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3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吃土豆的人

田鑫

在众多植物中,我只跟土豆有仇。虽然玉米曾划烂过我的手臂,豆曾让我食物中毒呕吐不止,但是它们都没有要我的命,也没有要我身边人的命;而土豆,众多的土豆,集合在一辆车上的众多的土豆,却夺走了我母亲的命。

一地的土豆被一个一个拾起来,装进袋子,码到架子车上,它们原本应该跟着父母回家,却在半路起了歹心,整整一车栽倒在母亲身上。父亲把母亲从土豆堆里刨出来的时候,她就像个大土豆一样软塌塌的。

我看着母亲躺在一堆土豆中间,气若游丝,而土豆却没有一点自责,心里就记恨起土豆来,恨它们恩将仇报。这块地离家最远,但是父母最为上心,最好的肥料给它们,最多的汗水给它们,最后落了个如此凄惨的下场。

谁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母亲没了,留在地里的另一些土豆直到快入冬了,才被亲戚们挖回家。而埋母亲的那块地,从此再也没有种过土豆,我们不想让母亲和仇人住在同一块地里。

仇恨有时候很奇怪,恨的时间长了,竟然会让你莫其妙地喜欢上你仇恨的事物,土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本来要和它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可是却偏偏摆脱不了它,地里种的是土豆,窖里藏的是土豆,每顿饭里吃的是土豆,更要命的是,村庄里的人还要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熟悉它们,伺候它们,说不定哪一天遇上饥荒只有它们能和人一起挺过难关。为了不至于饿肚子,我也学着妥协,接受这些不管你生气还是高兴还是悲伤它们都板着脸待在原地不动的土豆。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活在村庄里的人,其实和土豆是最接近的。你看,村庄里的人灰头土脸的,走在陌之间,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要去干什么,土豆也是。它躺在大地上,不像小麦、玉米和高粱,一开始只长着几片叶子,只要给它们时间叶子就能变成秆儿,它们就会神气地站在大地上,等它们结了,就把子实顶在头顶或挂在半腰里,一个个耀似的;而土豆从下种的时候开始,就看不到任何丰收的希望,它们长在地里,你看不见它们,它们也不准备给你任何信号,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丰收还是歉收,一颗心一直悬着。它一如自己的名字,低调,不到土被刨开的那一天,绝对不显山露水,让人摸不透。等土豆生长要有奶奶那样的耐心,土豆撒进土里,她只关心天气,从来不去地里,估摸着土豆已经把土顶出包来了,才挎上小竹篮,去地里挖已经熟透的土豆。她的判断依据是,地裂出来的缝儿,只有彻底熟透的土豆才耐不住寂寞,把土顶一个包,露出地面透气。

吃多了土豆,村庄里的人都带上了土气,低调、稳重、木,他们和土豆一样,行走在大地上。他们面带土色,皮肤和内里如一;他们说着土话,一张嘴就是一股泥土的气息;他们像土豆一样散落在大地上——因此要闹清楚一个人就先得闹清楚一颗土豆。

土豆是和土最近的作物,名字也接地气:土豆土豆,这广阔的土地里种出来的豆子,一听就是大地之子应该有的名字。不过它们也没有免俗,同时还有马铃薯和洋芋这两个洋气的名字。这让我想起包括我在内的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个官名。在村庄里,我们原本有一个土豆一样带着土味的小名,这些从家谱里排列下来的汉字,带着祖上的恩泽和父母的期望,可是它们不是太土就是太生,或者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扭。不管是工地抱砖头的,还是混进写字楼里整点上下班的,我们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兄弟,像商量好了一样,把谱系排列下的小名,改成一直想改却没机会改或者自己觉得朗朗上口的大名。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像土豆一样,有了两个或者三个名字。

有人给家族建了个微信群,被拉进去一看我就乐了,群里的每一个备注了名字的,都不认识,像陌生人,一一试探之后,才发现大家用的全是大名。因为提前不需要沟通对号,一个群里的兄弟有好几个用的是同一个大名,只能再改。我们这些兄弟,有了大名之后,就努力地朝着大名所代表的方向活着,在一些新认识的人那里,我们叫马铃薯或者洋芋,并且我们尽量把叫土豆时的属性隐藏起来。我们说普通话,尽可能把方言的那部分遮蔽,走路尽可能把偻着的身板挺直,吃饭尽可能不暴露喜好面食少油多盐的习惯。有意思的是,分开时间长了再遇到一起,就不知道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交流,经常是两个人说着脚的普通话,一不注意,音调就拐到了方言里。两人相视一笑,心知肚明。

在村庄外的地方,我们跟一颗藏在土里的土豆一样,小心翼翼地活着。一日回到故乡,就藏不住了,土豆就是土豆,每个人都知道的土豆,不管改成什么名字,在乡亲们嘴里,我们始终是那些长不大成熟不了的土豆。

恨了那么久土豆,后来又吃了那么多土豆,还和土豆有那么多的相似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不懂土豆,于是就羡慕那些懂土豆的人。在所有艺术家里,我觉得,梵·高是最懂土豆的,要不他怎么能画出《吃土豆的人》那样一幅让人看一眼就热泪盈眶的画呢。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抛开梵高的创作先不说,只看着这些在盏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的人,他们似乎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叔叔婶婶。他们骨节粗大的手和适合在沉重的劳动中喘息的鼻子,以及足以跟土地对抗的粗布衣服;他们面对土豆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却是渴望的光芒和感恩的仁慈……这些都足以为我作证,证明我对梵·高的评价。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曾经生活的乡村和一直在吃的土豆竟和艺术这么近,近得似乎生活就是艺术,是一幅谁也画不出来的画。看来,只有天才梵·高画出来了。

其实,我早已改变了对土豆的偏见和傲慢,在时间的撮合下和它握手言和,并将它作为召唤同类的信物。腊月回乡,那些在外面叫马铃薯和洋芋的兄弟们,聚在低矮的屋子里,靠近火炉取暖,这时候他们都叫土豆。而那时候炉火正旺,几颗土豆在炉箱内正接受着火的养,它们已经开始散发香味。炉灰里扒拉出来的土豆已经比放进去前小了很多,但是酥软、可口,几个兄弟顾不上吹去土豆上的灰,就张口咬下去。这一刻,你会发现,梵·高的油画复活了,画面上的人物换成了我和我的兄弟们。面对这热腾腾的土豆,我们这些回乡的土豆们,在炉火旁露出了原

【小题1】结合语境,判断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豆ɡānɡ木拾jiǎn莫其妙mínɡ
B.陌qiān偻yǔ原xínɡ朗朗上口lǎnɡ
C.脚bié耀xuàn生摸不透zhuō
D.结huì扭biè养wēi软塌塌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
A.文章开头欲扬先抑,作者借助冷静的笔法回忆了土豆夺取母亲生命的经过。
B.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伺候”土豆,“伺候”一词表现其对土豆的珍视。
C.作者用“土气”“木讷”形容村庄里的人,是因为他们吃多了土豆,面带土色。
D.“我”和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给自己起官名的原因就是怕被人瞧不起。
E.文章插入名画《吃土豆的人》,是说梵·高是懂土豆的人,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作者对土豆态度的变化。
【小题4】鉴赏文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5】文章题目是“吃土豆的人”,结合全文,探究题目的多层内涵。
2020·天津河北·一模
知识点:其他散文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语言艺术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月亮

(1)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2)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3)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松树本身不够美,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4)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5)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6)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读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7)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集中叙说了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关月亮的形象以及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
B.历代中国文人主要是根据神话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和美的形象。
C.本文引用大量的诗句,充分地反映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感受、特殊情缘。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华民族爱月的主旨。
D.“中国的月亮”是相对于“科学月亮”而言的,它不是太空中寂寞的大石头,而是被中华民族文学作品赋予了不朽生命的“有情的人”。
【小题2】第(1)段中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小题3】阅读第(3)段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文】 锦书谁寄来

向迅

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

②那些信寄自乌鲁木齐,贵州某县,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据此知道父亲正在哪里谋生。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

③父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陌生的一面。这个父亲,就像是换了一副嗓子,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怪怪的,令我忍俊不禁。

④实际上,父亲识字不多,信中因此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错字、别字,乃至他自己造出来的字。但我都会毫无障碍地认出它们,并准确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

⑤我想象父亲给我写信时的样子:夏日无聊的午后,或是春雨霏霏的凉夜,父亲在外省临时的寄居之所左顾右盼,确定房间再无他人,于是鼓起勇气,快速地从枕头下翻找出页面边缘卷曲的笔记簿和圆珠笔,然后正襟危坐于床沿,把笔记簿摊开在沾着泥浆的双膝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捉笔写信。

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父亲而言,要把那些散落于记忆深处、已经爬满青苔的汉字搬到信纸上,就跟在老家没有门窗的羊圈里摸黑逮羊一样困难。他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把那些奔跑跳跃在无尽黑暗中的汉字一个个捕捉到,再使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它们穿连在一起,费力地赶上坑坑洼洼的道路。

⑦终于写完了,父亲抬起头舒了一口气,再俯下身子,把信从头至尾默读一遍,最后庄重落款——“父亲某年某月某日”。

⑧搁下笔,他在信纸里侧折出一道痕迹,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从笔记簿上裁下,举到胸前,拢起嘴唇吹了吹,然后把它们工整地对折好,揣进上衣衣兜,并用手轻轻地压了压。

⑨当天下午或次日早晨,父亲搭乘摩托车或卡车从喧嚣的工地出发,翻越一座座山冈和绵延不绝的山丘、庄稼地,最终到达镇上的邮局,购买信封和邮票,装好信,写下收件地址,郑重地投进邮筒。——收到信时,我仿佛还能触摸到父亲的双手留在信封上的余温,他落在信纸上的目光,还有他火焰般明亮的寂寞。

⑩我自然也会给父亲回信。但很多时候,他都会特地在信末嘱咐,不必回信。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收件地址。“你寄给我了,我也收不到。”父亲说。但不管怎样,几年下来,我攒下了一摞父亲写给我的信。

⑪我所熟悉的那位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暴脾气,不如意的生活让他极少表现出父亲应该具备的耐心。而在信中,父亲真的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朴实无华的措辞中,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意,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哀,我甚至还隐约感受到了他为试图敞开心扉与我沟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⑫信中的父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恰如地球的南北两极,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有幸被我看见了,读到了,感受到了。

⑬我曾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一摞信件视为珍稀之物。                             

⑭正是在湘江之滨,我开始书写父亲,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日,我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些信件和其他一些比较私密的信件,悉数销毁,把它们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冷静下来,我才后悔莫及。

⑮一年之后,那摞信件的重要性显示出来。那年夏天,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我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父亲写给我的只言片语。如果那些信件还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每一封信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否则,就只能通过回忆了。

⑯而这,也是我这几年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我要通过书写的方式,让父亲活着,让他逐渐模糊的形象重新变得清晰起来。

⑰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

【乙文】 《与父亲书》后记

向迅

①五年前,收到上一本散文集样书之时,我们还幸运地拥有父亲。

②如今,他的墓地早已褪尽颜色,春夏芳草萋萋,秋冬一派萧索。物是人非之感,不是一声叹息就能安抚。

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

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

(有删改)

【小题1】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请加以赏析。
【小题2】以下是第段画横线部分的原文和对照版,请辨析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同异。

原文: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

对照版: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

【小题3】回忆性散文常借“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对往事的不同视角,表现出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请以第③④段两处画线句为例加以分析。
【小题4】甲文《锦书谁寄来》是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该书作者打算补充乙文作为后记,要在“为父亲而写作”“家书寄远人”中选择其一作为后记的标题。假如你是这本书的编辑,会推荐他选用哪个?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馅饼记俗

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凛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油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慢慢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北京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等,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我这里说到的馅饼,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

③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晩,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肺头,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种难言的温暖。

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别说是我馋的想吃一盘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

⑤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用餐,点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馅饼端上桌时,大家都齐声叫好。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牛汉先生的饭局,只是简单的几样菜,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

⑥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我们有点沉迷。我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而是专访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⑦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国宴”。商家们竞相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面对如此世风,我们突发奇想,决定把事情做大——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

⑧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大赛是一件盛事,女士们此日都是盛装出席,一人一件长款旗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男士为了参赛,也都敬畏规矩,嗜酒者不敢再沾点滴。

⑨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闻风报名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好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答案是,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

⑩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侍坐章》的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觉神往。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写成此文,沉吟甚久,篇名拟为“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着馅饼吃的食物通常是炒肝、二锅头、酸辣汤等,表明了馅饼平民化的“身份”。
B.初到北方时和旅途劳累中的两次“吃馅饼”的经历都给作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C.京城越来越时尚,商家在菜品上花样频出,一些人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D.“馅饼大赛”声名远播,报名者络绎不绝,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的目标。
【小题2】文章第⑩段作者忆及孔子对曾晳之志的赞叹,认为“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
①请将《论语·侍坐》章中的曾皙之志补充完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②作者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请具体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3】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