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啬夫指农夫、从事一般劳役者。又有一说指农神,南宋章樵有注:“啬夫,田畯之神也。
B.陵夷,指衰败、衰落。陵夷之君指使国家事业日趋颓废的君主,如西汉元帝、东汉桓帝。
C.参乘是指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御者在中,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又称“车右”。
D.顿首,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停留稍久而起;也常用于文章结尾表达,表示致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为人沉稳,德才恺悌兼备。他任骑郎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担心耗尽兄长资财,于是辞职回家。袁盎惋惜他的离去,于是举荐他为谒者。经过交谈文帝很赞赏他。
B.张释之据理力争,思维慎密清晰。他援引历史,劝诫皇帝不要因为啬夫的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
C.张释之明德慎罚,依法处置窃案。他在玉环失窃案中捍卫了法律的严肃性,规范有序使用法律,反对株连之法的存在,秉承着“恶恶止其身”的儒家政治理论,获得了判决批准。
D.张释之正义凛然,受人赞赏称颂。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议论案件时的公平公正,甚为赞叹,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2020·广东·三模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劝谏。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迁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B.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C.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D.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古代指天子。依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周天子。
B.书,文体名,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的公文文体,文中指李斯的《谏逐客书》。
C.皇帝,我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文中的“皇帝”指的是秦王蠃政。他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
B.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
C.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
D.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损害自己的百姓来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与诸侯结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小题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B.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C.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D.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子参乘”:参乘,解释为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起到保卫或平衡的作用,称“参乘”或“车右”。《鸿门宴》中称樊哙“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就与这个意思相关。
B.“有斩将旗之功”:搴,动词,本意是拔取的意思。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又可以向类似的动作引申,比如《郑风》中的“褰裳涉溱”就有提起的意思;《离骚》中的“朝搴阰之木兰兮”又可以理解为采摘的意思。
C.“趣舍异路”:趣舍,总的来说,就是取舍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理解为趋舍,用“趋向”的“趋”代替“求取”的“取”,意思也大体相近。《兰亭集序》中的“趣舍万殊”的用法和意义和这里的例句是完全一样的。
D.“其素所蓄积也”:蓄积,通常指积聚储存的财物。司马迁认为李陵平素的蓄积有国士之风,是指他清廉自爱,和自己在获罪之后“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李陵在没入匈奴后难以赎罪的原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智、仁、义、勇、行五个方面的为人立世的准则和标杆,认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是有所亏欠的,所以自己只能是“扫除之隶”这样的下等人,是没有资格为国家举荐人才的。
B.司马迁所列举的雍渠、景监、同子(赵谈)都是宦官,认为这样的人都是被士大夫和世人所鄙视的,而自己因为受了宫刑,也就等同于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受人訾诟,也令祖先蒙受耻辱。
C.司马迁认为李陵带兵打仗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因此也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这一点,和那些古代名将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D.司马迁为李陵的辩解,却被汉武帝认为是对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的攻击,并由此获罪。因此司马迁发出了事情的原委是很难弄明白的,也很难向不了解自己的人解释清楚的感慨。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
(2)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小题5】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司马迁为李陵辩解的出发点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前278年,秦大将白起破郢,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从,古同“纵”。此处指合纵,它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为了防止强秦的兼并,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因秦在西方,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B.“绌”通“黜”常用来表示罢免官职。古汉语中表示免职或降职的还有“罢”“废”“擢”等。
C.“左徒”“令尹”都是官职名。其中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D.《离骚》《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正不阿,却因此招来小人的嫉恨,并最终被国君疏远流放。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利用楚怀王的贪婪个性,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作为诱饵,破坏齐楚的联盟,目的是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而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结果一过武关,就被秦人扣留,最后客死他乡。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