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德威,宇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魏、滑、汴、宋等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人马铠甲,其光耀日,晋军望之色动。德威勉其众曰:“此、宋佣贩儿,徒饰其外耳,其中不足惧也!”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不悦。德威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兵。今宜少退以待,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鄗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已而德威获梁游兵而问之,知景仁将渡,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出骑兵挑战,景仁悉其军以出,至于鄗南。两军皆阵,庄宗欲出兵与敌接。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不及日中,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梁遂大败,景仁以十余骑仅而免。十五年,德威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威,德威对曰:“梁军父母妻子皆在其中,而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且吾军先至此,粮爨具而营栅完,是谓以逸待劳之师也,诚宜按军。臣请以骑军扰之,因其劳乏而乘之,可以胜也。”庄宗不从,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明宋时加赠太尉,配享庄宗宗庙。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德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B.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C.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D.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字,即表字,古人成年时取一别名,用于尊长称呼晚辈,也用于平辈互称。
B.汴为古州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宋,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C.日中,古代的十二时辰之一,又名日正、中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时正。
D.配享,亦作“配饗”,指贤人或有功于社稷的人死后祔祀于庙,同受祭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本就人少,看到王景仁率领攻赵的梁军装备精良后十分畏惧,周德威在阵前贬低梁军来鼓舞士气,退下后却建议庄宗稍作退却,暂避梁军锋芒。
B.庄宗不肯纳谏,德威向监军说明己方兵少且不占地利,提出诱使梁军得到舟筏渡河的计策,接着被俘的梁兵也印证了德威的话,庄宗便采纳了他的建议。
C.在鄗南,庄宗想与敌军交战,但德威劝谏道,梁军不到中午就会人困马乏,因此等到他们要退兵之时再出击。将军们都很赞同,梁军果然大败。
D.进军汴州时,德威料到此次梁军为了保护城中家小,定会拼死一战,庄宗却贸然督军出战,结果致使周德威父子都死在这场战争中,事后庄宗十分愧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怒老兵。今宜少退以待,不速战者,非怯也。
(2)粮爨具而营栅完,是谓以逸待劳之师也,诚宜按军。
2020·广东梅州·模拟预测
知识点:欧阳修(1007-1072)《新五代史》文言文翻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太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旦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涉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了金、篆、隶、草、行、楷书等总共六类形体。
B.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秦朝后多为虚职。
C.江东,又称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汉至隋唐以之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便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没有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都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永王兵变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深深感动了士兵;他为维护国家利益,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季广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

材料二:

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广寿殿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臒,喟然叹曰:“天以火戒我,岂宜增以侈邪!”岁尝旱,已而雪,暴出庭中,诏武德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至于从荣父子之间,不能虑患为防,而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

当是时,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时事,其言曰:“为国家者有深可畏者六: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然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五》)

【注】①明宗: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养子,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死后称帝。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诏书褒A廉吏B孙岳等C以风D示天下E其爱人F恤物G盖亦有意H于治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助词,表祈使语气,与《师说》“其出人也远矣”中“其”用法相同。
B.明宗,李嗣源的庙号,他死后被供奉时的名号。又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
C.迩,接近,与《论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用法不相同。
D.病,弊病、弊端,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病”词义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受命为父报仇,因智勇过人,灭掉燕、梁,统一北方,但称帝后骄傲自满、安逸享乐,沉溺于音律戏剧中,宠用伶人,最终导致被灭族的可悲下场。
B.明宗即位,减少宫人和乐官,撤销内藏库,所收贡品,交给有司管理,居安思危,拒绝奢侈逸乐,关心民生疾苦,战争基本停止,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C.欧阳修认为李嗣源因为出身少数民族,性格果决,虽然仁爱却常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多次因为不分清罪过就诛杀臣下,使得君臣离心,这是他治政的污点。
D.秦王李从荣兵变,任圜、安重诲等人被诛杀,可以说是朝廷上下徇私舞弊、诋毁赞誉都以假乱真弊病的外显,所以康澄的奏言能够切中明宗王朝的弊端。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2)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
【小题5】两则材料在论述庄宗、明宗两位帝王的功与过时使用的方法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谘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命宰相A试文章B擢河西C尉D不拜E改右卫率府F胄曹参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B.“绝言者路”中的“绝”,同“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中的“绝”含义相同。
C.关辅:关,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辅,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D.“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虽然考进士未中,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