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孟子见梁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三)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四)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梁惠王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9-20高一下·吉林·期中
知识点:《孟子》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黄,蜹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令,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选自《吕氏春秋·功名》,有删改)

[注]①揆:尺度,准则。②醯:醋。③螨:同“蚋”,蚊类。④茹:腐臭。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可谓智乎A是以惟B仁者宜C在高位D不仁E而在高位F是播其恶H于众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高必因丘陵”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词义不同。
B.“朝不信道”与“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道”字词义不同。
C.“强令之笑不乐”与“自胜者强”(《〈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强”字词义相同。
D.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纣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相传桀、纣都是暴君。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如果在上的没有行为准则,在下的不守法规制度,官员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那么这个国家可能就会难以生存。
B.因钓饵香美,鱼从十仞深的水下被钓出来;因弓好,鸟从百仞高的空中被射下来;而君主能使四方各族归顺的原因是恩德崇厚。
C.桀、纣企图用惩罚和刑法这些暴政来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结果却适得其反,这跟用臭鱼驱除苍蝇而苍蝇越来越多的道理相似。
D.面对到了极点的寒冷和炎热,百姓却没有躲避的地方,这说明天下君主没有做好抗灾的准备,所以贤明的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疾苦。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2)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
【小题5】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小题5】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今也滕有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劳心,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教以人伦。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许行:先秦农家代表人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C.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D.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门而告文公曰”中的“公”指爵位,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固不可耕且为也”与“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北方之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学者”含义相同。
D.“或劳心,或劳力”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滕文公接纳了许行、陈相等人,但他没有真正推行许行、陈相主张的儒家“仁政”,不能与人民一起耕作来养活自己。
B.孟子认为,既然农夫拿粮食交换器具,不是侵害陶工冶匠;那么陶工冶匠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也不是侵害农夫利益。
C.孟子反对农家的主张,但并没有先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从日常生活问起,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
D.孟子最后痛斥陈相兄弟,认为他们背叛了老师陈良,若按照许行的主张行事,会使大家都走向虚伪,不能治理好国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2)今也滕有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