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良永,弘治三年进士。督逋两广,峻却馈遗,为布政使刘大夏所器。正德初,父丧除,待阙下。外官朝见毕,必谒刘瑾。鸿胪导良永诣左顺门叩头毕,令东向揖瑾,良永竟出。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瑾诛,起湖广副使。寻擢广西按察使。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至谪戍。迁山东右布政使。旋调浙江,改

钱宁以钞二万鬻于浙,良永上疏曰:“四方盗甫息,疮痍未瘳,浙东西雨雹。宁厮养贱流,假义子名,跻公侯之列。赐予无算,纳贿不赀,乃敢攫民财,戕邦本。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乞陛下下宁诏狱,明正典刑,并治其党,以谢百姓。”宁惧,留疏不下。谋遣校尉捕假势鬻钞者,以自饰于帝,而请以钞直还之民,阴召还前所遣使。宁初欲散钞遍天下,先行之浙江、山东,山东为巡抚赵璜所格,而良永白发其奸,宁自是不敢鬻钞矣。宁方得志,公卿、台谏无敢出一语。良永以外僚讼言诛之,闻者震悚。良永念母老,恐中祸,三疏乞休去。

世宗即位,中外交荐。拜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以母老,再疏乞终养。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诏月给三石。久之,母卒,诏赐祭葬。皆异数也。服除,以故官巡抚应天,即家赐教。至衢州疾作,连疏乞致仕,未报遽归,卒。赐恤如制,谥简肃。

(选自《明史·方良永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B.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C.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D.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量才授官。铨选为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除高级官吏由皇帝任命外,一般由吏部按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B.左:文中指“左布政使”,明代布政使设左、右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古代总是以左为尊,如“虚左以待”。
C.公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服除:守丧期满。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良永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外官到朝廷觐见皇上后,必去拜谒刘瑾,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但他不去;他还揭发钱宁倒卖宝钞的罪行。
B.方良永为官清廉。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拒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他家没有多余的资财,皇上还为此下诏每月赐给他三石粮食。
C.方良永得到朝廷内外很多官员的认可。刑部郎中周敏在他被中伤时竭力为他争辩;世宗即位后,朝廷内外的官员纷纷向世宗推荐他。
D.方良永是个孝顺之人。念及母亲年纪已大,担心自己的言行招来祸端而无法供养老母,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
(2)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
2020·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明史》古代文化常识概括中心意思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问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今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澨。有李弁者遵公饮,示三倭刀。公谛视还之。后半载,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献成,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递自动去。众成谓公强项也。

乃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教,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阙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选自《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查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③海滋:海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
B.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
C.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
D.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疏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用的文书。牒,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曾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首称其为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已经属于中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查时政绩最好,被召入西台。后来他因上疏直言,得罪皇帝而被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入狱。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他们的冤屈。
C.袁公在苏州府任职期间,中丞因郡守石昆玉许逆了他,竟然公开奏章内容来弹劾陷害石昆玉,袁公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因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小题4】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下四郡,四那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教,辅臣以上意为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甲午,太祖退朝,语侍臣孔克仁曰:秦主虐臣佞天下叛之汉高起布衣宽大善驾驭遂帝天下今元政弛极豪杰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军政因感叹久之。五月,太祖御白虎殿阅《汉书》,问宋濂、孔克仁:汉治何不三代也?克仁曰:王霸之道杂。太祖曰:咎将谁始?曰:在高祖。太祖曰:然。高祖创业,未遑礼乐。孝文时当制作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使汉家终于如是。三代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耳。二十七年三月,定文武科取士之法。先是,令有司每岁举贤才及武勇谋略、通晓天文之士,其有兼通书律,吏亦得荐举。得贤者赏,滥举及蔽贤者罚。至是,乃下令设文武二科。其应文举者,察之言行以观其德,考之经术以观其业,试之书算以观其能,策之经史、时务以观其政事。应武举者,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俱求实效,不尚虚文。三年一开举。洪武元年,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洪武三月丁未,命翰林儒臣修《女诫》。上谓学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以预政事。至于嫔嫱,不过备职事,侍巾栉,若宠之太过,则上下失序。观历代宫阃,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内嬖惑人,甚于鸩毒,惟贤明之主能察之于未然,其他未有不为所惑者。卿等纂修《女诫》及贤妃之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主虐臣佞天下/叛之/汉高起/布衣宽大/善驾驭遂帝/天下今元政弛极/豪杰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军政
B.秦主虐臣佞/天下叛之/汉高起/布衣宽大/善驾驭/遂帝天下/今元政弛极/豪杰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军政
C.秦主虐臣佞天下/叛之/汉高起布衣/宽大善驾驭/遂帝天下/今元政弛极/豪杰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军政
D.秦主虐臣佞/天下叛之/汉高起布衣/宽大善驾驭/遂帝天下/今元政弛极/豪杰蜂起/皆不修法度以明军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既可指夏、商、周三朝,也可指祖至孙三辈,此指汉朝前三代汉代君王。
B.经史,我国古代书籍分类的两个要目,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史指正史类史书。
C.翰林,古官名,源于唐代,明清设置翰林院,掌修国史,记皇帝起居,草拟制诰。
D.嫔嬙,旧时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阿房宫赋》“嫔”“嫱”即此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孔克仁对话时,太祖认为汉高祖无暇实施礼乐,到了汉文帝时代,就应该突出“王道”,以礼乐治国。
B.太祖明确了文、武举科目设置和考试流程,改变了原来只重文人选拔的举荐制度,力求选出真正的贤才。
C.陶安认为“邪说”危害极大,明太祖予以认可,并指出“邪说”蛊惑人心,损害国家,仁义方为治国良策。
D.太祖认为修身是治国的根本,指出家道和睦,源自夫妻关系和睦,进而指出后妃嫔嫱恪守本分的重要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
(2)观历代宫阃,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左鼎,字周器,永新人。正统七年进士。明年,都御史王文以御史多阙,请会吏部于进士选补。帝从之。尚书王直考鼎及白圭等十余人,晓谙刑名,皆授御史。而鼎得南京。寻改北,巡按山西。

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请蠲太原诸府税粮,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律,官吏故勘平人致死者抵罪,时以给事中于泰言,悉得宽贳。鼎言:“小民无知,情贷可也。官吏深文巧诋,与故杀何异?法者,天下之公,不可意为轻重。”自是论如律。

景泰四年,疏言:“巡按所系尤重,毋使初任之员,漫然尝试。其余百执事,皆当慎择而久任之。”帝颇嘉纳。未几,复言:“国家承平数十年,公私之积未充。臣请痛抑末技,严禁游惰,使归南亩,裁冗员以省虚糜。开屯田而实边,料士伍而纾镶专以务农重粟为本,而躬行节俭以先之,然后可阜民而裕国也。”章下户部。尚书金濂请解职,帝不许。鼎言亦不尽行。

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用清政本帝善其言,下诏甄别,而大臣辞职并慰留。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侍郎张敏、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文渊致仕。

鼎居官清勤,卓有声誉。御史练纲以敢言名,而鼎尤善为章奏。京师语曰:“左鼎手,练纲口。”自公卿以下咸惮之。鼎出为广东右参政。会英宗复位,以郭登言,召为左佥都御史。逾年卒。

(选自《明史左鼎传》有删改)

【注】①涛臻(jiàn zhēn):接连来到。②蠲(juān):除去,免除。③贳(shì):赦免。④纾镶(shū xiāng):纾,缓解;镶:军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用清政本
B.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用清政本
C.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用清政本
D.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 用清政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为古代皇帝谥号之一,是英宗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B.“府”是中 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明清时期二级行政区划,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C.“执事”在文中是指办事的官吏,在“敢以烦执事”一句中主要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屯田”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鼎熟知刑律,秉公执法。他反对滥用职权,坚持依法办事。他还善写文章,在京城,他和练纲享有“左鼎手,练纲口”的美誉。
B.左鼎情系民生,心系百姓。连年兵荒,他上书请求减免税收,以缓解百姓的困苦;他还亲自巡视察看灾情,使百姓能够安定下来。
C.左鼎忠于朝廷,建言献策。他建议谨慎选择官员,重视农业生产,裁减冗杂人员,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D.左鼎光明正大,耿直磊落。也先求和,他直言进谏。林聪请求他实名弹劾奸恶的官员,他接受这一请求,整肃了官场的不良风气。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民无知,情贷可也。官吏深文巧诋,与故杀何异?
(2)专以务农重粟为本,而躬行节俭以先之,然后可阜民而裕国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