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乡散记

韩映山

晩秋的月亮是最清朗的。尤其是在静静的淀水上面,更显得它明媚光彩。月的柔光在水面上漂荡,金黄黄地映成一条胡同,那里边有白色的云影和一个圆圆的风圈。

快到村岸时,便看见一片黑压压的渔网,晾在架子上。微风吹过来鱼腥气味。从网右侧,划出一只小船。划船的是个上年纪的人。我还没看清他的脸庞,船上的人就抢先说:“这不是?这就是老豪啊!”同行的那人小声告诉我:“我们这一道上,讲叨的就是他啊。‘闻名不如见面’,就是这么个干巴瘦的老头。你看在高阳文化馆里画的那个老头像他吗?”

经他一提,我脑子里又闪过贴在文化馆门口的那张画来:一位老人,在水上正领着人们打网,日光把他的脸晒成酱赤色……只见他光着背,正紧张地招呼着人们快快撒网,一条条的大鱼扑上来了。他那兴奋劲头,表现得非常突出。

“你见了我爷爷就认识了!”坐在我身旁的小姑娘荷荷也对我说:“他那长相好认,黑瘦、长巴脸、两个黑眼,亮闪闪的。眼珠常常凸凸地转,那是看鱼养成的习惯。”他们还告诉我说,他从成社以来,就把拿鱼的手艺儿全贡献出来了。这么宽旷的大水,他能看出哪儿鱼多,他那拿鱼的法子,更是锦囊妙计。他成了全社的台柱子。听这样一说,我就更加注意起这位老人来。

他和船上的人搭了句话,就一个人默默地围着网看起来,翻翻这,扯扯那,一边咕噜着:“好家伙,这么大的窟窿!多大的鱼不跑掉?咳!这是谁?使网就像吃网!”

不用问,他是在细心地检查这些网哩。用了一天的网,说不清哪儿就会有漏洞。跑了鱼,这不能不是社里的损失呵!

上了岸,我就住在荷荷家。吃了饭,荷荷领我到一间低得碰头的小屋去休息。

“嫂子!”忽然院外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把梭子给我。大伯非要把网补上不行。分棉衣专等他哩!”边说边进屋去了:“大伙都说他是‘公德老’——让他去挑头一件。可他说:‘网不补上明天就误了下河,分衣不着急,让别人先分吧!剩下的我再要。’叫我来拿梭子,他还等哩!穿个小夹袄,多冷!”

“天晚了,还看见补哇?”荷荷娘说:“要不,我去!”

“甭!”进来的那人说:“他说在月亮地里能看见。你知道,他那是有名的‘千里眼’,一丈深的水能看见鱼浮!”

“那就快去!”荷荷娘带笑地催促:“给你,再拿点饽饽,老人这时候还没吃饭。一天就光为‘你们’社里的事了……”没说完就忍不住笑起来。

“快别说了!他等急了。”荷荷插嘴说:“叫我爷爷在船上挨冻,你倒跑到屋里取暖,像个社长吗?”

“喝!你这个小社员,学‘大人吃瓜’呀!”社长逗趣,“好,我走了。”一阵脚步声跑远了。

很晚很晚——我睡了以后,一种“索索”声把我惊醒。我发现,老人正拿一件棉袄盖在我被上。眼睛慈爱地看着我。我一时没说出话来,心里热乎乎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哽住了。

“怎?醒了。”老人温和地微笑,一面低下头去,低低地说:“一个被子冷点,外面要变天。你们出门在外的……这么远,把棉衣送来救济俺们,自个倒挨冻,叫人怎过意?”

“不。”我光着膀坐起来,热情地说:“棉衣是咱全国各地人们捐献的,他们都结记着咱们这些水灾区的人们,希望咱们吃饱穿暖战胜灾荒……大伯,你分了一件吗?”

“我去的工夫就分完了,这是社长给留的。我的意思,是让别人先穿上,我呢,什么早晚。”大伯抽着烟,慢慢地但很严肃地说:“大伙净结记咱们;咱也得常常把大伙挂在心上呀!”

我心里思索着这句话,很想和大伯谈谈。但又很愿意让大伯赶快安歇——他劳累一天,是多么疲乏啊!

老人睡了,我却再也睡不着,回忆着许多事情。

夜半,外面起了风。院子里苇叶子“沙沙”地响,窗孔吹进刺骨的寒风。我担心社里会因为有风而不能打鱼。这时,大伯机灵地醒了,披上衣裳就往外走,高兴地说:“淀里有风,瞧闹好鱼吧!你睡吧!离天明还早哩。”

我听着老人家的脚步声,由近而远。然后,是谁家的篱笆门儿开了,接着又是一家的门栓在响。淀里,传来一声声清亮的水鸟鸣叫——处在水乡的村村庄庄,迎着黎明醒来了。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末写于教台村

(选自《荷花淀派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语言朴素自然,笔调平和舒缓,意境清新和谐,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相交融的、诗意的“水乡世界”。
B.小说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心系爷爷、活泼可爱的荷荷,嘴上玩笑内心却为老人担忧的社长,都为小说增色不少。
C.小说几次写到老人干瘦、黑瘦的外貌特点,一方面点明老人长期在日光下劳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老人为公社忧心过度。
D.“我却再也睡不着”,写出水乡夜晚寒凉令人难以入眠,也写出了“我”内心被老人深深触动,侧面表现出老人高尚的品质。
E.小说的场景从村岸转移到荷荷家,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事更加灵活,人物得以轮番登场,较全面地展现了水乡村民的风貌。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是怎样叙述老豪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9-20高一上·福建宁德·期末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傻,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傻,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于大傻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
B.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傻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C.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傻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傻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D.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小题2】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那天,是一个叫萨哈的尼日尔黑人来机场接我。他的脸憨厚纯朴,身材中等,看上去很强壮,只是性子有点儿闷。“日落之前必须赶到。”萨哈对我说。

按原计划安排,我本应在尼亚美培训半个月,下个月初才赶往津德尔接替援非满两年的老郭,但老郭突然病倒,前几天去世了。他一走,津德尔地区医疗队就缺少拿手术刀的医生了,而那里等待做手术的病人排起了长队。我只好提前出发赶赴津德尔。

萨哈给中国援非医疗队当司机有三年多了,但他不愿意跟我闲聊,直到进入了一个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荒凉之地,萨哈话才多了起来。

“萨赫勒大荒原。”萨哈说,“穿过去就是我们的驻地了。”

我想象中的萨赫勒荒原跟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它太辽阔、太平坦、太荒凉!路边全是荒凉的灌木、荆棘和草甸,并朝着四周蔓延开去。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根草,都仿佛相处了千年,早已经看腻了彼此,却又不得不互相为邻,紧挨着搀扶着度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开始时我对此等风景感觉很新鲜,甚至有些兴奋,仿佛处处有惊喜,但很快便审美疲劳。因为此景近处是,远处也是,比远处更远的地方还是,仿佛全世界都是。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从荒凉通往荒凉,从寂寞通往寂寞。

我问萨哈,穿过大荒原要多久。

“日落之前。”萨哈脸上的淡定让我惊讶。

何时才日落呀?这太阳似乎才刚刚升起,那么高迥无际的天空,太阳会落山吗?极目远眺,毫无尽头,山在哪里?

“山在我的心里。”萨哈说。

我刚想哂笑,萨哈突然肃然起来。

“老郭就是一座最高的山。”萨哈拍了拍方向盘,仿佛是刻意提醒我,不容我置疑。

怎么突然说到老郭了呢?

我故意对他隐瞒实情。“我不认识老郭,只知道他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医术很高明。

“你怎么不认识老郭呢?”萨哈惊讶地质疑我,并朝我投来不满的目光。

也许在萨哈的眼里,我只是乳臭未干的新手,他不相信我能取代老郭。

他把车速放慢下来,主动跟我聊起老郭。

去年,老郭给我母亲做过摘除白内障的手术,使她瞎了十五年的眼睛重见光明。你不知道,她看见了亲人和草木的模样可高兴了,又喊又叫,像一只野鹿在荒原上撒欢儿。母亲对老郭感恩戴德,视他为儿子。上个月,她就是沿着这条公路,一个人走了十二天,突然出现在津德尔中国医疗队驻地。我斥责她,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她说,十二天前的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老郭被七只萨赫勒荒原恶魔缠住了,她看到老郭很难受、很危险,惊醒过来,从床上翻身下地,谁也没有告诉,马上推开门,乘着星光和月色就出发了。她是来解救自己的儿子老郭的。她要带老郭回我们的村子里做一场法事,替他驱魔。

老郭不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况且,他哪有时间去做无聊的事情?他太忙了。任凭老太太怎么说,他都无动于衷,坚决不肯跟老太太走。老太太蹲在手术室门外哭,哭得很伤心。老郭安慰她说:“我没事,身体好得很,你不要把眼睛哭瞎了,瞎了便看不见那些恶魔了,它们就不怕你了。”

老太太听老郭劝,不哭了。她知道劝不动老郭,央求我把老郭送到她的村子里去。

我对她说:“你看看,那么多病人要医治,郭医生哪走得开呀?”

“忙也得顾性命呀!荒原上的野兽还想方设法活下去呢。”老太太怒对我说。

“我也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离开驻地的。”萨哈说,“回去后她便病倒了。

老太太离开驻地后不久,老郭便出事了。那些天他每天都要做两三台手术,经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那天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他突然昏倒在手术台前……

太阳早已经开始西斜,我看见地平线上的霞光了。但我的视线模糊不清,因为泪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溢了出来。

萨哈突然把车停了下来,质问我:“你认识老郭,对不对?为什么要对我隐瞒?”

我怔怔地看着萨哈,“老郭是我的恩师。他有心脏病,很危险。他要我替他隐瞒,说哪怕他死了,也要替他隐瞒。我担心把老郭的秘密说出去,所以干脆说我不认识他,这样你们就不会向我打听了。”我说的都是实话,“两年前,本来是我来这里的,但老郭跟我抢。他说他一定要去援非,这是他最大的心愿。”此时,压在心底的悲伤突然翻滚起来,溢出我的胸膛,在大荒原弥漫开去。

萨哈好像有心灵感应一般,猛然拍了拍方向盘,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

“老郭到津德尔的那天,也是我开的车。就像今天这样,坐在你的位置。他对大荒原的风光无比喜欢,不断用相机拍照。不过那时候是春天,是大荒原最美丽的季节。”萨哈说。

一路上我竟然没拍一张照片。其实,秋天的萨赫勒大荒原也很漂亮。

抵达津德尔驻地时,已经是繁星满天,月牙挂在头顶上。第二天,我便接替老郭开展工作。我跟同事们每天都救治不少病人。我的手术水平得到了同事们和病人的认可,说我不愧是老郭的学生,这让我很高兴。但我时不时地想起老郭,还有萨哈的母亲。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外貌、神态、细节等描写塑造出一位纯朴的非洲司机形象,他的叙述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援非医疗队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B.小说以明暗两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其中明线是“我”接替老郭前往津德尔医疗队,暗线是老郭隐瞒病情坚持援非工作而最终殉职。
C.小说中的老郭、萨哈母亲通篇并没有正式出场,但二人之间的故事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体现出作家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
D.“我”开始时觉得萨赫勒荒原十分荒凉,后来觉得“秋天的萨赫勒大荒原也很漂亮”,是因为日落时分的荒原景色远比日出时分美丽。
【小题2】有关萨赫勒荒原的描写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在“我”与萨哈的交谈中叙述了一位中国医生援非的感人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邻居们(节选)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啪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在因果上不关联,但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人物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B.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嫉妒心强而又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C.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D.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小题2】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
【小题3】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