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狂放的举止是魏晋文人个性活动的表现之一。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如传说中的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而披发佯狂。那位以“谲谏”著称的东方朔,也有“狂人”之称。

到了魏晋,由于门阀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神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其中竹林名士又具有代表性。不过,与历史上狂放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同,竹林名士的狂则完全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他们在对现实失望和抛弃社会责任感以后,便以狂放的行为来表现他们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行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礼教要求人们循规蹈矩,温文而雅,刘伶却非按相反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因为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但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不超出痛苦的极限,他们便以饮酒来麻醉自己。他们愈是痛苦就愈是以酒浇愁,从而愈能显示出个性。政治上的绝望,把刘伶带入醉的境界;而酒精的刺激,又使他把自己视为世界的异己,使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他那篇传世名文《酒德颂》,更是集中表现了他的傲岸绝俗的个性精神。

另一位竹林名士阮籍,其狂放和醉态也近于刘伶,而其个性的社会批判意义则更加突出。《礼记·曲礼》规定叔嫂不能通问,他却偏偏和嫂子聊天儿,并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按常礼,母丧不食荤,可他在母丧期间却啖酒肉,神色自若。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阮籍却总和邻妇饮酒,并醉卧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当王恭问王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就连司马昭也承认:“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宗白华先生说:“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摘编自宁稼雨《说说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箕子与东方朔等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
B.魏晋时期“狂放”被社会高度认可表明了当时士族文人的经济实力与主体意识的增强。
C.刘伶与阮籍的狂放脱离了功利的约束,是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体现了个性精神。
D.魏晋文人的狂放既有反礼教的一面,又有“至慎”的一面,根源都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魏晋之前的“狂士”说起,引出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也巧妙地将两者作了对比。
B.阮籍丧母食荤、和邻妇饮酒而“未尝臧否人物”看出他反礼教而又注意不因之致祸。
C.文章在论证时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并在对比论证中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
D.文章论证了竹林名士“狂放”的表现和原因,肯定了他们争取人生真道德的努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文人视礼教为粪土,这也常常是统治者杀害他们的原因,孔融和嵇康均因此获罪致死。
B.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这也是他对政治绝望而纵酒放达的表现。
C.纵酒是部分魏晋文人对政治绝望和自我个性的表现,他们饮酒的程度与其痛苦以及个性显现的程度成正比。
D.宗白华认为,魏晋人用狂狷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是文化衰堕时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19-20高二下·辽宁葫芦岛·开学考试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加强民族史诗保护与传承,推动史诗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须充分挖掘和阐发史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用民族史诗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记录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史诗遗产中蕴含的独特精神标识,突出各民族史诗中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历史自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

民族史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民族史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用史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研究成果,加强对民族史诗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再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归海的壮阔发展历程,用史诗遗产中闪耀的中华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民族史诗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华彩篇章。作为一带一路上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等民族史诗不仅在我国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而且在丝路沿线国家传播广泛。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在给联合国提议设立《玛纳斯》史诗一千周年国际年的决议草案中提到,《玛纳斯》因其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在中亚地区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一部《玛纳斯》,成为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典范。

用民族史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化史诗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史诗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新时代风采。

(摘编自杨涛《让民族史诗绽放新时代风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史诗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
B.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并使其成为-种文化自觉。
C.《玛纳斯》在新疆地区、丝路沿线国家都有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D.如果不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前提,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对《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的评价引出论题。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民族史诗的重要意义,层次清晰明了。
C.文章引用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给联合国的决议草案,是为了证明《玛纳斯》作为文化瑰宝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不菲价值。
D.全文围绕《玛纳斯》开展说理,以《玛纳斯》的影响为例阐释民族史诗的影响,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史诗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B.文化典范《玛纳斯》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所以一直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研究成果,有利于用史诗照亮复兴之路。
D.挖掘并发扬史诗中跨越时空与国界的当代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时代风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回答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段玉裁进一步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许慎、王筠、段玉裁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有个补充,他说:“羊大则美,故从大。”他试图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上谈了美字意义的起源。这一解释不应视为对许慎说法的一种否定,应当是对许慎说法的一种补充,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慎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美的价值取向还来自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即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在传统文献里,羊常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惠氏易说》云:“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羊在这里,又是坚强和顺从的形象。《春秋繁露》则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在董仲舒的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总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人们对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这种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

“羊”与“善”的关系,同样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因此,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普遍推崇。羊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而且具有如此众多的优良品德,这些品性也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的疏中解释道:“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羔取其群而不党;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后汉书•王涣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文云:“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B.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出发,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这是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的补充。
C.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真实含义的解释与王筠、段玉裁的解释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
D.在传统文献里,羊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郑玄视羊为美畜,董仲舒将集美德于一身的羊归结为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对羊秉性的人格化的意象概括中, “羊”与“美”产生了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羊大为美”的观念。
B.“羊”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之后,“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扩展和引申,从而具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等含义。
C.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羊还具有“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等许多令人们仰慕的美德,这些品性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
D.“羊”被视为“善”的化身,是因为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也是因为人们认同其品格并将之融入人的价值观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美”与“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来自人们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的精神感受。
B.依据诸多文献中的记载,“羊大为美”的观念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人们把“羊”的“道德”视为道德准则和榜样的时间比这还要早。
C.汉代董仲舒认为羊知仁、知义、知礼,唐代孔颖达也认为羊在死的时候有义,活着的时候讲礼,这些都衍化成了人们的人格的道德标准。
D.《诗经•召南•羔羊》序、孔颖达的疏对“德如羔羊”的解释以及《后汉书》中“羔羊之义”的记载,说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一轮皓月为“我们的节日”代言,人们以月圆之名亲近中秋节。中秋节前后,仅上海就推出千余场文化活动。几年前专家学者大声疾呼“必须保卫传统节日”,当下“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映射的正是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巨大转变。

在中国人的生命观、宇宙观的塑造中,中秋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中秋秋高气爽,人月两圆,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圆融圆满人生的向往。传统节日往往存在仪式化和狂欢化两种特征。仪式化是通过教化来传承文化,凝聚价值,巩固现存的秩序;而狂欢化体现的是感性的释放和情感的狂欢,更具节庆精神。中秋节赏月,体现的是中国人贵人伦重亲情的家庭伦理观,人生如寄的生命观,空灵澄澈的美学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明人远、思深情长。另一方面,中秋节契合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寄托着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世俗化的狂欢精神。唐朝文人赏月吟诗,宋代雅士买酒宴饮登高赏月,明代百人同声唱澄湖万顷……这些世俗趣味其实一直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流淌。而到当下,穿汉服、做月饼、游园秀,诗词诵读、古琴演奏、香道花艺以及网络上兴起的各种活动,中秋越来越演变为一场全民狂欢秀。

“我们的节日”之所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作为一种现代补偿机制,它们契合了当下人们对集体性精神生活的渴求。节日是庸常时间之外的一个特殊时刻,是一块温暖的自由飞地,它将人们从紧张忙碌中现代生活中暂时分离出来,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与家庭人伦的回归中,找到一种安逸感和舒适感。

传统节日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一,文化自信不是高头讲章,也不是屏风上的风景,它源于对自身的文化热爱而自发产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日用而不察,它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认同,外铄为人们的日常实践。传统节日是集体成员文化共享与记忆延续的有利时机,而集体记忆又是保存文化、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载体。从这个维度讲,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之所以被人们亲切称为“我们的节日”,就在于其不仅铭刻了民族集体记忆的密码,而且创造出了一套与每一个个体生命密码息息相关的仪式。

第二,需要重新审视家庭在重塑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凝聚社会核心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是中秋节的最美底色。在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下,中秋团圆,是皓月当空下对家族文化的濡染、对家国情怀的致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因此,家国只有同舟共济、击水弄潮,才能奋力驶向梦想的前方。家庭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在教化人伦、纯化家风、慎终追远、滋润心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应该秉持一种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观。只有随着时代转变,赋予新的主题,注入新的内核,节日才更有生命力。比如,借助新的科技传播手段,一些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日益流行。另一方面,我们对来自西方的节日也持一种更加平和开放的态度,不仅劳动节、护士节已经深入人心,像圣诞节我们也以平常心观之。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创造了“双十一”节等,这些新的节日蕴涵着时代精神和丰富的社会价值。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中秋节也已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中秋、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好比是“干细胞”,发挥好这些干细胞的“造血”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传承更久远,文化软实力就会更加敦厚殷实。

(摘自叶祝弟《今天,一轮皓月为“我们的节日”代言》,有修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皓月为中秋代言,“我们的节日”已经红红火火,说明中国传统节日曾经的危机得到很好解决。
B.传统节日由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能够作为一种现代补偿机制契合当下人们对集体性精神生活的渴求。
C.传统节日是保存文化、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载体,铭刻了民族集体记忆的密码,值得我们亲切对待。
D.“中国农民丰收节”、“双十一”等节日的设立,表明在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的推动下,可以与时俱进地创设一些节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话题,接着分析问题展开论证,然后深化认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凸显了说理色彩。
C.文章从三个方面逐层递进,深入阐述了传统节日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给我们的启示。
D.文章以中秋节为切入点,对其它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也有涉及,以点带面,引申拓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演变为全民狂欢秀,世俗趣味一直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流淌,这说明我们传统节日激浊扬清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B.春节中秋回家团聚,清明祭祖扫墓,在仪式的操持中,人们分享个体记忆,唤醒集体记忆,传承文化记忆。
C.虽然我们需要保卫传统节日,但是对“舶来品”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必视若猛虎,一概拒绝。
D.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强调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被赋予中华特殊意义的中秋节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证明了这个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