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比如,说到春节,连小学生都会说出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到清明,无人不会吟诵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到中秋,大家立即念起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理解和阐发其意义。
B.因为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类比,说明了七夕、清明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列举了王安石和杜牧的诗歌,旨在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经由审美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传统节日得以保存,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C.文章论证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在工业化背景下,作者表现出对传统节日深深的焦虑。
D.文章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在传统节日的发展中的起到的积极作用。
19-20高二下·辽宁·开学考试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

①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遍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它们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村落文化包括遍布各地的大量各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还包含着生活于建筑空间里的居民及其创造的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的生存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最为稳定的社会单元。作为社会单元内在结构最为紧密的小群体,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通过其相互关联、内在互动,不断传承内部文化、发挥社会功能,成为了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是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正统文化以及政治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驱动力。

③但是,随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步步推进,人口的快速繁衍增加,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在逐渐向集聚化、现代化、经济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淘汰,传统村落作为农村居民居住的载体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侵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村落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特别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日益迅猛,国家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不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误读误解或急功近利的政绩建树意愿、商业模式下的过度旅游开发、法律法规缺位等诸多原因,使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④根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多年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201210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指出,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很快将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无论是在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都令人堪忧。

⑤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和生活传统,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这些传统村落在空间布局上往往构思巧妙,包含着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智慧。村落的消亡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乡村风景和田园文化,将彻底成为摄影图片中的风景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而不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

⑥在传统文化中,这些村落田园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寄托自我的重要载体。陶渊明归隐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还虚构了一个桃花源作为农耕文明的时代乌托邦,让后世的文人在仕途不顺的时候,有一个美好的回归之处。他之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田园诗派,谢灵运的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等,无一不是在赞美这种村落中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生活,即便是在《红楼梦》那华贵的大观园中,也仍然需要一个朴实的农耕生活场所来进行调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村落文化情结,于此可见一斑。传统的村落中,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致部分,如果我们不保护好那些重要的古村落,不守护好农村与城市的界限,那么这些诗意场景将不再重现,包围我们生活的只能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⑦当然,我们并不是顽固不化,也不是反对城市化,我们呼吁保护传统古村落,是要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一种传统生活的源本及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来看待,并不是让我们村民们继续停留在那种落后的生活中。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所说的“文化信息”在文中主要包括______
【小题2】第④段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请分析其具体作用。
【小题3】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     
A.马桥同心村是传统村落,故它也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B.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就是从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而来的。
C.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推进将会使传统村落完全消失。
D.传统村落消失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消失。
【小题4】下列关于传统村落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和生活传统。
B.知识分子寄托自我、回归田园的重要载体。
C.能以诗意的场景消除钢筋水泥建筑的冰冷。
D.是传统生活的源本及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
【小题5】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达到世界一流的共性指标,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实践,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体现。

公共图书馆服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国际通行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强调公共图书馆在提升人民文化凝聚力、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上的独特作用和社会责任,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政府的主导与保障责任,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基础上,有上下贯通、全面覆盖、执行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一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提供了坚强保证。

建设国际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不是个别图书馆或个别地区的一流,而是全国公共图书馆整体迈向世界先进水平。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这一优势,将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整体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李国新等《面向2035: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

材料二: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保留下来,并成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就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大批的现代图书馆涌现。其中一些造型独特、内饰别具一格的图书馆也成了网红打卡圣地,网红图书馆应运而生,成为许多游客旅游必去景点。2017年对外开放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被称为“中国最美图书馆”,每年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还吸引了大批旅游爱好者。

图书馆除了直接作为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文旅服务外,还可以嵌入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增加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质。如福建省图书馆创新性地与福州植物园联袂打造的“清新书苑”,让游客一边在自然山水间流连,一边欣赏来自千年前的诗篇。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通过与民宿结合,增加景区的经济附加值。如云和县图书馆在梯田景区的精品民宿设立图书馆,既激发了游客的阅读兴趣,又拓展了景区的业务范围。

研学游,顾名思义,是研究、学习和旅游的结合,即通过图书阅读、生活体验、观摩交流等方式,让研学游的参与者在生活、旅游、学习中学习知识。近年来随着国家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逐渐落地,全民创新学习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公共图书馆中掀起了研学游发展热潮,各地图书馆与中小学校、高校的合作不断加深,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图书馆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如国家图书馆组织开展的“阅读之旅·北京中轴线”研学游活动,湖北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开展的以户外拓展和绿色环保为主体的研学游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中国的许多企业也与国际市场有了更多交集,中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融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如首都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都加强了国际合作,通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文化会展等活动,有力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对外交流。

在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渗入文旅融合的理念,能对我国的旅游文化事业进行明确有效的指导。换句话说,运用“图书馆+”的形式是图书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趋势。因此,在现阶段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必须要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创新,做到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使得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时代,转变传统图书馆活力不足的发展模式,必须考虑到图书馆的整体布局、未来规划等客观条件。另外,还需要在机构、制度、人员等多项内容上提供保障,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其社会责任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追求的增加而增大。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产品、经典馆藏、电子数据等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还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发展。公共图书馆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文旅融合模式,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

(摘编自《“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探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紧跟国际社会发展的步伐,突出中国特色,我国将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B.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全国公共图书馆一时无法整体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可以先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向世界一流迈进。
C.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公共图书馆中掀起了研学游发展热潮,很多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游活动。
D.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很多事业与国际社会更多融合,中国图书馆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实现了与世界图书馆齐头并进的发展目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话题,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特点、目的、理念、优势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进行论证。
B.材料二重点强调运用“图书馆+”的形式,开创中国图书馆运营的新模式,做到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材料一主张要突出中国特色和发挥中国优势,材料二则提出要加强文旅融合、加强与世界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D.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材料二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在文章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材料二采用分—总结构。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拾荒老人韦思浩出现在杭州图书馆时,有读者向馆长投诉。馆长回应:“我无权拒绝任何人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这里。”馆长的话体现了公共图书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B.根据权威媒体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达3303个,文化馆达350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33932个,数字农家书屋达36.1万个,这些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发展均衡。
C.江苏省江阴市图书馆与咖啡馆开展合作,建立与总馆通借通还的图书馆分馆,提供图书供市民和游客在店内免费阅读,打造起“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这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种创举。
D.宣城市图书馆于2021年开设了国图文创体验中心,当点亮“三山五园”纸雕灯时,即可看到七层纸雕构建的层叠交错的亭台楼阁景象。这种创新举措很好地丰富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内涵。
【小题4】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我国应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小题5】2023年1月1日,上海徐家汇书院全新开启,“海上书桌”“光启之门”“阳光阅读区”“光盒空间”等设计别具匠心。一经开放,便吸引了许多读者。随着它的热度越来越高,很快便成为网红图书馆,每天来打卡的人络绎不绝。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智能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人类智能的物质载体是由上千亿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网络化和层次化的相互连接组成的神经系统,这个极其复杂、最为协调的神经系统就是人脑。人脑经历了漫长的生理进化以及几百万年的社会进化,人脑具有特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意识活动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是脑神经细胞化学物质和生物电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从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反映外部世界功能的精神世界,在大脑的意识活动中,意识的载体是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类智能的内容涉及到数学计算、逻辑计算以及形象思维。

人工智能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它综合了哲学、生理学、计算机应用学以及其它自然学科,它是人类意识化的产物。其核心是对人类大脑的模拟,它的本质和目的是延长和增强人脑的智能,提高主体认识能力,它是人类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人工智能是人脑智能的放大和延伸,人工智能是用电脑模拟人脑的智力行为,包括感知、决策、推理、学习等,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包括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其中,结构模拟是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和仿生学方法,从大脑的结构方面模拟人脑的智能活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工神经网络;功能模拟是以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取黑箱的方法,用电子计算机从功能或行为方面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相对于人脑,人工智能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上都远远高于人类,还有它那可以无限扩张的存储空间,但从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还远远不及人类智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脑之外出现了电脑,随后便产生了人工智能。“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所以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意识化的产物。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是主客体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人类作为认识的主体,必然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性指出认识的客体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正是伴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而产生的,人工智能的范围和内容也不断得到扩大和丰富。同时,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总是受客体发展程度的制约。人的意向活动以及知识经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所以人类智能具有社会属性。人工智能不具备人脑中形成意识的那种概括性的语言和丰富的联想,更没有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志和情感,从而电脑很难模拟人的社会属性。其次,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智能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智能通过视觉、知觉等新式获得外部的感性材料,运用概念、推理、情绪、感情等新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升华到理想认识。人工智能则按照人类的输入进行机械性的工作,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客体上的表现,人工智能只有在人类智能的密切配合之下,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们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各自有自身的特点。如果没有了人类智能的发展,人们也不会理解并发展人工智能,甚至无从认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产生,也进一步体现了人类智能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旨在延长和增强人脑的智能,提高主体认识能力,它是人类智能意识化的产物。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是主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总是受客体发展程度的制约,因而人类智能的认识也依赖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智能的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也不能模仿人类智能的社会属性。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人工智能的利与弊,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人工智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进一步促进人类智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选自《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智能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其物质载体是人脑。
B.人工智能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上都远超人类,人工智能高于人类智能。
C.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电脑,之后人工智能应运而生。
D.延长和增强人脑的智能,提高主体认识能力是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分别具体阐述了各自的内涵。
B.本文在论证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辩证关系时,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本文应用辩证法和认识论去分析并论证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D.本文以“涉及到”“相对于”“应该辨证”等用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人脑智能的放大和延伸,实现方式包括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
B.人类智能是主体,人工智能是客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人类智能的认识受人工智能发展的制约,故不必依赖人工智能的发展。
D.只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使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