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赂秦     义:(坚守)正义。B.始祸焉                         速:招致。
C.存亡之     理:命运。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下贱。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A.至丹以荆卿为计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以趋于亡D.苟以天下之大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才导致了灭亡。
B.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和六国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覆辙。
D.“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小题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9-20高二下·浙江宁波·开学考试
知识点:苏洵(1009-1066)文言文翻译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快速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李牧连                      却:使……退却
【小题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人物或评经史之言”。
B.“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期间,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山东”六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第四段指出如果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于秦国,燕国不派刺客,赵国不杀李牧,团结一致与秦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D.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二)上韩丞相书

苏洵

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凡人为官,稍可以纾意快志者,至京朝官始有其仿佛耳。自此以下者,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若洵者,计其年岂足以有待邪?今且守选数年,然后得窥尚书省门。又待阙岁余而到任,幸而得免于负犯废放,又守选,又待阙,如此十四五年,谨守以满七八考,又幸而有举主五六人,然后敢望于改官。当此之时,洵盖七十矣。洵久为布衣,无官长拘辖,自觉筋骨疏强,不堪为州县趋走拜伏小吏。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今朝廷糊名以取人,保任以得官,苟应格者,虽屠沽不得不与。何者?虽欲爱惜而无由也。

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覆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洵少时自处不甚卑,以为遇时得位,当不卤莽。及长,知取士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实亦有得而足恃。自去岁以来,始复读《易》,作《易传》百余篇。此书若成,则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今也亦不甚恋恋于一官,如必无可推致之理,亦幸明告之,无使其首鼠不决,欲去而迟迟也。世人施恩则望报,苟有以相博,则叩之也易。今洵已潦倒,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相公岂能施此不报之恩邪?相公往时为洵言,欲为欧阳公言子者数矣,而见辄忘之以为怪。洵诚惧其或有意欲收之也,而复忘之,故忍耻而一言。不宣,洵再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B.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C.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D.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旧时给一定地位的人写信常用“执事”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
B.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以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
C.苑囿,指专属园林,是古代畜养禽兽供王侯贵族、朝中大臣玩乐所用。
D.待选,古代考中进士后,还须等待吏部授予官职,在此期间称为待选。
【小题3】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曾经授予苏洵试校书郎的官职,苏洵对此虽然也很重视,但还是觉得俸禄不足以养家,所以才又写了这封信。
B.苏洵觉得京朝官以下的官吏,身体上要忍受劳累之苦,精神上又备受摧残,跟一些奴仆之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C.苏洵认为,若按照正常的官员晋升程序,到七十岁也未必能当上自己想要的官职,所以希望韩丞相能够提携自己。
D.苏洵本来想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养家,但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器,不禁忧心忡忡,无奈之下亲自出马,求取高官。
【小题4】把文章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
【小题5】根据文本一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养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②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④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B.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C.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                         殆:危险
D.胜负之,存亡之理                            数:天数、命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日削月割,趋于亡
【小题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燕赵之君,有远略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速祸焉
③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A.①②句中的“始”字相同,③④句中的“或”字不同。
B.①②句中的“始”字相同,③④句中的“ 或”字也相同。
C.①②句中的始”字不同,③④句中的“或”字相同。
D.①②句中的“始”字不同,③④句中的“或”字也不同。
【小题4】对文中四个画线句子的意义或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指出齐国对强秦巴结讨好,最终也难逃灭亡的悲剧,与全文开头段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相呼应。
B.②句运用假设,论述六国如果不赂秦,就不会破灭,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③句的意思是,那么,我担心秦国人(惊惶得)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D.④句不仅是为六国的当权者惋惜,而且告诫后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