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道路和人一样,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像极少数的人那样,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我摸着断崖处的石壁,思考着道路的意义。从实用来说,好的路应该是那种令人无所察觉便悄然经过的路;那么,在今天来看,梅岭古道根本算不上一条好路。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伸开双臂丈量,我怀疑那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经历上千年的踩踏,已不成形状。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可是,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在中原与岭南之间,横亘着五岭。苍茫的五岭当中,路肯定是陡峭难行之至,因此才有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奉命而有的这次开凿——这条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不过才三五米宽的山路,在当时真可谓是宽阔大道了,而且比其他小路还要节省许多路程。古道尽头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因此,这是一条功德无量的路。但是,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那些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诗人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人生的道路。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亲手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为之深深喟叹呢?

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相较于置身战争风暴中的文天祥,东坡的个人际遇便显得幸运了。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至今读来,还让我觉得荡气回肠。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意截然相反了。东坡希冀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

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却又是眼前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了。去岭南已经不再是流放,而是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

历史上,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他又赋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北回之路,阻碍重重,几经辗转,一个多月后,东坡仙逝于另一个异乡。可以说,东坡先生到死也没能走出流亡的道路。但他的文化人格,已经成为古典中国的理想典范。

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了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卖山水豆腐的小店,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王威廉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梅岭古道在千年的踩踏后变得起伏不平,不堪行走,实在算不上一条好路,已经失去了其作为一条路的价值。
B.文中写梅岭古道路边的荒草“不可一世”,形象地写出了荒草的茂盛,烘托出这条古道在当下的荒凉和颓败。
C.每一位到过梅岭古道的诗人,之所以能够被打动,就因为梅岭关隘之下那灿烂热烈的梅花所形成的绝美风景。
D.文中所说的“时间的诡异”,是指在时光飞逝中,曾经“功德无量”的梅岭古道最终还是在生活中消逝殆尽。
【小题2】文中插入文天祥过梅岭相关内容的转述,在文意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梅岭古道为何能“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2020·黑龙江大庆·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散文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品味语言艺术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仓颉

阿莹

我驾车离开白水县城不久,远远就看到黄河岸上的仓颉庙了。

那座庙宇似乎像一座小小的古城堡,一排清代的歇山屋顶的门楼,一大两小深深的门洞。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左史官,所以当地便将庙址所在地称之为史官乡了。走近山门便见门洞之外有一块高达四米多的照壁,中间有一圆状砖雕瑞兽。我知道这是专门评判人间是非的独角兽,古人称之为獬豸,可以评判曲直当然是文明的象征,当然也是仓颉庙的守护神了。

走过门洞,迎面是于右任题写的"文化之祖"的前殿,里边安放着几尊历史悠久的碑石。最古老的碑石是东汉时期的,记载了百姓在谷雨这天祭拜仓颉的过程,可见这座仓颉庙最少也两千年了。

穿过前殿,两侧是两座并列的古戏楼。戏楼放进庙里还是个稀罕。之所以把戏楼放在仓颉庙里,是因那戏剧的基础正是文字的组合,民间戏曲永远是同一个主题:惩恶扬善。在这肃穆的地方刻意凸显这个深远的意蕴,可想而知这里上演的曲目必是忠孝节义的正剧,高亢阴柔的唱腔也将人们潜移默化地带入文明的境地了。

戏楼的深处是正殿,门楣上是赵朴初书写的“文字之祖”的黑漆匾额。轻步走近,立刻会被一座金色塑像震撼,身披大氅,双手抱笏,额头双目,神色威严,静静地注视着过来过去的人们,这就是双眸四眼的人文之祖仓颉了。两侧廊柱挂满了称颂人文先祖的对联,有一副对联令我印象深刻——四目明千秋大业,六书启万世维言,这应是对仓颉功业最好的概括了。我想,那老百姓之所以把戏台放到外边,也是想让仓颉透过门扉,看到他的创造不但方便了记事生活,还给后人带来了思想启迪,这当然让主人感到欣慰了。

后边便是青砖围起的仓颉墓,分有花砖砌就的东门和西门,可感受到百姓对先祖的崇敬。墓冢高有四米多,周长也有七八十步,一圈都用青砖围成了花饰。我想,这是一位应该永远被人颂扬的先祖,任何一位中华儿女来到这里都应该跪下的,因为是墓主人把中华儿女从蒙昧带入文明,也使文明得以代代传承。君不见,自从有了文字,世上一切都开始变得井然有序了,都可以用字符来表述了。

庙堂东侧,还建有一片“中华碑林”,在众多千年古柏映衬下,排列着历朝名人留下的墨宝,当然都是赞誉仓颉功德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记载文字变化的石碑,是以仓颉发明的那二十八个鸟迹字符为底本,分别展示了六种造字法,昭示着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正是从仓颉当年的创造演化而来的。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象形文字,这当是文字的雏形,此类字一经出现就是一场认知上的跃进,无论如何是要比结绳记事方便准确多了。

我眼瞅着那鸟爪般的字符,眼前竟浮出一个生动的画面来。

那是公元前两千五百年一天的下午,天上飘着零落的雪花,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者从城帐里蹒跚地走出来,他对跟在身后的随扈摆了摆手就向黄河岸边去了。城楼上的卫兵默默地注视着,城下的路人也默默地注视着。天寒地冻,干什么去呢?有人知道他就是黄帝身边掌管记事的官吏。

刚才,黄帝让他回顾一下涿鹿之战,那是黄帝最为难忘的一场战役,本族联合炎族,扫平了盘踞南部的蚩尤族,从此天下归一了。仓颉率领两个兵士将一面渔网般的结绳扛出来,说这就是涿鹿之战的记载。群臣摇头晃脑不知所以。左史官面无惧色一边数着绳结一边说,这一年黄帝亲率大军从中原出发,经历了大小百余次战斗,最终取得辉煌胜利。最后,仓颉又数着结绳上的蓝白红须介绍,俘敌多少,俘羊多少,俘马多少……仓颉的讲解让黄帝眉飞色舞,但最后黄帝纠正说,俘马少说了一百匹。闻声,仓颉发现绳上的红须掉了一根,多亏脸上的胡须遮住了红到耳根的面庞。

仓颉走出城堡,迎着雪花走了很久,他看到有众多小鸟在雪地上觅食,见他缓缓走来,腾地一声飞起来,雪地上留下了斑驳的爪印,这多像他做的记事绳结啊。仓颉被那些爪印吸引住了,他定定地注视着,心里有些兴奋,刚刚的尴尬已被这些爪印踩得支离破碎了。很快他便归纳出一堆爪印形态,如果用这些爪印形容一个词语,画到兽皮上、竹条上、木板上用以记事,不就可以革除结绳的烦琐和失误吗?

当然,此时的仓颉也许没想到,这个灵感乍现,竟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从此世间流行的礼仪和诏告就可以用字符表达了,从此蛮荒之人也变得有教养起来了。而且,这些文字就是一组金质的链条,浩大中国在这组文字的统领下,变得愈发团结坚韧了,即使以后发生了朝代更迭,人们依旧信奉中华文化,依旧热爱东方的中国,这个深厚的人文情结当然有仓颉的一份贡献呢!

走出庙门我还在想,当初仓颉一定对这个伟大的灵感涕泣不已,一定会飞跑进城郭里,兴奋地将黄帝拉过来,将这个想法在一个土案上摆开了架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点题,写出“我”的行程,交代了仓颉庙的地理位置,引发读者对仓颉庙景象的遐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仓颉是文字之祖,而戏剧的基础是文字的组合,所以正殿的外面是戏楼,正体现着老百姓对仓颉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C.看到雪地上斑驳的小鸟爪印,仓颉灵感瞬间被激发,他兴奋不已,因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代替结绳记事的简便方法。
D.本文以时间为序,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拜谒仓颉庙时的所见、所忆、所感,旨在抒发对文明的深切向往之情。
【小题2】关于文中仓颉回顾涿鹿之战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涿鹿之战意义非凡,黄帝为铭记此事,才让仓颉当着群臣的面结绳记事,去回顾这一战役的情况。
B.记录涿鹿之战需要大量结绳,但这并不影响仓颉的讲解,可最终还是因这种记事方法的弊端出现了失误。
C.这一情节是对上段仓颉在天寒地冻之时从城帐走向黄河岸边原因的解释,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凑而完整。
D.“脸上的胡须遮住了红到耳根的面庞”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仓颉在被黄帝指出错误后的尴尬。
【小题3】仓颉庙中哪些事物是能够和“文明”相关联的?请分条列举。
【小题4】本文在思路安排上前后有何不同?二者又是如何衔接统一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

秋 天 的 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小题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2】 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 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蓬莱,想一想神仙

王开岭

中国的地名,若论气质和姿色。“蓬莱”居首。这俩字,一经嘴里吐出,即像一朵荡漾的烟圈,飘飘袅袅,如坠雾中。同样美貌的还有“香格里拉”,藏语“心中的日月”,虽栖居大西南,却是借了欧洲人的小说才兴起的,论及对中国人的影响,晚了两千年。如果说,后者乃神秘的浪漫主义,前者即浪漫的神秘主义。

后者年轻、时尚,像香水,以芳泽诱人。尽管美,但属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美在肌肤和姿容。而蓬莱,似酒,其魅惑在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让你恍惚之间,有虚幻玄迷之感。

蓬莱最适于一类人前来,诸如“竹林七贤”、李白、苏轼……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满载而归。

想必每个抵达蓬莱的人,皆会共用一个动作:伸长了脖子,极目远眺。

今人和先人的区别在于,咱们是观望,是憧憬,人家却是寻觅,是动了真格和真情的。

今人更聪明,乃成年人的聪明,理性者的聪明,头脑严肃,不做傻事,但有遗憾。这遗憾就仿佛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

古希腊和华夏先秦,何以同为神话繁茂、人神共舞的时代?

我想,大概和人的精神体质有关。那是人类的童年期,正值大脑最空缺、心性最清澈的时候,也是灵魂最缥缈、想象力最发达的时候。对于儿童,“想入非非”是本能,“异想天开”是禀赋,童年的幸福和乐趣也在这儿。打个比方吧,若你去通知个孩子,这世上压根儿没有外星人,什么后果呢?孩子会悲痛大哭。此举既无趣,又残忍。

一个没有超人的童年是不及格的,一个没有神仙的尘世是不堪忍受的。从《山海经》《九歌》到《述异记》,从异兽鬼巫到神灵仙说,中国人的精神浪漫和迷离,是从对“超人”的瑰丽想象开始的。这不仅是迷信,更是生活美学和生存哲学,以之对抗生命的泥实和悲苦,对抗世界的沉闷和枯瘦。

人类太孤独,人生太短限,人世太潦草,所以神仙来襄助。神仙,既是超人,又是邻居。它是人类童年的发小。

蓬莱的盛大,是因为它的客厅,是因为某年某月某日来了一群客人,一群组团来的客人。如果说,“竹林七贤”是中国俗世最精致、最高贵的一个“朋友圈”,那“八仙过海”,则堪称中国仙界最豪迈、最江湖的一个“朋友圈”了。他们不仅来自五湖四海,还来自历朝历代;他们不仅是时间的代表,还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

“八仙”为何风靡民间?除了个性魅力,除了社会关怀和匡扶正义,根本原因尚在于:它空前地照顾到了“集体”,照顾到了“所有人”,其成员组合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每个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找到了自己的命运替身,这个人人平等的局面太温暖人心了。

这想象力不仅归功于艺人,更来自世世代代的中国百姓。与其说是才华,不如说是社会夙愿。是其同体理想,是一场关于人类大解放的自由梦、翻身梦。

此乃“八仙过海”的最大精神价值,它大亲民了,它提升了百姓的自信心,它激励着民间集体的进取欲望,超越自我、解放命运的欲望。

当然,这欲望是成仙,而非成神,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尊神,东方文化倾向于崇仙;权力者更拥戴神,老百姓更爱慕仙,因为前者崇拜基因,后者仰仗后天。

华夏之初,往往“鬼神”领衔。但渐渐地在民间叙事中,“仙”的出场次数越来越多。

某种意义上,“仙”表达着人的自信,显示了民间叙事能力的增强。一方面,人找到了通往仙阶的晋升之路,界面被突破;另一方面,人仙之间渐趋平等,比如“牛郎织女”“白蛇传”,彼此保持了情感的互敬和精神的对等。

那么,何谓“仙”呢?“仙”的气质是什么?

我觉得,是自由,是逍遥和任性,是灵魂中的酒意,是精神飘逸感,是快乐能力,是乘风踏歌的欢愉,是扔掉行李后的生命轻盈。

“仙”,是慢慢活出来的,是从“人”蛹里升起来的另一个人,像蝶,像云,像花,像月……这得力于天赋和秉性,更取决于苏醒和选择。“八仙”故事中,他们都要在某个人生关口,做出重大选择。仙与人的区别在于选择,人与人的区别也在于选择。

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这是句安慰话。对焦虑的现代人来说,仙的启示不在于道术和修炼,而在于对“活法”的选择,对“自由”的领悟,对“灵魂”的照料。

蓬莱的碑刻辞章繁多,入我心者却寥寥。

登上蓬莱阁,注视云天苍茫时,脑海里驶来一行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知苏东坡立于此崖时,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这句诗。

蓬莱的波涛,让人有一去不复返的冲动。

到蓬莱,看什么呢?

看云,看空,看无,看沧水,看浩渺,看隐约……

想必海市蜃楼里,定有爱情居住。否则不值得看,更不值得往。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及思想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蓬莱与香格里拉进行比较,突出了蓬莱独有的神秘主义,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由蓬莱联想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山海经》等作品分析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C.作者将东西文化、权力者与老百姓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超越自我、解放命运精神的赞许。
D.文章引用蓬莱碑刻和苏轼的诗句,启示焦虑的现代人对自由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自我灵魂的苏醒。
【小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富文采。比如“看云,看空,看无,看沧水,看浩渺,看隐约……”整齐中富有变化,读来灵动,活泼。
B.文章段落短小,适合本文缜密严谨的特点,将丰富的联想融入文中。同时大量使用短句,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运用设问,指出古希腊和华夏先秦同为神话繁茂、人神共舞的时代,目的是分析中西方文明渊源的共同之处。
D.这篇文章思接千载,联想丰富,但核心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史和理想追求,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这俩字,一经嘴里叶出,即像一朵荡漾的烟圈,飘飘袅袅,如坠雾中。
②“仙”,是慢慢活出来的,是从“人”蛹里升起来的另一个人。
【小题4】作者在文中第三段说“蓬莱最活于一类人前来,诸如李白、苏轼……”,你认为李白、苏轼为何适合前来蓬莱?请结合文本,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赤壁赋》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