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剧性遭遇也越来越唤起人们的叹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材料二:

这是一座战争遗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一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留两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五十三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遭址,建成了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摘编自新浪山东《普日抗战英雄城台儿庄,今日旅游度假天堂》)

材料三:

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年通过了 《威尼斯宪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尼斯宪章》。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国际热点话题。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只同意原物原位归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

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典型案例有丽江古城震后、汶川5·12”震后和尼泊尔地震后对文物建筑的恢复重建等。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兰的华沙历史中心重建。在“二战”中,纳粹德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全城85%的地段被荡平。此后,波兰人民拒绝了建设现代主义首都的规划建议,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华沙历史中心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对文化传承的保护。这类案例特别多,如历史街区、民族村寨、历史村镇等。

基于研究进行的古建筑重建大部分是针对考古所进行的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奈良平成宫大极殿和朱雀门的重建。日本严格按照相同材料、相同工艺重建了这两处建筑,其中来雀门的做法更为严格地遵照原有建筑形态和做法,而大极殿则在屋顶天花部分的彩绘、门窗的做法上使用了一些当代的元素。我国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复原房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复原房址也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

(选编自白海峰《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
A.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B.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C.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重建的民族村寨
D.在复原中使用了当代元素的建筑遗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
B.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C.尽管古建筑的重建有争议,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大量事实说明重建行为是可行的。
D.基于研究的古建筑修复强调了保持原有状态的本真性,但这种修复很难百分之百做到。
【小题3】三则材料围绕古代建筑遗产而展开,请简要说明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9-20高一下·河北邢台·开学考试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韩美林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我直出汗。让我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我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什么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

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在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中,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我们的教练都跑过来安慰这个孩子,美国的医生过来急救。伤口刚清理了一下,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团体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时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

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并列起来了啊。

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同志们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它能有文化吗?

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今天说了很多,大家都在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的现象呀!

美术界也这样。有的学生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所具有的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负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有删改)

[注]①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韩美林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②卡拉扬:20世纪奥地利著名指挥家。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地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B.本篇演讲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阐发道理,如李月久在开赛即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比完团体赛,以及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逼人的气质,等等。
C.演讲者针对当今的文化现象,发出的“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D.演讲者举国家体操队李月久的例子,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小题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本篇演讲的基本思路。
【小题3】一个只上了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他的演讲却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家族群与客家文学

客家作为一个族群,其生活的空间版图既有赣闽粤三省毗邻区的区域性聚居地,这是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传承的“主产地”与中心地带;同时又有集中居住的分迁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等“次中心”,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居住地。从族群角度看,客家文学是属于客家人的文学,以客家民系的生存、生活及其环境为描写对象,展示客家人的文化特征与精神风貌,是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文学。

客家文学的重要主题就是描绘客家迁徙史与生存史。客家人的南迁通常不是千军万马式的统一步调,而是停停走走式的散点分布、居留与多向推进,甚至倒迁,这是经济开发、文化适应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

迁徙与居留的时空展开紧紧地捆绑着客家文学的创作,其成功作品无一不与客家迁徙史、生存奋斗史相关。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广东梅州客家人张资平的《冲击期化石》也把背景设置成历代迁徙所造成的客家村落,福建归侨张永和以客家人为“传主”的系列传记文学《李光耀传》,福建客家人张胜友切入时代变迁的系列报告文学作品,福建刘善群以客家民间故事《葛藤地》为依据创作出的同名长篇小说。以家族史为切入点来反映客家历史变迁构成了以上客家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

客家人的居住地多为山区,农耕色彩很浓,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与场景设置体现出山居特征。如当代女作家林白的散文《怀想水稻》中就有这样的画面:“水稻在它的秧苗时代清新而柔软,它们像一群小姑娘紧紧挨在一起,站立在一汪南方的水中……它们渐渐地在我眼前伸延,这时候,时间变成了水稻。”林白以故乡的人、水、物的回忆为写作视点,建构了她心中的客家世界。

在客家文学作品中融入客家族群的生活方式、方言精华、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家庭制度、宗教信仰等较稳定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作品中对客家方言的运用和民俗仪式的展演,这一方面强化了族群认同,另一方面也是构成客家文学特征的重要依据。清代雍正年间闽西客家人林宝树的《元初一》以客家方言口语来概括客家人一年的民俗生活,记述客家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乡风仪式,展示客家风俗画卷,是早期客家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对客家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客家文学既体现地方人文意识,又彰显桑梓之情,这种乡邦之情、家国情怀是客家文学所绕不开的话题。程贤章《围龙》围绕着客家人的独特建筑“进士第”陈家祖屋,展开几代人的坎坷命运,如描写叶红等8位客家女子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盐,将穿在身上的衣服浸泡着浓盐水,然后穿梭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表现出其非凡胆识与智慧。陈家后来下南洋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屋“分给”当地群众居住,直至改革开放后政府将其归还给陈家,陈家后人归乡祭祖,之后将“进士第”捐献给国家。这既表现了客家家族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的艰辛曲折的生命史,又透露出其浓郁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总之,客家文学的创作与作品兼具家国情怀与本土特色,既要突出其优点,又要摆脱它由此带来的束缚,把握本土文化精髓,贴近生活,积淀情感,扩大视野,用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去表达,在中华传统文学、当代文学观照下来理解并突出客家文学的特点,这是客家文学的未来走向。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人的南迁通常是停停走走式的散点分布、居留与多向的统一向前推进。
B.客家文学是属于客家人的文学,以描绘客家的迁徙史与生存史为唯一主题。
C.客家文学中使用客家方言进行写作,展现了客家人丰富的民俗生活和民族文化。
D.政府将“进士第”陈家祖屋归还给陈家,透露出政府浓郁的民族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举例论证了客家文学作品以家族史为切入点来反映客家历史变迁。
B.文章第五段肯定了客家方言的运用为强化族群认同,传播客家文化起到的作用。
C.文章第六段举叶红等客家女子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客家文学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客家文学的多个重要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客家作家而言,迁徙与留居是其生活的主题,因此它们捆绑了客家作家的创作,成为了客家文学的重要主题。
B.作家林白在她的作品中描绘了山居生活图景,以故乡的人、事、物的回忆为写作视点,建构了她心中的客家世界。
C.客家族群的生活空间版图总体上包括了全国多个省份,既有主要的聚居地,又有分迁地,还有散点居住地。
D.客家文学创作的未来走向既要突出其自身的优点,又要摆脱其束缚,用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苏州评弹,江南地域的文化符号

唐力行

苏州评弹不仅是观察江南社会的窗口,她与江南社会本来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苏州评弹由评话与弹词两个曲种组成,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上的苏州评弹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

清代时期苏州状元达26人,占全国22.8%;经济与文化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评弹与昆曲这对姐妹花,于是有状元、优伶为苏州土产之说。

昆曲曲高和寡,主要流行于士大夫的圈子;而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其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相应于苏州人的性格,昆曲又称之为“水磨腔”,评弹弦索叮咚如同江南的水。如果说评话有太湖般开阔澎湃,弹词则如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水是最柔和的,也是最坚韧的。似水长流的评弹,深藏着苏州人的市民心态,流淌着苏州人的心曲,叙说着苏州人的机敏、睿智、沉稳和变通。进茶馆品茗听书成为苏州市民的生活方式,“所谓说书者,实起于苏州。苏州人闲者居多,饭后一会书,挤在茶馆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而绅商官宦则把评弹艺人请进家门办堂会。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听到悠悠的评弹音乐和声如金石的评话,与小桥流水枕河粉墙融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景。

江南水乡水网密布,评弹艺人行装简单,评话艺人只需醒木和折扇,弹词艺人则背着琵琶或弦子即可搭船成行。评弹演出场地也极简单,村落集市的茶馆设一桌一椅(或二椅)即可开讲。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中心城市。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毕就要换场地,且数年内不会再重复莅临,这就是评弹的走码头。不过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也就是吴语区。

乾隆年间评弹趋于成熟,乾隆三十七年的弹词抄本《雷峰古本新编白蛇传》、乾隆刊本《新编重辑曲调三笑姻缘》等,一直流传至今;有了一批知名的评弹艺人,如演说评话《隋唐》的季武功、弹词《落金扇》的王周士、弹词《白蛇传》《玉蜻蜓》的陈遇乾、俞秀山等;还有了评弹艺术的经验总结,如王周士的《书品·书忌》等。

我们现在能够统计到的苏州弹词的长篇书目,评话是70部,弹词是86部。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听评弹,听到老也不会重复。所以说,长篇书目和书场是评弹的生存方式。

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江南中心移到上海,评弹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上海。“上海的书场业有一个疯狂时期,三四马路、大新街附近一带以及南市城隍庙等处,简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处 ,到处悬挂着书场灯笼与招牌。”其时,评弹也出现了新气象:一、男女可以在同一个书场听书;二、男女评弹艺人可以同台献艺;三、评弹演出过程中,穿插广告成为当时私人电台的经济来源;四、知识精英为评弹定位,造舆论。《申报》1926年3月29日介绍吴宓《希腊文学史》一文,指出:“据上所言,荷马的史诗,当然就是中国的所谓弹词,是民众文学的结晶。不过我们中国的所谓缙绅士大夫素来看不起平民的作品,以为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从不肯承认它们在文学上的价值。”“拿《伊里亚特》《奥特赛》与中国弹词、大鼓一类的东西并论,就是希望中国现在的文艺界发生进一步的了解。”一些知识精英撰文充分肯定评弹的社会功能,“将来风俗之善良,社会之进步,必咸颂说书之功不置,予不禁拭目以待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评弹发轫于唐宋,兴起于明末清初,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成熟于乾隆年间。
B.弹词在乾隆年间成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出现重要作品、民间艺人的出名与表演经验的总结。这些较之明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C.除了经济因素推动弹词的发展,其自身表演行装与表演场地的简单,也推进了弹词自身的发展。
D.吴宓在《希腊文学史》中指出,荷马的史诗,当然就是中国的所谓弹词,是民众文学的结晶。作者只想证明中国的弹词具有民间文学性,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又称之为“水磨腔”,主要原因是因为苏州人的性格与水一般,再者弹词的内容也如水一般,在坚韧之中藏着市民的市井生活心态。
B.虽然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其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然而,仍然有部分士大夫看不起评弹,认为其没有文学上的价值。
C.《申报》引用吴宓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论证士大夫对待评弹的眼光是狭窄的,没有看到其文学价值,更没有看到评弹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D.以太平天国为界,作者将江南的评弹与上海的评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上海的评弹出现四种新气象。这新气象的出现,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题3】结合第三段内容,多角度概括苏州评弹兴起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