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4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 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 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 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 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自“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 的政治主张;第 5、6 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 争的背景。第 38 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 61 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 9 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 12 窟东西壁 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字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 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 被称作“音乐窟”的第 12 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 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 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 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 态的、无声的 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 、社会发展、 。云冈石窟是研 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 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 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甲】。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 城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 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乙】。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比以前远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丙】。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迦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 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丁】。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 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 735 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为 492 座。壁画面积约 45000 平方米,彩塑 2400 余身,唐宋木构窟檐 5 座。1900 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 17 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 5 万 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 492 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 32 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 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 行的“秀骨清像”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 12 千米处的伊河两岸。493 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 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 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 400 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 30%,唐代占 60%,其他朝代仅占 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 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 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 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因面“秀骨清像”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 35 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 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 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 140 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高僧昙曜“政教合一”的主张。
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艺术文化。
【小题2】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章连贯完整。
【小题3】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jīn):庄重严肃
B.攻(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缺点
C.温柔厚(dūn):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具体而微:形容具体但规模较小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A.【甲】B.【乙】C.【丙】D.【丁】
【小题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依山开凿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
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D.由皇家主持开凿
【小题7】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 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19-20高三上·北京大兴·期末
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美育是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帮助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②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三大支柱。当前,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呈现良好势头。与社会日益崛起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联系,以博物馆、美术馆为代表的社会美育也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作为美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家庭美育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

③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必须重视家庭美育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由一块璞玉塑造成一座雕塑,在成长的路上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其中排在第 一位的就是家庭。”可以说,美育的根在家庭,家庭是美育的摇篮。家庭美育的特点是润物无声,但影响深远持久。家庭日常的环境、气氛、情感和活动,是孩子认知外在环境的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对文化人文的体察,影响着孩子道德修养的建立,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的形成。

④遵循美育特点做好家庭美育,必须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现在家庭教育普遍重视智力开发,对审美教育的关注,往往又将重点放在美术、音乐、舞蹈等技能特长的培养上,以期在未来的升学和求职中有一技之长,功利倾向明显。其实,比技能特长训练更重要,对孩子一生影响更深远的,是艺术思维的建立。艺术思维是一种以情感、符号和形象为基本要素的思维方式,艺术思维让人不断思考自我局限性,并从中找到突破的方法和答案。艺术思维对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艺术思维的建立,重在熏陶,这种熏陶需要适宜的环境。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美育活动,这样的安排对孩子艺术思维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更为根本、持续的,还是家庭日常生活的熏陶。

⑤遵循美育特点做好家庭美育,必须拓展家庭美育的实施途径。要将自然美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内容。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风霜雨雪阳光,沙丘泥土树木花草,鸟兽虫鱼……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最好的家庭美育素材。家长要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自然玩耍的过程中用手用脑用心感受,对人从哪来,如何与万物共存形成丰富独特的感知,这些感知是滋养孩子健康审美意识的丰厚土壤。要在节庆习俗中引导孩子认识社会文化之美。从食物制作,到家庭装饰,再到日常礼仪,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表达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族群的关系,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塑造孩子审美情趣的基础材料,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进行家庭美育。要鼓励孩子在动手劳作中认识美、体味美。孩子动手去操作,不论是多变的还是重复的,粗犷的还是精细的,都会形成身体上的感受,从而传达到大脑中形成认知,这种改造事物的经验会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强化他们的信心,萌发进一步的创造。

(摘编自陈佳《美育的根在家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国家文化的传承,都必须通过美育来完成。
B.家庭美育是美育工作的支柱之一,做好家庭美育,就能做好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C.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因为家庭美育润物无声,所以其影响深远持久。
D.现在家庭教育大多重视智力开发,把精力放在技能特长的培养上,不够重视家庭日常生活的审美熏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美育的重要性出发,联系现实中美育实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论题。
B.文章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论证了家庭美育对美育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论证,映证做好家庭美育须重视艺术思维培养的观点。
D.文章第五段从自然美、社会文化美两个角度论证了拓展家庭美育的实施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美育工作中除家庭美育还未起步,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均势头良好,已经取得成功。
B.对于家长而言,要想真正搞好家庭美育,必须转变以升学和求职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
C.家长在家的日常表现,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审美趣味,对孩子产生审美熏陶作用。
D.拓展家庭美育的实施途径,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提高审美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兰:赖有微风递远馨

华宇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语境中,高洁坚贞、清雅淡泊是松、竹、梅、兰共通的文化内涵。那么,兰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宋代学者王贵学在《王氏兰谱》中对此有一说法:“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青竹有节,却极少开花;梅花鲜艳,叶子却很少被人关注;松树枝叶繁茂,却无半点香味;而兰蕙则集花叶于一体,更兼有一种若有若无的芬芳,所谓“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王氏兰谱》对于兰花与“岁寒三友”的这一比较可谓细致而恰切,也从侧面体现了兰花在绘画上的特点和难度。

中国画素有“书画同源”的传统,书法是学习中国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因此,绘画中很多笔法、章法都借鉴了书法之妙,这点在兰画创作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板桥等画兰名家都是功底深厚且有着独特造诣的书法家。在不少画论中,画兰常常被称作“写兰”,画家时常借舒展的兰叶展现书法的笔意。“写兰”的例子当以郑板桥为典型,清代文学家蒋士铨曾评价郑板桥“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郑板桥自己的解释是,书法要讲究行款、浓淡、疏密,那么画兰时用笔也应如此。比如,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即第一个字的末笔与第二个字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笔意要贯通,给人以笔断意连、浑然一体的气势;同样的道理,一束兰花有偃抑、低垂、重叠等多种生动的形态,而兰叶之间的关系正如一幅书法中两个字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把行款的章法运用到画兰中,才能使一幅作品具有整体感。总之,要“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才能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之妙。

画坛有“喜气写兰怒写竹”之说,乍听起来令人费解,但了解兰与竹在画法上的区别之后,就不难窥得此话中的奥妙了。画兰有“十”“米”两忌,意思是说第一笔兰叶与第二笔兰叶不可垂直交叉成“十”字状,第三笔兰叶和第四笔兰叶又不能和前两笔交叉成“米”字状。那么兰叶之间应形成怎样的交叉态势才是适宜呢?前人给出的答案是“凤眼” “鼠尾”“螳螂肚”,兰叶的交错转折以舒缓柔和、潇洒自在为要领,而舒缓的笔画自然源自舒畅的情绪,这就是“喜气写兰”的道理。而竹枝和竹叶则是纵横交错的,历代画家笔下的“风竹图”都难免给人凌厉萧瑟之感,这便是“怒写竹”的道理。有趣的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兰与竹常常相伴相生,而“兰竹图”的背后,大概是画家们历经人世沧桑后沉淀下的那份悲欣交集的淡然吧。

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曾在自己所作兰画上题写“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八个字,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画兰时则常常夹杂些荆棘杂草,寓意为“君子能容小人”,这便引发了郑板桥在《题丛兰棘刺图》中的分析。他认为,兰花与棘刺不应被比作君子和小人,而应视作一个国家的文臣和武将。因此,苏东坡杂棘刺于兰草之中,当作“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之解。苏东坡将兰花和棘刺杂处,提出“君子能容小人”的命题,这已经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一次突破,而郑板桥提出“兰棘相依而存”的思想,则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历史眼光和家国情怀。这无疑使得后人在创作兰画、欣赏兰画时更具辩证的眼光,同时也赋予了艺术欣赏文史的遐思。

(《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艺术语境中,兰花具有高洁坚贞、清雅淡泊的文化内涵,但又有不同于“岁寒三友”的独特之处。
B.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板桥书法功底深厚,他们“写兰如作字”,画的兰叶有书法笔意。
C.中国画“兰竹图”里,画家常常让兰竹相伴相生,既体现了画家的舒畅情绪,又给人凌厉萧瑟之感。
D.苏轼把“兰棘”比作“君子和小人”;郑板桥认为“兰棘”还可以视作国家的文臣和武将,两者相依而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王氏兰谱》和其他诗句,论证了兰花在绘画上的特点和难度。
B.文章通过论述“兰”“竹”画法上的区别,分别说明了“喜气写兰”“怒写竹”的道理。
C.文章论述画兰兼顾创作与欣赏,既有画兰技法的介绍,又有画家思想的比较分析。
D.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内容充实,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兰时用笔要像书法那样讲究行款、浓淡、疏密,兰叶之间要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画作才具有整体感。
B.画坛上的“喜气写兰怒写竹”之说,乍听起来令人费解,而画家又常常创作“兰竹图”,颇为耐人寻味。
C.画兰叶的交叉态势时有“十”“米”两忌,而以舒缓柔和、潇洒自在的“凤眼”“鼠尾”“螳螂肚”为宜。
D.以郑思肖、苏东坡、郑板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家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之妙,体现艺术家的的家国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在题材走向、风格倾向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从而以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从总体上看,宋词与唐诗一样,题材内容包罗万象,艺术风格也丰富多彩,并没有固定的美学特征。但是就主要倾向而言,宋词与唐诗是各有侧重的。唐诗既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又因关注社会现实而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着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唐诗中虽然也有李商隐诗那种接近词境的心曲低诉,但代表唐诗主流的无疑是李、杜、韩、白所创造的昂扬之气与阳刚之美。宋词则不同,虽然苏轼词如天风海雨,辛弃疾词如山呼海啸,但在整个宋词史上,婉约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苏、辛都善于写婉约词,其婉约词的水准并不亚于秦观、周邦彦。所以宋词在总体上有如下特征: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好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可以说,宋词弥补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和爱情题材方面的不足。

中国古典诗歌中并不缺乏描写女性的作品,但是那些诗的主题大致上是下面两种:一种是哀悯社会上某些不幸的女性,例如征人妇、商人妇、弃妇、宫女等,这些作品事实上是反映社会问题,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题材。另一种是把女性当作欣赏乃至玩弄的对象,主要的代表作是南朝的宫体诗,这些作品着力描写女性的容貌服饰,格调上往往有淫靡的倾向,显然不是健康的女性题材。宋词则不然,宋代词人深入地体会女性的感情,细致地揣摩女性的声气。宋词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女性的明玛翠羽和容貌体态,而且成功地刻画了女性的眉尖颦笑和心底微澜。从主流倾向来看,宋代词人对女性的态度是同情、理解和尊重。

宋词在爱情题材上具有更大的开拓意义。由于受到儒家诗教学说的巨大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题材的欠缺成为先天性的痼疾。宋词的独特性质和功能使它克服了这种缺陷。由于词体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文人们长期视之为小道,他们填词时不免带有游戏笔墨的意味,并未把词看作与诗文一样的严肃文体。这样,词就没有被赋予政治教化的意义,它逐渐发展成“艳科”,并与庄重严肃的五七言诗分道扬镳。在宋代,诗、词有着非常明确的功能性分工。宋代士大夫在政治生活上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们用来抒情述志的诗文作品也庄重无比,爱情题材在诗文中几乎绝迹。但是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生活优裕,接触歌儿舞女的机会较多,他们的私生活中当然会有男女恋情的内容。于是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便被选为合适的情感宣泄口。宋词在爱情题材方面的巨大成就,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独领风骚,这是宋词在内容上的最大特征。

(摘编自莫砺锋《唐诗与宋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宋词以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自成一家,这与其独特的传统紧密相关。
B.南朝宫体诗格调淫靡,趣味低下,致力于描写女性的容貌服饰,显然是不健康的女性题材。
C.宋代词人十分注重女性题材,他们不仅描绘出女性的外在形象,还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
D.在儒家诗教学说的笼罩之下,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很少,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先天性痼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介绍宋词的总体特征,后分论宋词在女性、爱情题材上的开拓意义。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分别将唐诗与宋词、南朝宫体诗与宋词、诗文与宋词作了对比。
C.文章语言平实,举例甚少,主要是分析说理,但思路清晰,层次井然,蕴含着一种理性美。
D.文章措辞严谨,如“从总体上看”“就主要倾向而言”等语句,都留有余地,不轻下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并非唐代主要诗人,李、杜、韩、白诗歌的昂扬之气与阳刚之美才代表唐诗的主流。
B.苏、辛既善写豪放词,又善写婉约词,因此,他们的地位自然超过只能写婉约词的秦、周。
C.像南朝宫体诗那样,对女性持赏玩态度的作品,在整个宋代词作中也还是存在着一小部分。
D.在宋代文人的眼中,词这种文体与诗文相提并论,都用来抒情述志,因而在词中写写恋情是无伤大雅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