八岁。
他问我:“老叔,城里好不好?”
“好。”我说。为了证明“好”,我接着补充:“城里的厕所在屋里,冬天不冻屁股。”
“我能不能进城?”
“能,怎么不能,好好学习,考大学,那不就进城了。”
他挠挠头,说:“考大学,悬。”
我笑了,揶揄他:“那你只有捡破烂了。当然,也可以当力工。”
他认真地看看我,没吱声,
后来彦亮对我说,我对他说的话,就是一股动力,凭着这股动力,高中一毕业,,他就到城里来谋生了。他谁也不惊动,在旧物市场买了一辆破三轮,走街串巷地开始捡破烂。饿了,吃馒头、吃油饼、吃包子;渴了,喝自来水;累了,坐在树荫里休息;困了,躺在车上睡觉。他觉得自己的心里是一团火,暖烘烘的,亮堂堂的。
他一边捡破烂,一边观察各大市场、各大工地的情况,他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门路,安安稳稳地—脚踏进去。
考察再三,他决定去劳务市场当力工。
他用捡破烂攒下的几千块钱,租了一间房子,回家取了被褥,置办了锅碗瓢盆,像一颗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了城市的肌肤里。
这时,他才来找我,告知他来城里的事。
他说:“老叔,城里是好,遍地都是钱。”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留在家里种地,一垧地种一年,净落也就一万多元;而在城里,
除了力气,没有任何投入,一年干下来,少说也挣三万元,他很快就能成为村子里的首富。
我还是笑了,觉得他还是有点儿小农意识。
他猜出了我的笑意,一本正经地说:“老叔,你也不用笑,我一个农村孩子,能立下这么一点儿志气也不容易了,”
他像一支事先谱好的曲子,每一个音符都在鲜活地跳动着。
几年下来,他长高长壮了,也长丰富了。
在劳务市场,他结识了一个电工、一个瓦工、一个水暖工、一个木匠,经常请他们吃饭,没事儿喝点儿酒,沟通一下活路。有一天,他突然对那几位说:“我包了一个小工程,活儿不大,但我一个人干不下来,咱们几个合伙干吧,工钱平分。”
那几位当然高兴。
等跟他去了工地,才大吃一惊,这哪是什么小工程,整整一栋工会家属楼的内装修,坦坦荡荡的一宗大买卖。他的表舅是这栋楼的技术员,回家探亲,偶尔说起此事。说者无意,听者留心,他硬是认认真真地通过表舅把活儿揽下来了。
干活儿的人对他心存感激。
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他在这几个朋友中的威望也就高了起来。再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有了主意,商量着合伙开一家建筑装潢公司,并推举他当经理,对外承揽设计装潢的活儿,一心要干一番大事业。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租一处房子,便挂牌营业。
众人分工有序,彦亮在外边跑大活儿,其他人该蹲市场蹲市场,市场是巨大的信息来源地。彦亮还高薪雇了一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专门搞设计。你别说,公司在几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几年之内便在市内有了一些名气.
这期间,彦亮还娶妻生予,日子过得繁忙而有滋味。
除了装修这一块,彦亮还带起一支建筑队伍,人员是村邻和劳务市场的散工,他们上敦化,下白城,一年有三季忙碌在钢筋砖瓦之间.也不知什么时候,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吊车、铲车、运输车等等,都应有尽有了,轰轰隆隆的日子像火车过山洞,初始有点儿发怯,转而就见到了光亮。
十里八村的人都夸彦亮有能耐。
彦亮回家时,也有叔叔伯伯打趣说:一人富不算富,全村都富才是幸福路。
这像个口号!
彦亮还真把它当成了一个口号!
他让那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 现在是他的设计总监——到村里来,用扁刷把这行字
刷到了他家老宅的后墙上。
这—年春播,他没让我大哥大嫂插手,自己拿主意把大田的玉米改成了羊草,一垧地的羊草,在成片的玉米地里变成了异样的风景。彦亮从内蒙请了两个帮工,开始在家里养羊,三折腾两折腾,他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紧接着,他和村里人签订合同,保收入,零风险,他要让我们村的土地变成一片“金牧场”,现在,我们村的房子统一的别墅型,家家有沼气,有大棚,有自来水,有室内卫生间,道路整齐,草场平坦,远看像仙境,近看是天堂。
大家都说这是彦亮的功劳。
可彦亮怎么说呢?他点了一支烟,眯着眼睛笑,说:“那天,我老叔家兄弟问我,‘大哥,农村好不好?’我一时无话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他了。”
他说这话时,我在场,正准备和他商量儿子就业的事呢。
(选自2016年第17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文中画线句“彦亮回家时,也有叔叔伯伯打趣说: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都富才是幸福路’’’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彦亮引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情节在小说中具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彦亮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彦亮创业成功的故事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刺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   “这边!”说完就冲进男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

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   “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   “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氛围。
B.“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D.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带“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可以看出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2)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小题3】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