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5 组卷1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报》:2003年非典开始,我们和“冠状病毒”已经打了好几次交道,能从中吸取哪些经验?

饶子和: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在2002年以前,冠状病毒虽然对畜牧业是一个严重威胁,但对人类危害尚小,可能会引起人们熟悉的普通感冒。但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SARS冠状病毒引发了令全球恐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疫情。SARS冠状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其实是蝙蝠,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偶然原因,该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而引发了重大疫情。虽然此后断断续续有新的冠状病毒被发现,但似乎并没有引发人类的重大疫情。

在沉寂了10年之后,MERS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种种迹象显示,MERS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传播导致。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又在武汉引发了病毒性肺炎。

这几次冠状病毒疫情,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的。这提醒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摘编自李晨阳、丁苏雅《专访饶子和:面对武汉肺炎疫情我们不慌》,《中国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

材料二:

为什么新型病毒总是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身上,而这些病毒为什么对于这些动物自身没有构成严重的危害呢?

杨占秋解释说,病毒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必须寄生于生命体才能存活,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所以各种生物成为病毒的储存库。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致病性比较弱,而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在长长的传导链条上通过多次变异,从而变得攻击性非常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免疫学专家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很难对它们进行全面管理,野生动物的防疫工作几乎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野生动物会有很多潜在的病原体感染,并且由于在野外生存,人类也很难对动物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杨占秋介绍说,“当这些病毒寄生于其他生命体时,并不表现为疾病,因为病毒需要依靠长期寄生在动物身上来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宿主生病,宿主对病毒也具有相应抵抗力。”但当病毒开始向外传染,在不同的中间宿主间传染时,就容易出现变异,就会产生使宿主致病的后果。

动物经过人类驯养之后,是不是身上病毒的危害性就小很多?杨占秋对此予以肯定。他告诉记者说,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因为饲养动物环境比较干净,或者是人为消毒处理,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禽家畜身上与在野生动物身上表现的特性并不一样。因为病毒要生存,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

(摘编自倪浩、范凌志、任重《野生动物为何易成病毒传染源》,《环球时报》2020年1月23日)

材料三:

根据新华社1月26日最新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检出大量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

事实上,除了一些野生动物“老饕”,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些“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要知道大部分野味市场的环境都非常恶劣,臭气熏天的宰杀现场,来路不明甚至带着大量寄生虫和传染病的野生动物,以及死后变质仍然出售给餐馆的野味,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对于食用野生动物,法律已有相关规定。2018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第三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法典中“重点保护动物”字样一共出现了53次,而对于非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规定则相对模糊。

我们应认真反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代价惨重: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不应是防治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度应继续加强,彻底切断野生动物食用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

(摘编自孔德明《不能有下一次了!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动真格》,半月谈网2020年1月27日)

【小题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必须寄生在生命体上才能够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B.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天然宿主,并且一般不会对其构成严重的危害。
C.冠状病毒要感染人类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
D.冠状病毒有传播性,有的在传播过程中易发生变异而具有强大攻击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研究告诉我们,病毒的重大突变只是个概率问题,人类每猎食一头野生动物,都相当于为病毒进入新物种掷了一次骰子。
B.野生动物是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生态质量好或坏,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的。有它们在身边,我们才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
C.几乎所有持有“野生动物繁殖驯养许可证”的商户都会超范围经营,他们都会以此为掩护,做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生意。
D.已有的法律对于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管理严重不足。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有效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
19-20高二下·河南周口·阶段练习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类型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在对口相声的演出文本中,演员分为甲、乙两人,甲负责逗哏,乙负责捧哏。结合表演状况而论,对口相声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化装相声、相声小品等喜剧色彩浓郁的新兴表现形式。

天津相声自成一派,以说为主,以讽刺见长,火爆热烈,富于幽默感,像张寿臣的《哏政部》,小蘑菇的《牙粉袋》,马三立的《开粥厂》《卖挂票》《买猴》等作品讽刺意味强烈,是天津相声的代表。天津的文哏相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先后涌现出许多不同的表演流派,单以传统相声《文章会》为例,就有张寿臣、马三立、苏文茂等几种演出脚本,在舞台上表演时风格各有千秋。

如今相声正逐渐走向“快餐文化”的边缘,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后续力量的培养已成为相声传承发展的当务之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选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材料二:

相声以讽刺为精髓,有着深厚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传统相声共有600多段,现今经常演出的有100多段,其中60多段是讽刺题材的作品,多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语言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即使是歌颂题材的作品,也是采用歌颂和讽刺并用的手法。

相声中的讽刺主要是借助夸张的手法,以夸张的语言将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加以放大或变形,从而深刻地揭露矛盾。讽刺是一种高级艺术,必须具备机智、含蓄、巧妙的艺术技巧,需要把握分寸,在“无足轻重”的伤害中鞭挞假恶丑,让人们笑着与人性的弱点告别。讽刺要巧妙,巧妙就是要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讽刺还要真实,真实就是要在情理之中。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相声应运而生,由于电视传播速度快,观众广泛,对播出内容的要求也就更严格。或许是为了社会和谐,原本在小剧场演出的讽刺题材相声,大多都不合乎电视播出的要求,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碰,禁区越来越多,原本相声作者就少,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按导演组的要求创作,按晚会的主题写相声,久而久之,关注社会现实、讽刺社会不良风气的相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歌颂题材的相声,即使有点讽刺,也只是隔靴搔痒,让人听了不能产生共鸣。尽管电视相声为相声的普及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晚会相声多为歌颂题材的作品,缺少犀利的讽刺,最终导致好作品和好演员只能远离荧屏。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选编自《相声发展离不开讽刺与剧场》)

材料三:

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的相声已经滑到了走进博物馆的险境,在小品的压制下百姓都忘记了相声长什么样了,直到德云社的异军突起,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让这门传统曲艺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郭德纲还把笑声洒向了海外,让全球华人在异国他乡醉进乡音里,融化在中国特有欢乐中,他把德云社分社开到了墨尔本,向世界源源不断输出中华文化。

没有郭德纲的大红大紫,钢丝上哪儿去感受民间艺术小曲小调的独有魅力,《照花台》《探清水河》《送情郎》《太平歌词》等更无从知晓,他将相声从电视拉回到民间,草根艺人懂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接地气作品贴近生活,深入到了老百姓的心,雅俗共赏正是顺应市场需求,他的成功也顺应了时代。

德云社是现在国内最大的相声团体,相声人才济济,青年才俊云集,大量的人才储备为相声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基础,现在的德云社再也不用担忧没有好的相声演员,反而是担忧没有好的平台让他去施展他们的才华。德云社更把无数人从酒吧牌局逛街带进了相声园子,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这门传统艺术,并能让他们跃跃欲试参与其中一试身手。尽管太多人对他有不同的声音,时间将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选编自《郭德纲对当代的相声传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相声”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声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B.相声“明春”的演出形式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及群口相声三种,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
C.相声只用夸张的手法,就能将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加以放大或变形,从而深刻地揭露矛盾。
D.本世纪前十年里,中国相声的处境相当不堪,几乎被人遗忘,直到德云社的异军突起,让这门传统曲艺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时俱进,更新换代,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喜剧色彩浓郁的表现形式,天津相声就是其杰出的代表。
B.在相声发展过程中,电视相声为相声的普及立下汗马功劳,一则相声传播速度变快,一则相声题材由讽刺走向了讽刺和歌颂并存的景象。
C.相声的讽刺既要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是指讽刺技巧要巧妙,情理之中是指讽刺内容要真实,让人们在笑声中感悟人生。
D.德云社相声人才济济,青年才俊云集,其作品善于表达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熨帖了老百姓的心,因此把无数人从酒吧牌局逛街带进了相声园子。
【小题3】概括材料二、材料三相声创作遵循的原则。
材料二: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务。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奋斗者”号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并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三亚。整个海试过程全面验证了包括钛合金载人球舱、浮力材料等在内的18个大类、52个单项共82个考核科目。

对于深入海下万米的感受,声学系统主任设计师刘烨瑶表示“很激动,但不紧张”。“到达万米深度的时刻,我们3个人没有鼓掌欢呼,平和的心态来源于对‘奋斗者’号技术状态的自信,突破万米不仅仅是4位数到5位数的突破,还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进行探索和科考的能力。”

(摘编自《“奋斗者”号载誉归来》,《中国科学报》2020年11月30日)

材料二:

海底1万米的世界,只有跨越核心技术的门槛,才能得其门而入,“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深海,并携带3名潜航员长时间稳定作业,设计难度可想而知。设计人员针对超高压复杂环境,采用多系统融合集成设计,使“奋斗者”号潜浮速度、舱内空间使用等指标大幅提升,同时通过载人舱实时监测和评估策略,实现潜水器优良的机动性能和安全性能。

实现“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深海,并携带3名潜航员长时间稳定作业这一目标,与采用的多系统融合集成设计和抗极端高压的载人舱球壳的建造分不开。

在万米深海,水压超过110兆帕,约合1千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这种极端压力条件下,按照载人舱的目标尺寸和厚度要求,需要找到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可焊接的钛合金。科研团队历时数年,通过攻克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焊接技术,成功解决了载人舱球壳的建造难题。

潜水器去到万米深渊,还要完成岩石、生物抓取,以及沉积物取样等精准科考作业。这需要灵活的机械手、电动观测云台、贴海底自动匹配地形巡航、悬停定位、液压机械手持重能力超过60公斤等智能化控制系统。针对深渊复杂环境,“奋斗者”号实现了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等功能。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实现了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的文字、语音及图像的实时传输。

载人潜水器“下得去”,还得“回得来”,关键是固体浮力材料。这种材料既要密度低又要耐高水压,制备技术难度大。经过持续攻关和多番论证,一种高强空心玻璃微球脱颖而出,兼顾了材料的密度与强度,实现了浮力材料的重大突破。

(摘编自《海底1万米,你好!》,《新华网》2020年11月29日)

材料三:

中国的潜水器坐底深度达到10909米。这几乎是一个人能够到达的地球最深处。

据报道,“奋斗者”号10月10日启动本轮科考任务,总共13次下潜地球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其中8次下潜深度突破1万米。11月10日,这艘载人潜水器创下自己的下潜纪录,下潜深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根据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仍是韦斯科沃,这位私募股权投资人在今年6月26日乘坐“限制因子”号潜水器下潜至10934米的位置。“奋斗者”号的最大下潜深度超过了电影导演卡梅伦2012年独自下潜时达到的10908米,但是低于“里雅斯特”号潜水器在1960年1月23日达到的10916米。

据报道,“奋斗者”号潜水器及其潜航员的母船是“探索一号”科考船,他们“克服了台风、大雨、高温等重重困难”。

(摘自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中国潜水器抵达地球最深处》,《参考消息》2020年12月3日)

材料四:

“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摘自习近平《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的贺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学系统主任设计师刘烨瑶对于深入海下万米所表示的“很激动,但不紧张”的感受取决于平和的心态及对“奋斗者”号技术状态的自信。
B.“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深海,并携带3名潜航员长时间稳定作业,与多系统融合集成的设计和抗极端高压的钛合金载人球舱分不开。
C.固体浮力材料是“奋斗号”载人潜水器既“下得去”又“回得来”的最重要技术攻关项目,它必须具备密度低、抗极端高压的特点。
D.“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习近平主席致信以示祝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五”期间,国家把“奋斗者”号作为“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重点专项进行攻关研制,科研团队历时数年,终于大功告成。
B.“奋斗者”号开展万米海试的科考任务是包括钛合金载人球舱和岩石、生物抓取等在内的18个大类、52个单项共82个考核科目。
C.“奋斗者”号深入海下万米并进行科学考察,这对探索最深海洋的未知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海洋科技的创新树立了典范。
D.外国媒体对我国“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潜水器无论是下潜深度还是完成科考任务都走在世界前列。
【小题3】“奋斗者”号团队能圆满完成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是一种与知识传播相关联的商业现象,近年来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所谓知识付费中的“知识”,与传统媒体中的“知识”有所不同。这里的“知识”,其本质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其形态包括线上教育、数字出版及咨询业等多种形态。知识付费可以看作“信息付费”,即在信息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存在消费差,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变现。

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给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知识生产者来说,知识付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版权,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对于知识付费的用户来说,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相对稀缺。知识付费能够使用户高效地筛选知识,获得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摘编自王国英《知识付费对内容为王的反思与重构》,《新闻论坛》2018年2月)

下图是市场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大的几款产品(知乎、得到、在行、百度知道)的横向对比分析。

表一(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材料二:

“知识付费”热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倒影。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接入互联网的同时,也接入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知识经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知识”成为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首要生产力要素,相应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被大大削弱。在今天的社会中,个人要想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就,知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迫使个人不得不获取更多的“知识”。

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出发,知识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是一项必须要进行的消费。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移动互联网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社会议题如走马灯般快速变化,消耗着人们的注意力。如果不及时吸收新的知识和讯息,又很容易与同龄人失去共同话题。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迫追赶的焦虑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们追赶时代步伐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即不停地学习以提升自己。

从知识付费者的角度而言,知识付费项目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调查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0.93亿人,同比增长93.8%,预计2018年将达到2.9亿人。

(摘编自张程《内容付费:知识经济的倒影》,《记者观察》2018年3月)

表二(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材料三:

实际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必然会遵循互联网的法则,当然也免不了染上互联网的恶习。这个光速的时代,已经不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情,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产品本身无论多精致也都是一个互联网的短、快、浅的通俗产品,音频这种方式本身抵达我们的时候就极容易流失,比如讲述内容的人可能讲不清楚、嘈杂环境的消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会分散。那么知识付费可以给我们什么?知识付费给我们一种“我在学习的路上”和“时间没有虚度”的自我暗示和安慰。毕竟比起通勤路上和睡前的发呆和胡思乱想,有人在耳边谆谆善诱,我们多少还是会拾取一些到脑子里的。还有就是当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找到某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去粗取精后的知识的确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至于批评家们所指出的希望以知识付费去应对时代焦虑,那也是对知识付费的苛求。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

材料四:

知识付费产业要想向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然会经历重大洗牌。洗牌后,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或许只能留下一两个平台,其他知识输出方只能在这些平台上生存。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保证客户找到有用的产品,而知识分享者找到能够“听得懂的人”。同时,平台要想做出声誉,就必须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而知识产出者要想生存,必然会朝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更垂直、更深度的道路,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用”是他们的生存依靠;另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泛娱乐化的道路,他们提供的东西主要用于陶冶情操,扩大见识,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趣”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总之,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必须提供更专业、更聚焦、更精准的产品。

(摘编自易鹏《知识付费还得“洗牌”》,《环球时报》2017年11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市场上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较大的几款产品中,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比较高区域。
B.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增长速度在2015-2018年间不断加快。
C.知识付费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去粗取精后的知识,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从而增长知识,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D.“知识付费”先天带有浮躁、表浅、速成等基因,其产品具有短、快、浅的特点,“知识付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某种自我暗示和安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互联网传播,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的一种商业现象。
B.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大削弱了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要素。
C.从数据显示来看,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是2016年的三倍之多,由此可见,知识付费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D.未来知识付费平台能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并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给知识付费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稀缺信息。
B.知识付费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和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有直接关系。
C.知识付费能够减缓因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所带给人的焦虑感,这说明好的内容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付费的。
D.知识产出者需要朝着更垂直、更深度和泛娱乐化两个方向分化,才能在未来的知识付费产业中找到生存之道。
【小题4】以上四则材料,各自报道知识付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如果想要知识付费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参与各方应该怎么做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