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若细考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却发现除唐《才调集》和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外,其他选家都未收录此诗。虽然王昌龄在当时就以七绝闻名于世,但此诗长期以来未受青睐。真正使此诗广受赞誉、奉为七绝第一的是明代的诗论家和选家。

以博学才高著称的杨慎著有《升庵诗话》一书,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神品是诗歌品鉴的最高等级,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由此开启明代诗家对此诗的热烈关注,“前七子”之首李攀龙编选《古今诗删》录之,并标举为唐人七绝的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曰:“李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开始不信服,体悟到“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的妙处后,方才认可李攀龙的选择。诗人感叹征人离乡万里不得回还之苦,并通过古今对比侧面婉讽将军无能,自然是明白可解的。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杨慎《升庵诗话》云:“‘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杨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杨慎虽知此句“用意深”,却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将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从字面意思加以解释,穿凿附会,难以服人,李攀龙击节赞赏的便是“秦时明月”四字,但未能说清缘由,反对者因此不服。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七绝第一的评议,“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昔人问《三百篇》何句最佳?及《十九首》何句最佳?盖亦兴到之言,其称某句佳者,各就其意志所感,非以尽全诗也。李于鳞乃于此为唐七绝压卷,固矣哉!无论其品第当否何如?”另一方面,又强调“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所谓“说不出”“可思可见”,即指意旨丰富、含蓄蕴藉,与王世贞所言“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可谓异曲同工。

直到万历时期唐汝询评解《唐诗解》,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解云:“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亦籍此诗彰显出来。

明人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深刻影响清人的唐诗评选,沈德潜《说诗晬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秒,……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王渔洋则云: “必求压卷, 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 ……愚谓李益之‘回乐峰前’、刘禹锡之‘山围故国’、杜牧之‘烟笼寒水’、郑谷之‘扬子江头’,气象虽殊,亦堪接式。”(沈德潜《说诗睟语》)沈德潜简单梳理关于七绝第一的争议,既肯定李、王等推尊的盛唐七绝,又补充中、晚唐七绝佳作, 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诗学批评态度,这也是中国诗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争议,始终围绕着七绝第一的话题,最后是否第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诗话和选本的论争中,破除此诗“不可解”的疑惑,由无解而可解,真正读懂了这首唐诗。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发现者、诠释者、还是参与讨论者,都功不可没。由此亦可见,对于唐诗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前人留下的文学经典,仍然在等待有心之人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摘编自岳进《“秦时明月汉时关”好在哪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出塞行(其一)》长期以来未受青睐,现存唐、宋、元三代诗选本都未收录此诗。
B.杨慎虽知道“秦时明月”的奥妙,但未解释缘由,只从字面意思去穿凿附会,因此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的观点难以服人。
C.唐汝询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运用互文手法,他认为此诗彰显了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
D.沈德潜梳理了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肯定了李、王等推崇的盛唐七绝,补充了中、晚唐七绝佳作,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诗评态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杨慎 “此诗可入神品”和李攀龙的“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引出下文有关“秦时明月”争议的论述。
B.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引用《三百篇》及《十九首》的例证,意在质疑李攀龙关于“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C.文章论证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列举了明清两代诗评者对“秦时明月”的分析和论证。
D.文章主要采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秦时明月”的奥妙,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广为传诵,但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B.王世贞起初并不信服李攀龙关于《出塞》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经过一番思考、体悟之后才认同李攀龙的选择。
C.清人沈德潜在吸纳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秦时明月”诗句作出了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评价,体现了中国诗学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D.唐人“七绝第一”争议的意义在于如何真正地去读懂一首诗,并进一步发掘前人文学经典的奥秘。
2020·江西·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的、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美;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科幻小说长期以来缺乏宏大感,就是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没有真正得到延展。
B.科幻小说于宏大方面得天独厚,王晋康就认为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C.科幻小说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其实就是所叙之“事”的宏大,是将科技理性与人文追求融为一体的精神高度。
D.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依然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求,对人性、人情的书写能减少科幻小说的观念化痕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科幻小说具备广阔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科幻小说独具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文章在论述科幻小说具有的宏大优势的时候,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中外成功的科幻作家都表达出了科学之美。
C.文章有理有据,特别是在前半部分,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D.文章从科幻小说的“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现状,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前沿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体现了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韩松的《地铁》等小说虽然叙事技巧到位,但最终未能展开宏大叙事,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D.刘慈欣的《三体》,在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克服了很多科幻小说叙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终于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关于历史不仅要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没有全知视角,是难以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的。

需要注意,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视角,但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此类片段往往成为历史叙事趋于精致化的标志。比如《左传·庄公十年》写“曹刿论战”,没有节外生枝地介绍曹刿的家世生平,也没有追述他从何处学得军事知识和谋略,只是寸步不离地追随着他的行踪,从他的家乡走到宫廷,然后又走上战场。视角限知使长勺战场的描写具有清晰的层次和顺序,当曹刿在长勺战场指挥作战时,人们看到他的行为;战争获胜之后,他以士气和战机、侦察和决策的道理解释自己的行为,人们看到的已是他的心思。限知视角把各种社会层面和人物行为心理各个层面的展示,写成了一个从容不迫、井然有序的认知过程,它设置悬念又化解悬念,欲擒故纵,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限知视角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感觉世界的方式,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不管是“新小说”家,还是“五四”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借鉴,都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接受”,而是复杂得多的“转化”。由于大量笑话、轶闻的插入,晚清长篇小说结构解体,为短篇小说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使一部分作家开始尝试采用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尽管还十分简陋。由于答问形式的启迪,“新小说”家创造了“似说部非说部”“似论著非论著”的小说形式,以议论而不是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对传统小说叙事结构是一个冲击,尽管成就很小,却不失为一次悲壮的失败。借鉴游记手法,把心理描写局限于旅人一人,把故事讲述隶属于旅人耳目,把景物呈现依附于旅人脚步——这样一来,中国长篇小说无意中突破了传统的全知叙事,采用了第三人称限制视角。至于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形式叙述故事,当然不可避免地抛弃了传统的说书人腔调;倘若注重人物思绪并突出作家审美个性,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更可能因不再采用连贯叙述,也不再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而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

“史传”与“诗骚”,既是文学形式,又是文学精神。“史传”传统诱使作家热衷于以小人物写大时代,倘若把历史画面的展现局限在作为贯穿线索的小人物视野之内,小说便突破了传统的全知叙事。“史传”传统间接促成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可又严重妨碍了这一转变的真正完成——作家往往为了补正史之阙而轻易抛弃视角人物,转而大写事变的各种琐事轶闻。“诗骚”传统使中国作家先天性地倾向于“抒情诗的小说”。引“诗骚”入小说,突出情调和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必然大大降低情节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史传”与“诗骚”作为支配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两种主要的文学精神,不单自身影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还制约着小说家引其他文学形式入小说的方向和效果。“新小说”注重“史传”,故更热衷于引轶闻、游记入小说;“五四”作家注重“诗骚”,故对引日记、书信入小说更感兴趣。“新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基本面貌,跟这两代作家对这两种文学精神的不同选择大有关系。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并非自然而然完成的。在这中间,西方小说起了不容抹煞的积极作用。《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并没有直接演变为《老残游记》,更不用说《狂人日记》。“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西方小说态度有差别,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可接受过其“洗礼”则是毫无疑问的。不管是林纾“西人文体,何乃甚类我史迁也”的“以中化西”,还是郁达夫“中国小说的世界化”的“以西化中”,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中西对话。立足点不同,效果也不同,但追求创造性转化的心态却是一致的。

西方小说输入引起的对其表现技巧的模仿,与中国小说从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过程中对传统文学养分的吸收(通过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来实现),这两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尽管在此中间,“输入新知”占主导地位,但不能无视并非无足轻重的“转化传统”。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全方位地表现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中国传统历史叙事常采取全知视角。
B.“曹刿论战”的故事描写了曹刿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以限知视角叙事突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不迫。
C.一部分“新小说”家开始尝试简单的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这与他们插入大量笑话、轶闻进行小说创作有关。
D.“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西方小说态度不一样,接受能力也有高低,但追求创造性转化的心态却是一致的。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叙事视角的问题,但两则材料所谈问题的侧重点不相同。
B.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因而比全知视角要优越。
C.“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传统的不同兴趣,决定了两类小说不同的面貌。
D.《红楼梦》不能直接演变成《狂人日记》,是因为曹雪芹未受到西方小说的洗礼。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限知视角”论据的一项是(     
A.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在原文添改了“只听得”三字。
B.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第三回“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
C.“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D.“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小题4】请简要概括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小题5】“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化,给当今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沈慎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生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9月11日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设会,把脉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着眼“十四五”时期加快科技创新的迫切要求,以“四个面向”指明科技创新方向,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扇负起历史责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服苦努力。四通八达的高铁、横跨大洋的港珠澳大桥、蓄势腾飞的北京大兴机场……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托举起大国创新的高地;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一个个领先世界的科技突破,见证从“追起”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科技创新为成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

备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国内来看,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迫切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国际形势来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围绕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谋划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尤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创新发展的高度和厚度。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最关键是要聚焦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持续打压,凸显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点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然而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更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埋头攻关。

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年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新形势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既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又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在近几年迅速攀升,今年保持在第14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以更加有力的行动承担起历史责任,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攀科学高峰,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用“四个面向”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从而使科技从业者肩负起了历史责任。
B.天眼探空、墨子传信、港珠澳大桥等重大科技成就,让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领跑世界。
C.世界很多国家为了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抢占未来发展的高地,从而实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D.核心技术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决定了能否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面这需以原始创新能力为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为立足点,将科技与国情联系起来,突出了科技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需要增强创新动力的背后原因,从而说明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C.文章第四段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说聚焦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突破需要科学家久久为功的埋头攻关。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意在论述科技从业者需肩负起历史责任,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科技创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发展的高度和厚度离不开科技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有希望去实现更多的突破。
B.掌握核心技术后,国家的安全就有保障,从而就能一劳永逸,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支撑,因此新时代新形势下依然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D.中国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持续发力,今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前列,为发展注入动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