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教”的伦理学基础因而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做到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对亲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摘编自《<论语>解读》)

【小题1】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A.“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B.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C.孝是学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教是本与末的关系。
D.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孝的社会价值后,指出孝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B.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大量的引用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C.文章按伦理道德、伦理价值、最高含义顺序递进,论证孝与教的关系。
D.文章区分了愚忠、愚孝、伪孝与本真的孝,指出孝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学校推行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孝心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B.一个人只要不“恶于人”“慢于人”,就是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
C.当前的应试教育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的作用。
D.从古至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
19-20高二下·甘肃武威·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不少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越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对艺术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文学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对后世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建筑艺术来看,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从佛教的庙宇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敦煌、云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艺术的方式,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

艺术影响宗教,主要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只是到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还有专门的弥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宗教活动,增强了宗教活动的仪式感与影响力。

艺术与宗教尽管联系密切,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艺术的发展。

(节选自《艺术学概论》,张瑞麟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与宗教在掌握世界的方式途径上相同处很多,这也是艺术与宗教联系密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B.艺术审美无需依赖日常生活的体验,把追求精神愉悦视为第一要务,而在物质享受上要求不高。
C.宗教对艺术的利用是艺术与宗教联系密切的另一原因,在作者看来,此原因显得尤为重要一些。
D.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存在着宗教利用艺术的例子,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的影响广泛而深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话故事为西方文学巨著《荷马史诗》提供了素材基础,这是宗教影响艺术创作的典型证据。
B.宗教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扩大其影响力,其中,宗教对建筑、绘画、雕塑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
C.敦煌、云岗等石窟中的绘画、雕塑塑造了大量的宗教人物形象,其创作灵感主要源于佛教故事。
D.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客观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同时,它对艺术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诞生初期,艺术与宗教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彼此密切相关,后来才逐渐有所区分。
B.艺术对宗教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并影响着宗教活动的表达效果。
C.《西游记》、《封神演义》在人物塑造及情节设置上宗教色彩浓厚,这与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有关。
D.因为艺术和宗教本质不同,而且宗教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所以艺术要发展就要紧密联系科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提炼,孔子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守成或传承的态度。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比如朱熹,也要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譬如,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一直到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一以贯之的政治结构似乎已经达到了“超稳定”的程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中世纪,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挑战;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于“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苏格拉底坚守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是他陷入不自由困境的重要根源。因为,这样的坚守常常把他置于流行观念与大众趣味的对立面,因而会受到多数人的反对与厌烦。然而,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
孔子的自由,源于他在年届七旬之后,终于为自己确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整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所承担的核心职责,就是承前启后,既总结、提炼人世间的秩序,同时也为这套秩序赋予“意义”。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孔子晚年的文化劳作,确实为中华民族规定了一种秩序与一套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颗最坚硬的内核。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E.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守成”态度,而夸大儒学的作用则有违批判精神。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A.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状态,促使了他们不同思想的形成。
B.中国历代的政治变革,可以说都是基本上没有触及制度核心的变化。
C.苏格拉底之后西方的许多思想观点与潮流,都受到其批判精神的影响。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孔子“守成”的思想的一项是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秦始皇实行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
D.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
【小题3】【小题3】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
请分点列出。(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
想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与侯嬴初会,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摄”有的资料解释为“提起”,有的解释成“整理”。初看两个意思都说得通,但细究就会发现“提起”讲不通,因为要提起衣服还可以理解,同时提起帽子就没有必要了,而且有一定难度。解释成“整理”就没有这样的矛盾,而且能体现侯嬴假装倨傲来观察信陵君为人、假托信陵君形象的心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特别是对那些“皮里阳秋”的文字,不求诸推理,是很难理解其背后丰富的含义的。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语境中通过推断词义去解读文本,既能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能训练逻辑推理。
B.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抓住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就不能清晰、有条理的思考和说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的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的角度谈辨识。
B.材料一中使用《魏公子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C.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D.材料一按照总—分一总的结构展开论证,阐明了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小题3】下列选项中的推理方法与“诉诸无知”一致的一项是(       
A.“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B.圣女贞德的审问者们曾对她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上帝与你有过对话,你可能是在胡编乱造。
C.大多数人都热爱运动。可见,你也热爱运动。
D.人们已经花了好几个世纪的时间试图证明占星术是假的,但没有成功,所以占星术是真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