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

②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玑在疏中写到:“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tǎn),一名薍(wàn),薍或谓之荻……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玑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③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明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④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去谒见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多,可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已将《诗经》当作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了。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发现了太子击的优点,急于见到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开头提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必备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汉代和明代,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C.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本文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19-20高一下·黑龙江大庆·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观

人类发展的长河在荒漠上流经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当人类社会有了文字、城市、复杂的社会分工、国家和典章制度,便是文明社会。今天,除了极少数在非洲和南美洲原始森林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全球各国各地都已是文明社会。然而各国、各地区乃至在一国或一地区内的不同族群,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亦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体制、宗教、语言、习俗和艺术风格。①这便是一国之内或一个文明之内地区间或族群间的不同文化。因此,“文明”可作为泛称,而相对于中国文明而言,在中国的领土范围内存在的地方文明,便被称为地方文化。

文化的产生要早于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文明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它往往是跨种族的、跨地域的,而文化概念则一般是指某一个族群、某一个区域或者某些社群的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不仅族群之间、国家之间有别,即使一国之内,不同的区域也不尽相同。文化只有差异和不同,没有高低和贵贱,都应该受到相同的尊重。所谓文明,应该是人类思想、知识、观念进步的结果,就像科学一样,不管是谁发明的,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明指的是一个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中国文明,实指中华文明,即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中国”这个广大地区所孕育出的泛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核心政权所统治的具体范围经历了多次变迁,但中华文明的覆盖范围都超越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管辖的领土。不过,因今天对文化与社会的论述往往都以国家这个政治单位为基础,所以我们亦务实地采用了中国文明一词,以避免产生政治上的误解。实际上,东亚与东南亚不少国家的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当然,它们亦各有特色,是以可视为中华文明下的不同文化,或中华文明的次生文明。

与西方文明(指自古希腊开始的海洋文明)相比,中国文明或传统文化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强调竞争。正如上文所说,西方学者基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验,强调了文明的发展必涉及对其他文明的侵略,甚至消灭其他文明,或被其他文明灭亡,世界历史对他们来说就是文明之间一连串你死我活的丛林式竞争。②这就是“文明冲突”与“文明衰落”概念背后的逻辑。

反观中国、中华文明在处理与外国或边境民族的关系时,一直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历代中央政权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控制竞争、弱化竞争,以创造一个互通贸易、文化的友好关系。这便是《论语》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如现代学者王蒙所言。中国传统注重美善甚于注重真。注重美与善,也就是要让大家舒服,尽量减少矛盾,做到皆大欢喜。

中国文明包含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但在质及用方面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即强调道德观,追求善、美、和谐、互相尊重,以及主动地向落后的文化进行以美、善(和谐、大同)为目的的教化。在夏、商、周三代,这个趋于成熟的文明明显地向周边扩展。与当时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一样,中国文明的繁华和高度发展让周边游牧民族仰慕,但当草原因气候变化而资源枯竭时,古代中原政权又成为游牧民族入侵与掠夺的对象。中原政权的处理办法往往是通过和亲及朝贡贸易给予援助,如汉和唐时把公主分别嫁给匈奴和吐蕃的王,并赐予丰厚的嫁妆,其中除了粮食和金银丝绸,还有众多文献、工匠、工具和种子等,以帮助匈奴和吐蕃发展与教化。明清两代的朝贡贸易亦是赐予的比接受的多,目的就在于睦邻。

除了一小部分历史时期在应对外来势力的武力威胁时采取了武装手段,中国的对外政策通常是和平的,以助人为目的。正如孟子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③这便是中国作为礼义之邦所崇尚的王道,亦即天道。它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也是在诸世界文明中的显著特色。举个例子,中华文明自汉代开始便向日本传播,对日本的开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日本在隋唐时,有感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主动派了近20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政府更让他们带回大量文献,甚至派部分官史学者随遣唐使赴日。中国没有动用武力,而是在自汉至明的1000多年间,帮助日本吸纳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典章制度、文字、建筑、艺术,甚至文学等。今天日本的官制、书法、文字、宗教、建筑、传统节日与生活习惯,都有部分源于中国。唐朝李白的诗是当时日本皇室与知识分子模仿的对象,而以朱熹与王阳明等人的学说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亦一度成为日本的显学。反过来,倒是日本或因经历了元朝两次渡海侵袭失败后,竟在丰臣秀吉时兴兵侵华。明治维新后,日本改以西方文明为师,才导致20世纪的侵华行动及其彻底的失败。

今天的中华文明覆盖了朝鲜半岛、日本岛、中南半岛诸国,也影响了其他东南亚国家,但它的影响并不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来的。历史上中华文明传播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起到教化作用,促进了他们在精神与物质上的进步。④这是一个文明没有通过武力征服而成功地在空间上扩展与传播的好例子,与西方学者的文明扩张的说法相反。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检验一个社会是不是文明社会,可以看它有没有文字、城市、复杂的社会分工,有没有建立国家和典章制度。
B.中华文明即中国文明,两者是同一概念,指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中国”这个广大地区所孕育出的泛文化。
C.西方学者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文明之间你死我活的丛林式竞争、文明的发展必然要侵略并消灭其他文明。
D.古代游牧民族入侵与掠夺中原时,中原政权的处理办法是通过和亲及朝贡贸易给予援助,直至明清都是如此。
【小题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应该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而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
B.文明作为精神财富。是思想、知识,观念进步的结果,可以作为泛称,指称某一区域内或族群间的不同文化。
C.文化有边界。文明并没有明确的边界;文化只有差异和不同,没有高低贵贱。都应该受到相同的尊重。
D.文化是各民族不同的东西。文明是各民族相同的东西;文化是民族的,文明是世界的,无先进落后之别。
【小题3】下列各项对画线句子中的“这”指代内容的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①这便是一国之内或一个文明之内地区间或族群间的不同文化。
——不同族群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发展。
B.②这就是“文明冲突”与“文明衰落”概念背后的逻辑。
——中国文明或传统文化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强调竞争。
C.③这便是中国作为礼义之邦所崇尚的王道。亦即天道。
——对外武装应对和以德服人两套手法兼顾的对外政策。
D.④这是一个文明没有通过武力征服而成功地在空间上扩展与传播的好例子。
——中华文明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岛、中南半岛诸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
【小题4】本文在论证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不同时,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A.归纳法,通过总结历史事件来得出结论。
B.演绎法,从一般原则出发推导出特定文明的行为。
C.对比法,通过比较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行为模式来突出差异。
D.类比法,通过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类比来说明其特点。
【小题5】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分析中西方文明的异同。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祖先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原先居住在北德意志和丹麦半岛南半部。他们漂洋过海,屠杀和征服当地居民,建立了他们的国家。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炎黄子孙一直生活在中华大地。郑和舰队七下西洋,向外国人输送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传播礼义之邦的高尚价值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东北约4公里的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东侧的1号岩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滑雪岩画。其中第三组画面中,10人为一字排开,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状,脚下有延伸物。从画面中人物上体前倾、膝部前屈,具有明显动感的特点来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边四人脚踏的滑雪板非常明显,滑雪者手持单杆滑雪的动作形态栩栩如生。通过研究,滑雪专家认为,岩画中这类滑雪者或为多人呈纵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畅地由眼前滑向远方的连续性的练习动作。而滑雪者的姿态,与阿勒泰地区至今农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在唐代的《隋书》中,有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积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木马即为古代滑雪板。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

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飞……这时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为人们冬季休闲的重要娱乐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年代,现代雪橇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

(摘编自崔乐泉《骑木而行的中国古代雪上运动》,《光明日报》202221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发现的滑雪岩画属旧石器时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B.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增加了受力面积,减少了局部压强,行走迅速,犹如骏马。
C.“木马”“狗车”都是木制,两者作为常用交通工具,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
D.20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建有越野、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雪上交通工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雪上活动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B.文章第二段通过描述岩画中滑雪者穿用的滑雪器具,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具在不断改良。
C.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所载“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拉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返者”可作第六段论据。
D.作者以详实的考古实证和文字史料为依据,介绍了我国古代雪上运动的历史沿革,写作态度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滑雪工具的不断变化中,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又“善假于物”。
B.明清时期雪橇已十分普及,为我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C.古代北室韦“骑木而行”和西方的雪上竞技虽然形式有别,但其蕴含的精神价值相似。
D.依据历史规律可知,随着东西方冰雪文化的不断融合,将会衍生出新的冰雪文化。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张泽文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将连接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这条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便是丝绸。然而,从汉代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并不仅仅在中西方的国家间运送丝绸,而是从各方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成为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文化的主要动脉。

古中国诸多技术在当时均居世界前列,物产的丰富,经过丝绸之路西传,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丝绸,中西贸易交流之路以“丝绸”命名足以显其重要性。中国丝织品西传自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后来成为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甚至丝绸之路最初重要作用就是运输中国的丝绸。在西方诸国,中国丝绸与瓷器一起成为东方强盛文明的代名词,风靡各地。甚至各国元首和贵族将拥有中国丝绸和瓷器视为荣耀的象征。在距离遥远的西方,人们最初正是通过昂贵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来构建中国或者说整个东方的美好形象。这种美好也支撑着他们积极与东方交流贸易。

丝绸贸易如此兴盛,但蚕桑丝织技术却在千年后才开始传入西方诸国。汉代时,蚕桑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于阗国,此后西域的丝织业逐渐发展,出现西域“胡锦”。后来蚕桑技术又从西域传入拜占庭和波斯,本土的丝织业出现并发展。各地产出的花样各异的胡锦也作为贸易物品四处流传,也刺激中国生产样式类似“胡锦”的丝织品销往西方。总而言之,中国的丝绸文化随着丝绸贸易在沿线各国开花结果。与丝绸并称的瓷器也对世界各地影响极大,中国的瓷器制作法沿丝绸之路传入各国,也形成了世界性的瓷器文化,甚至遥远的北非都受其影响。产自中国的樟脑也和瓷器一样珍贵。

此外,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铸铁、冶炼、建筑技术无一不沿丝绸之路产生世界性影响。中国的作物如谷子、高粱等,还有曲辕犁等农业生产技术也传入西方,帮助人们对抗饥荒。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药学,中国积极收集海外药物的同时,向印度、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等地输出药学,造福世界各地。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中国的存在对西方各国至关重要。

几千年来,丝绸之路孜孜不倦地沟通着中西,它就像一条主动脉,不断输送营养,推动沿线甚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发展进程和走向。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交流逐渐便易和东西形势的逆转,明清后丝绸之路渐渐衰落,最终在19世纪彻底消散。它已经逝去,但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感谢。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它还会以不同的形势重获新生。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古代西方,中国或者说整个东方的美好形象主要是通过昂贵精美的丝绸和茶叶来构建的,这种美好支撑着中西方交流贸易。
B.当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贸易兴旺发达,没过多久,中国的蚕桑丝织技术也开始传入西方诸国。
C.汉代时,蚕桑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此后西方的丝织业逐渐发展,出现了“胡锦”。从此,“胡锦”也作为贸易物品四处流传。
D.几千年来,丝绸之路就像一条主动脉,不断向沿线国家甚至整个亚欧大陆输送营养,推动着中西方文明交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是指连接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
B.汉代的“丝绸之路”,不只是在中西方的国家间运送丝绸,而是从各方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
C.“丝绸之路”最初的重要作用就是运输中国的丝绸,它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从汉代时期就开始西传了。
D.在古代的西方各国,中国丝绸与瓷器风靡一时,成为东方强盛文明的代名词,各国元首和贵族以拥有中国丝绸和瓷器为荣。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文化的主要动脉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