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摘编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B.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C.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D.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在死去的尊长名前加“讳”字,表示他已经去世,借此来表达哀悼之情。
B.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或父亲的尊称,“如丧考妣”中的“考”指的是逝去的父亲。
C.州郡立学,是指古代地方官府,在当地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又称乡学、学宫等。
D.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古时,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苏序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为人洒脱,乐善好施。只要衣食稍有盈余,他就可能会将之赠与他人,即使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顿,也始终不悔。
C.苏序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他极尽劝导之能事,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苏涣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精识远量,但老死没有声望。苏轼认为这和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这篇文章也想让当世君子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⑵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19-20高一下·四川成都·期中
知识点:苏轼(1037-1101)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倚歌而               和:应和        纵一苇之所     如:往
B.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整理        举酒            属:劝人饮酒
C.肴核                  既:既然        相与枕乎舟中 藉:杂乱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正襟危坐            危坐:端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饮酒乐甚       寄蜉蝣天地
B.扣舷而歌          与山间明月
C.客有吹洞箫       自其不变而观之
D.侣鱼虾友麋鹿   卒莫消长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望美人兮天一方D.哀吾生之须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这一段是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也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D.第四段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所以说是科学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道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                      危:端正
B.者如斯                      逝:往
C.一世之雄也               固:原来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小题2】对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何为其
②苏子愀
③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
我之死,有子存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核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小题4】作者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诗,主要想说明的是(       
A.明月当空,星辰稀疏,乌鸦和喜鹊都不见了,这是对当时环境的具体描绘,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环境。
B.写明月其实是在写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说明自己心境纯洁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怀坦荡。
C.诗的作者一生求贤若渴,“明月”即“贤才”,“贤才”若当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乌鸦、喜鹊则似贤才择主,犹豫再三而选择良枝。作者从客的悲凉,抒写自己的达观。
D.乌鹊南飞表现的是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东西未得到,故伤感痛苦。这种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让人读之心神俱悲,难以掩卷。
【小题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被新党污蔑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之后,他再次被贬。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②④⑤①③B.⑤②④①③C.⑤①③②④D.②④①③⑤
【小题6】翻译下面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
B.知不可乎       骤:多次
C.而吾与子所共       适:享有
D.不知东方之既       白:明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曹孟德诗乎       蚓无爪牙
B.侣鱼虾友麋鹿       则知明行无过矣
C.挟飞仙遨游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相与枕藉舟中       其皆出于此
【小题3】下列对选文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一种体物言志的古代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B.《赤壁赋》写于黄州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性旷达的他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C.“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思慕的人,实际上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常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表达了一种礼貌和尊敬。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借助夸张、想象的手法,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作者的情感随之陡转,由乐人悲,文章也因之跌宕。
B.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C.作者以水、月为喻,阐述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不过是转瞬之物;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则物我皆无穷尽”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选文既抒情也说理,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的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