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仅从容面对“前后围堵”的双重挤压,顶住了“三期叠加”的下行压力,也取得一份又一份骄人成绩单。不仅如此,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性产品、以5G为代表的创新性互联网技术、以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也蓬勃发展。今天,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

今天,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当加快速度变为加快转型,当扩张规模变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外媒也注意到,只担忧中国经济的减速、看不见中国在创新上表现出的巨大潜力,恐怕是很危险的。这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2018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2%,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这也体现在发展效率的不断提升,2018年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成长,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7年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这些数据背后,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市场主体,是每天都在蓬勃生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历史上每一轮科技革命都能重塑世界经济格局,而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中国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的全部工业门类,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具有产业规模效应和创新成果转化效应;中国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并持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可以用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本,受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多,研发人员规模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大脑”。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勇立潮头。

就在这段时间,有外媒统计,去年人工智能投资的大约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让中国如此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不仅是投资的大幅增长和高等教育标准的大幅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也大得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让中国经济巨轮拥有不竭的磅礴动力。

(摘编自陆娅楠《创新驱动,以新旧转换推动优化升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以创新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应对双重挤压、下行压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B.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能够在极其复杂的条件下持续稳中向好的主要原因。
C.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新引擎得益于加速变为加快转型,扩张规模变为提质增效。
D.事实证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本为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强大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外媒观点,侧面印证了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借此机遇转型发展。
B.文章列举一系列数据,以详尽的事实证明创新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作用。
C.文章从工业门类、工业品产量、市场等方面论证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可能性。
D.文章论述了对中国人工智能投资热度高的原因是投资的增长、中央政府的支持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我国经济前行的动力已经是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
B.新市场主体、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数据总体向好。
C.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
D.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我国的经济才能够动力强劲健康发展。
2020·全国·三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学者,既要有“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又要有“究天人之际”的探求精神。
B.司马迁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一是受董仲舒的影响;二是他生活在一个进取的时代。
C.《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天帝”是主宰世间万物的。
D.《货殖列传》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是《史记》殿后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史记》,这与他具备坚定的学术信念、闳卓的史学观念紧密相关。
B.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网罗”“略考”“综”“稽”,这研究方法依然值得今之学者学习和借鉴。
C.“天人之际”的“天”,材料一认为“天”即“自然”“生态”;材料二认为“天”是“天命”“天道”。
D.两则材料都围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理念展开,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死前所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以“岂不谬哉”来评价。
B.司马迁大力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
C.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探究有其进步意义。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敢于为农民首义的陈胜立传,表明他相信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就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法理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礼俗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产生的,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普遍的认识,所以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小题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此。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在乡土社会,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从手段到目的间的普遍原则。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小题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宇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尽管中国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中国古典诗歌,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最高境界的是唐诗与宋词。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这是不能偷懒的,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由此可知,读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直接关乎着“诗者天地之心”的“大道”。未来世界,决不只是理性文化独步天下,而诗性文化既是理性文化最重要的批判者,同时也是人类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摘编自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诗性文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各个门类,甚至还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命运。
B.人们不读唐诗宋词,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
C.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风格,是受“主体化”“对象化”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D.诗性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和诗性智慧系统及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了分类和比较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诗性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B.文章认为中国诗性文化有多种面孔,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从主客二元关系层面比较了两种文化模式,对诗性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
D.文章第三段中论述了诗性文化载体、如何守护及价值等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诗性文化的“审美”面孔比较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
B.与强调征服的西方不同,以诗性智慧为根底的中国文化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C.要保护中国诗性文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阅读作品,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
D.读诗看似是小事,其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本体把握,也是对理性文化的批判。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