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包香烟

付卫星

大发和二发很小的时候,家里仅有的三间破草房倒了,还压死了娘。因此,哥俩决心长大之后学盖房,盖那种压不死人的房。

从那以后,大发发奋学习,考上了建筑学院,立志搞建筑。毕业之后,他在省城一家建筑公司干设计。后来他发现老板私下篡改他的设计方案,偷工减料,便与老板吵了一架,说他不愿盖那种压死人的房,老板说他死心眼。两人说不拢,大发愤然辞了职,拉起一帮人单干。因为大发盖的房从不作假,所以他的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短短几年,大发有了自己的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二发学习成绩没大发好,早早辍学跟着村里的泥瓦匠当小工,搬砖和泥,从不叫苦。二发身体瘦小,爹看着心疼,说不行就换个行当。可二发有心计,每天除了干活,还偷偷跟师傅学艺,师傅下尺寸,计划用料,二发都暗暗记在心里。收工回家后,就是再累也要把那些数字记下来。几年过去,二发记了满满两大本,他心眼又活泛,盖房这套活就全拿下来了。他先给爹盖了三间新瓦房,后又挑头找了一班人马,三乡五里,修房盖屋,干得热火朝天。

爹走在大街上,时不时有人找他,问他二发有没有空,家里想盖两间房。爹就高兴地说:“我回去给你问问,看小子的活儿紧不紧。”人家随后又说:“你跟小子说说,价钱可别高喽。”爹喜滋滋地说:“那是那是。”

最近听说大发在城里揽了一桩大买卖,是一个什么国际公寓,有好几十栋大楼呢,爹就更高兴了,逢人就说,儿子出息了,都把楼盖到国际上了。

二发想起他哥来,心里不舒服。哥接一个工程动辄上亿,他不过是小打小闹,一年赚不了几个钱。最近,他在用料上又动起了脑筋,说白了,也就是做做手脚。偷工减料,收效不大不说,还影响了生意,找他盖房的主顾明显少了。听爹说,大发最近又接了大活,他就鼓动爹给哥打电话,想要点活儿干。

爹就打电话,叫大发回来,说有急事商量。

第二天下午,大发开车回来了。一进门,大发见爹和二发都在,就问爹:“啥事这么急,我还忙着呢。”

爹说:“你弟想跟你干。”

大发问二发:“你不是干得好好的,进城干吗?”二发说:“俺想挣大钱。”

大发说:“可你有资质吗?上面查得紧,没资质可不行。”二发说:“哥,你把俺挂靠到别人名下不就行了。爹说:“啥资质不资质的,还不是你说了算?”

大发还有些犹豫, 二发就把他领到一栋新盖的二层楼前,让他看自己做的活儿地道不地道。大发没辙了,于是答应把二发挂靠到别人名下,爹和二发很高兴。

大发这时掏出了20元钱,说出来得急,忘了带烟,让二发给他买盒烟。二发接了钱,说了声行,就奔小卖部了。不一会儿,二发回来了。大发一看烟的牌子,问二发:“怎么换牌子了?”

二发说:“你说的那种牌子,20元钱只能买一盒,而这种牌子能买两盒,连我抽的也有了。”

大发没说话,吃饭时,才对二发说:“最近上面查得紧,挂靠的事我看还是先缓一缓吧。

二发刚才买烟回来就发现哥的脸色不对,莫不是为了那盒烟?于是说:“哥,咋啦?兄弟抽你盒烟就不高兴啦?大发说:“我不是那意思。”二发说:“那又是啥意思?”哥俩为了一盒烟吵了起来。

街坊邻居过来劝和,知道了缘由,都说大发不对,钱多了反倒变得小气,为盒烟吵架不值。大发一生气,当晚开车回了省城。

第二天,爹去了省城,想知道大发为啥突然改了主意,大发说:“为啥?您想想,我让他买盒烟,他都动歪脑筋,这要是让他接了工程,那还指不定变成啥样子呢!”爹想了想说:"“你说的也对,可你为啥不当面说呢?”大发说:“爹,当着村里的乡亲,我宁愿背黑锅,挨骂名,也不想让乡亲们知道这件事,不然,乡亲们还会找他盖房吗?”

爹从大发那儿出来,心说:“该跟老二说道说道了,要不然,就真的没人找他盖房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概述了大发与二发的不同成长经历,高度赞扬了大发的可贵品质,抨击了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
B.成绩优异的大发毕业后坚持初心,诚信做事;二发则由于从小成绩不好,早早步入社会,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C.小说语言通俗,多用口语,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善于钻营的二发和坚守原则的大发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
D.大发通过买香烟这件小事发现二发在做事方面的原则性问题,因此拒绝帮二发安排工作,由答应到拒绝,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有张力。
【小题2】请简要分析大发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本文为什么以“两包香烟”为题?请简要分析。
19-20高二下·贵州铜仁·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小说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看见,奔入那酒店里来,揭起芦帘,拂身入去。到侧首看时,都是座头。拣一处坐下。只见一个酒保来问道:“客官打多少酒?”林冲道:“先取两角酒来。”酒保将个桶儿,打两角酒,将来放在桌上。林冲又问道:“有甚么下酒?”酒保道:“有生熟牛肉、肥鹅、嫩鸡。”林冲道:“先切二斤熟牛肉来。”酒保去不多时,将来铺下一大盘牛肉、数般菜蔬,放个大碗,一面筛酒。林冲吃了三四碗酒,只见店里一个人背叉着手走出来,门前看雪。那人问酒保道:“甚么人吃酒?”林冲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脚着一双獐皮窄靿靴,身材长大,貌相魁宏,双拳骨脸,三丫黄髯,只把头来摸着看雪。

林冲叫酒保只顾筛酒。林冲说道:“酒保,你也来吃碗酒。”酒保吃了一碗。林冲问道:“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答道:“此间要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旱路。若要去时,须用船去,方才渡得到那里。”林冲道:“你可与我觅只船儿?”酒保道:“这般大雪,天色又晚了,那里去寻船只?”林冲道:“我与你些钱,央你觅只船来渡我过去。”酒保道:“却是没讨处。”林冲寻思道:“这般却怎地好?”又吃了几碗酒,闷上心来。蓦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禁军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五言诗,写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林冲题罢诗,撇下笔,再取酒来。正饮之间,只见那个穿皮袄的汉子走向前来,把林冲劈腰揪住,说道:“你好大胆!你在沧州做下弥天大罪,却在这里!见今官司出三千贯赏钱捉你,却是要怎地?”林冲道:“你道我是谁?”那汉道:“你不是豹子头林冲?”林冲道:“我自姓张。”那汉笑道:“你莫胡说!见今壁上写下名字,你脸上文着金印,如何要赖得过?”林冲道:“你真个要拿我?”那汉笑道:“我却拿你做甚么?你跟我进来,到里面和你说话。”那汉放了手。林冲跟着,到后面一个水亭上,叫酒保点起灯来,和林冲施礼,对面坐下。

那汉问道:“却才见兄长只顾问梁山泊路头,要寻船去,那里是强人山寨,你待要去做甚么?”林冲道:“实不相瞒,如今官司追捕小人紧急,无安身处,特投这山寨里好汉入伙。因此要去。”那汉道:“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林冲道:“沧州横海郡故友举荐将来。”那汉道:“莫非小旋风柴进么?”林冲道:“足下何以知之?”那汉道:“柴大官人与山寨中大王头领交厚,常有书信往来。”原来是王伦当初不得第之时,与杜迁投奔柴进,多得柴进留在庄子上住了几时。临起身,又赍发盘缠银两。因此有恩。

林冲听了,便拜道:“有眼不识泰山。愿求大名。”那汉慌忙答礼,说道:“小人是王头领手下耳目。小人姓朱名贵,原是沂州沂水县人氏,江湖上但叫小弟做‘旱地忽律’。山寨里教小弟在此间开酒店为名,专一探听往来客商经过。但有财帛者,便去山寨里报知。但是孤单客人到此,无财帛的,放他过去。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却才见兄长只顾问梁山泊路头,因此不敢下手。次后见写出大名来。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既有柴大官人书笺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寰海,王头领必当重用。”随即安排鱼肉盘馔酒肴,到来相待。两个在水亭上吃了半夜酒。林冲道:“如何能够船来渡过去?”朱贵道:“这里自有船只,兄长放心。且暂宿一宵,五更却请起来同往。”当时两个各自去歇息。

(选自《水浒》第十一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冲急于去梁山泊,可又没有船,正在为难之时,冒出一个朱贵,去梁山泊的问题瞬间得到了解决,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朱贵知道面前之人就是林冲时,先和林冲开了个玩笑,让林冲特别紧张了一次,这个细节充分表现了朱贵与一般人不同的性格。
C.林冲叫酒保也来吃碗酒,充分表现了林冲乐善好施的思想。得势时,他乐善好施;落难之时,他还是乐善好施。可见乐善好施的思想已经融化到他的灵魂深处去了。
D.酒保说没有船去梁山泊,其实说的是假话。酒保和朱贵一样,都是梁山泊义军派出的探子,他们开酒店是假,探听往来客商经过是真。
E.本文中的林冲已经对高俅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称他为“这贼”;但他对大宋王朝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他还说出了“有国难投”的话。
【小题2】作者写林冲在酒店墙壁上题诗,有什么意图?
【小题3】金圣叹在评点本文第3段时三次使用了“奇”。你认为“奇”在哪里?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在第1段就让朱贵出场了,可直到最后一段才让朱贵报出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天津北大关顶大的商号的老伙计商大爷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让商大爷动了心。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它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第二天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让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绝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伏了。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叽哇乱喊。这让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理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让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在夸他孩子。

可是有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翻修,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大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了起来。但又不能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拆除,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外面一群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乱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理讲面儿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让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商大爷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理好面儿,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龇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气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干吗,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看着商大爷,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起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那天从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黑头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又过两天,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儿,谁也没注意到它。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儿,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一头扎进泥里,用劲儿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有个毛糊糊的东西,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儿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儿说明白了:“我懂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道:“唉,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

(节选自《俗世奇人新篇》)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里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雕出一个个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一种真正的精灵。还有比《呐喊》里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黑头貌丑,又用“大得吓人”“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写其凶,为后文黑头惹祸埋下伏笔。
B.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龇牙大叫,面露凶相,并非真想咬商大爷,这可能是它被打后的应激反应。
C.黑头离家后,商大爷的反应说明他当时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他内心对黑头还是顾念和担心的。
D.文章结尾黑头负气而死,传达出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是对商大爷无声的反抗和强烈的控诉。
【小题2】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黑头形象,既具有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同类形象的共性,亦有其独特个性,可以说是成功的文学典型。
B.文本二是一部作品的序言,介绍了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概述和艺术特色等,与《兰亭集序》作用相同。
C.文本二中谈及了小说的地域性问题,文本一中一些口语表达,比如“嘛”,非常能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
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家乡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在作家的创作中有所投射,正如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
【小题3】黑头是能动不能言的动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二中冯骥才说天津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黑头是否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

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观众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 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

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对着窃窃自语。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

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

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青蓬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 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

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如月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
B.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月如形象,突出了月如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
D.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试做分析。
【小题3】关于本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写戏曲的没落,有人说写写戏曲的传承,你觉得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谈谈如何才能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