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头。先是,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曰:“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闻项羽号章邯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已而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项羽进至戏。沛公左同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项羽大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时与臣 |
B.令将军与臣有 |
C. |
D.诸将 |
A.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
B.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
C.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
D.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
A.刘邦能屈能伸,先破秦却先谢罪,居下座而无怨言;善于笼络民心,因而赢得关中父老的拥护,为战胜项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
B.项羽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他听信刘邦的谎话,轻易改变既定之策;对于范增的暗示,他默然不应,错失了对刘邦下手的好时机。 |
C.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刘邦入关,分发府库财物给百姓;项羽入关后,却坑杀降卒。两相对照,胜负不言自明。 |
D.甲文没有交代曹无伤告密的原因,乙文却明确交代了;但甲乙两文都未明确指出替刘邦出“距关,毋内诸侯”主意的那个人是谁。 |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3)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