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来说,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对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高度总结。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要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了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还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的质量更好,村落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是他们的精神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选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村落、振兴乡村,是继承传统的需要,也是走向未来的需要。
B.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村落数量锐减、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C.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未来可能将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D.新时代为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机遇,因此,保护古村落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乡村是人们的精神归宿,只有让乡村不断成长,才能留住我们的根。
B.文章以传统村落锐减为立论的前提,由此引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文章引用《汉书》和《金翼》里的论述,意在强调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D.文章指出传统村落锐减的现象后,又阐述了村落的文化意义并就村落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让村落不再衰败,而是不断成长,才能把“记得住乡愁"“留住我们的根"变成现实。
B.传统村落更加宜居,村落中的人们生活质量更好,村落保护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C.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城乡关系重构过程中衍生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彻底解决。
D.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保留乡村风貌,注意乡村味道,否则就可能偏离发展目标。
19-20高三下·江西南昌·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雅言来自夏言,“雅”、“夏”古代互通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巨大凝聚力雅言或者说夏言,是以洛阳为标准音点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但周灭商后即于洛阳建造成周[注]来集中殷商贵族,并在那里向他们学汉字故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

周以后历代也都以中原为标准,教育与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但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唐长安,宋汴梁、临安,明南京,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却原是一个

“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各代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都有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朱元璋灭元把蒙古人从大都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官场办公的官话应是河南式的,但明代大官多来自江淮官话区,可能还有南京话的影响朱棣移都北京也会提高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

北京话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清朝进京又赶原住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的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确定下来


【注】 成周:是西周早期的东都,是成王时周公所建,在今天河南的洛阳
【小题1】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以河南话为标准音,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夏朝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形成了以洛阳为标准音点的夏言,对汉民族有巨大凝聚力
B.周以后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使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
C.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音系核心基础却未变
D.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即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这种状况到明代才发生转移
B.朱元璋的移民措施影响了北京话,使之成为带河北腔的中原官话,但官场办公用语仍未发生根本改变
C.清代建立后,由于旗人进京,使北京话受东北话影响很深,成为后来普通话的语音基础
D.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虽然是解放后才确定下来,但它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语言成为强势语言和这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的发达有关,尤其是政治中心地区的语言,更容易成为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
B.一种语言得以流行和推广,还有赖于地理、交通的畅通,文化教育的传授,政府的倡导
C.古代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随着清中后期以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这种“雅言”已经消亡
D.今天的普通话不叫“官话”,但是它作为官场的办公用语和教学读书唱诵用语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用处更为广泛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背景下,战争和混乱极易发生。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所以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如果没有通过学习,很难获得较好的说理能力,即使他有可能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感同身受的境遇,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仍然可以产生较好的说理功能。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C.韩愈在《师说》中通过批驳士大夫阶层的“耻于学师”的风气,呼吁大家向“古之学者”学习,以“学于师”为风尚。
D.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C.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
D.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予谓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和人情”。
【小题4】2023年11月,某地《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强调: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以下是立场不同的两位学生表达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观点,任选一则进行简要评析。

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说学习这件事情是一个磨练意志力的过程,那么体育不但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体魄和精力,而且是最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同时,体育教育也最方便对学生


进行挫折教育,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会反复地经历失败,反复的前进,能够很好的磨炼意志。

乙: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小题5】文章第②段提到:“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样的说理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绘画的主题是人物,探究重点在于形与神之矛盾,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观点出发,传神的对象是客观物象的生命本质,此得之于静态的有限之形,所传达的也只是有限的生命和。庄子笔下那些形若槁木”“其神凝”“自然其神”“无所顾盼德充之人,若以其形出发去传达其神韵,则无从下手,困难重重。可见,形神说所及的只是有限的生命,其形体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其内在神韵的传达,所以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山水和狗马同样都有其形有其神,但顾恺之认为画人最难,正在于人比山水、狗马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这种神韵的传达不赖于形,而在于艺术家的迁想妙得。绘画实际上是以神写神,顾恺之已有意识,但其传神写照不能脱离以形写神的藩篱,没有表现出此种意义上的充分的艺术审美深度。

谢赫的气韵生动观从万物本源的意义上去探究之所在,借助却又不局限于有限的来表达,用”“取代”“的概念,弥补了传统形神观的理论局限,实现了从有限之形向人之内在精神的对象化的无限之的转变,从外在生命的审美过渡到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审美。张彦远《论画六法》: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谓非妙也。意思是鬼神人物之生动,不仅仅在于形之生动,形之生动未能全生命之本质,须以生命本质为指向的神韵充盈其有限的画面和物象,才能达到。从另一个角度说,对生命本质的的追求,也内在要求艺术家超越画面和物象的局限,从宇宙万物的生命本质以及蕴含了自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神思的无限之形出发,既包孕其中,又超脱于外,达到与物一体更超然于物的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那里,就已经有神以守形和养神以全生保身的理论;汉末魏初的《人物志》已产生用观察神形以品议人物的社会风尚和政治标准;魏晋时期,嵇康主张养生必须养神、超形质而重精神,使人物品藻也出现重神的倾向,即重视人的风神、风貌等内在精神。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即是承袭了这种审美意识,要求人物画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之美。《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即是在对所绘人物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悟对之后,通过有限之形去传达人物无限的神明,即人之神韵、神动,呈现出画如其人的精神气质和神动之感。这种神动的传达,在顾恺之那里是通过人之所顾盼而实现,但顾盼之神韵落于笔头纸上却只能是静态的短暂定格,无法解决神动之无限的问题,所以顾恺之也感慨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身动易得,神动难求,气韵生动提出了比神韵之动更高的审美创作要求——生命之动气韵生动传神虽有联系,但气韵生动需从两个方面去考察,的涵义大致和传神写照相当,的涵义却超出了传神写照。因而,就内在地包含了传神所指向的神韵之动,而则通向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凝结着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呈现出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动。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气韵生动的审美目标不仅在于传神,表现神动,更是通过去实现对贯通整个宇宙和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的概括。因而,谢赫之气韵生动传神之说既有借鉴和吸收,也将审美深度从神韵之动推进到生命之动的层面。

(摘编自傅芳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气韵生动传神写照关系之辨析》)

材料二:

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的核心思想——传神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君形论的影响。《淮南子》认为,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君形,就是指主宰形体的精神或灵魂。受此启发,顾恺之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说明人物画创作中传神的重要性。

顾恺之还主张传神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得以实现,即经过画家的迁想妙得及对客体对象悟对通神式的整体观照,将所画之人(物)转换为画中之人(物),经由这种对艺术形象的提炼和概括,最终实现绘画作品传神的境界。这里的应理解为画中人物的精神气度、风采神韵,也正是后来谢赫六法论气韵生动的直接理论源头,后世有些理论家甚至直接将气韵生动等同于传神,可见二者之间的互融与共通。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绘画的六法论传神论都是针对人物画的创作与品评而言的。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结合人的生命性特征并使之与”“二字的本意对照,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

大致而言,指向人的外向、力量、阳刚之美,则指向人的内在、情感、阴柔之美。因此,谢赫的气韵生动可以理解为凡有气韵的人必有生命活力,凡有气韵的人也必有韵致风度。无论是顾恺之重视客体对象的眼睛而刻画的阿堵传神,还是谢赫追求人物由外而内之整体气韵的艺术再现,都在强调中国绘画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摘编自孟繁玮《墨气”“墨韵——山水画之独立审美的阐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认为,画人比画山水、狗马要难,原因之一是人集中体现了精妙流转的内在“神韵”,而山水、狗马则不体现。
B.张彦远认为,画家要画出鬼神人物等的生动传神之处,不仅要画出其外形上的“传神”,更要画出画家的生命本质。
C.后世理论家都直接将谢赫“气韵生动”说和顾恺之的“传神论”等同起来,与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理论源头有关系。
D.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都主张人物画创作要遵循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核心理念。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益三毛”的故事,说明顾恺之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美的途径。
B.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顾恺之“传神论”和谢赫“气韵生动”说的含义和意义,二者论述的重点也大致相同。
C.材料二引用《淮南子》中关于“君形”论的话,证明顾恺之“传神论”是受到“君形”论影响而产生的。
D.材料二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谢赫的“气韵生动”说对顾恺之的“传神论”的传承,论证充分有力。
【小题3】材料二说,谢赫“六法论”中的首要之法——气韵生动,对顾恺之的“传神论”加以更为艺术化的解读,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