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网络文学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网络作家以文化自信树立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意识。网络是传播的工具,文学是传承的载体,二者的结合意味着用最先进的媒介传播最具文化价值的人类文明遗产,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的价值增值效应。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特别是那些需用架空历史、异城界面进行艺术设定的玄境仙踪、武侠灵异、主角穿越类小说,更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辩识能力,基于时代和艺术的需要激浊扬清,去芜存菁,不能宣扬诸如弱肉强食、等级差别、宿命论、种族歧视等错误观念。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摘编自《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欧阳友权)

材料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为成熟也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这与我国绵延久远的重史精神和说史传统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是网络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更为网络作家提供了厚重的“宝典”,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也为网络写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除了在历史背景中创造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之外,借助文学想象返回风起云涌的历史现场,通过审美化、形象化和充满网络特性的书写为民族精神画像,体悟影响历史前进的多重动力,并从激荡人心的历史事件中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情怀,从而激发读者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网络文学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在历史类型创作中,应当处理好历史的现实性与文学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作家应当尊重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现实,不歪曲和篡改历史,不向读者传递错误的历史知识,不戏说、丑化和污化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对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网络小说应该在历史的空白处施展想象力,以此探索历史发展更多的可能性,而不能通过反道德反伦理、反人性反理性和反情感逻辑的荒谬故事去验证历史的“不可能性”。

(摘编自《提升网络文学“软实力”,中华文化是“硬核”》桫椤)

材料三: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对网络小说的滋养还体现在中华灿烂的文人文化对网络小说的熏陶,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摘编自《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周志雄)

材料四: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说:“现在的孩子了解历史基本是通过教科书,我们会尽量让这些故事带领他们走进历史,让教科书的内容更活泼。而且他们是读图时代长大的孩子,对于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障碍,这样做会对他们有引导的作用,比如,对文言文更感兴趣了。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发扬。”在《羋月传》中蒋胜男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还有《诗经》《楚辞》的篇目。

创作《芈月传》前,蒋胜男刚好看到一个纪录片,有专家对秦始皇兵马俑存疑,认为兵马俑有可能属于宣太后。她觉得,这似乎会更引起大众的兴趣,因此在自己备下的几个剧本中,选择了《芈月传》来写。她希望这个有趣的故事能带着大家认识春秋战国,引起大家对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对《诗经》《楚辞》的兴趣。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述了文化自信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
B.材料二强调了传统文化对网络小说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文学创作的新使命及一些创作原则。
C.材料三从形象特征、创作手法、精神底蕴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D.材料四蒋胜男的主要观点是讲好中国故事,引起大众兴趣,走进历史,守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小题2】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学有滋养促进作用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认为网络文学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B.网络文学的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C.网络文学中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D.网络玄幻小说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玄境仙踪、武伙灵异、主角穿越类小说,不能宣扬诸如弱肉强食、等级差别、宿命论、种族歧视等错误观念。
B.网络文学中的历史小说创作应当尊重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现实,但可以在历史空白处通过想象探索历史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C.受到海外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都展现出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D.《芈月传》中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这会让教科书的内容更活泼,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小题4】创作历史小说,材料二提到了哪些具体方法?
【小题5】中学生如何在阅读网络文学过程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针对这个问题,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给中学生提出3点阅读建议。
2020·陕西榆林·三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一次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此话怎讲?

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所以,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过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但是今天,“考试式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第二,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对了。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     

那怎么办?美国顶级畅销书作家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开脑洞的办法:除了专长之外,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

过去的知识是固化的,学习者跟它的关系,有点像人和财富,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不行了,知识多到你根本就占有不过来。

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空桶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身体里装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它不是答案,但它是通向答案的钥匙。

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过去,围棋只是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AlphaGo才可能是他开发的啊。

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但它极有可能在机缘凑巧时,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那它就是价值连城的。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的时候。他马上判断出他是一个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为什么呢?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同时还有军人气概,那他肯定是个军医。左臂动作僵硬,说明刚刚受过伤。那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有可能让一个军医受伤呢?阿富汗。所以,结论就出来了。

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理。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这就是“破案式学习”。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

(选自《青年博览》2019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破案式学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破案式学习”通过体系化的学习,来掌握不同门类的知识。
B.“破案式学习”的求知方式更加强调勤奋、专精和一以贯之。
C.“破案式学习”虽然提倡多元主义,但深入的学习还是基础。
D.“破案式学习”在寻求通向答案的钥匙,是面对未知的学习。
【小题2】下列对学习模式转变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社会中“刺猬式”的专家会受到推崇。
B.人类知识总量剧增,不可能有人完全消化。
C.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共识不一定正确。
D.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试式学习的知识是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的,所以在考量时更具有公平性。
B.如今知识总量大得让你根本不可能去完全占有,有一己之长的专业人才已不可能出现。
C.爱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开发了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AlphaGo,引起了学围棋的热潮。
D.福尔摩斯初见华生就判断他是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体现了“片段的知识”的接应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构成中华民族世代安居乐业的物质环境;中国传统建筑以其形式之美、技艺之美、意蕴之美,为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浓重的艺术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形式之美。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单体一般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常见的平面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屋顶的形式更加多样,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之美。《周礼·考工记》认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木结构采用柱、梁、檩、枋构成的木构架做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以及风力和地震力,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建筑的墙和门窗可以自由设置。而且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古人还创造了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各种木构件可以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它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以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不违农时”“参天地、赞化育,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如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

早在理性思维日渐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以为美的思想,其本质在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在于各对立因素的相互联系、渗透与协调;因此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国艺术,高度重视艺术形象的结构、韵律、运动等,在事物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追求结构上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建筑”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环境,而且因其艺术感,成为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B.传统建筑重视形式之美,形式丰富多彩,屋顶由多种样式组合而成,变化多端。
C.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做支撑,其榫卯连接的技艺和木材的柔性决定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D.传统建筑蕴含以“和”为美的思想,在结构上,讲求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总括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的特点,随后对其“三美”分别进行详细的论述。
B.文章引用《周礼·考工记》,说明工匠们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之美。
C.文章提到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是为了论证古代建筑富有意蕴之美。
D.文章以专业术语介绍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和技艺美,体现出科学性和严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前屋檐下洒落一缕阳光,书房窗前可看到竹影摇曳,这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B.古代建筑中墙壁不是承重结构,可以自由设置,与现代建筑中承重墙不得损坏不同。
C.结构部件“斗拱”和模数单位“材分”的问世,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D.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一种宇宙观,古人将宇宙秩序融入建筑和城市之中,从而参悟天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700多个,多数为古典)。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俨然是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客气与主气相克则病。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这样的诗行,让人不由地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

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专指外,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如,“贾客”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迁客”指流放之人;“真客”指修真得道者;“青眼客”则是指意气相投者。有些所谓的“客”,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并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客、骚客、看客、过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有些带有“客”字的名词,虽然古今皆用,但涵义有所不同。

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事情。

(《光明日报》2014年6月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历史上评价有褒有贬,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
B.“客”的本义就是外来者,这一点可以从甲骨文的“客”字的构造中得以佐证。
C.从本义延伸开来,“客”包括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本义之外,“客”还可以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外出寄居、迁居外地者等。
D.“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泛指,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有700多个,而且多数为古典,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以“客”为名的称谓自古有之,并且属于常用词。
B.“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不属于“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这一意义范畴。所以,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属于误用。
C.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
D.墨客、骚客、看客、过客这一类“客”,并不需要当面指认或称呼。这些称呼只存在于行文表述中,用以别称而已。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什么来命名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