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
袁省梅
当夜晚把黑的袍子哗地抖开在羊凹岭的头顶时,鸡安静了,猪安静了,牛羊马也安静了,鸟儿蜂儿蝶儿都安静了,只有打麦场角的那丛蜀葵没有安静,场外的玉米花生芝麻红薯的棵子没有安静。若在月圆之夜,打麦场上乘凉的人们都回去了,牛眼、大岭他们也都回去了,你去听去,那些花儿草儿庄稼棵子红薯蔓子说笑打闹的声音就能听见。它们掩在虫子青蛙唧唧嘎嘎的声音下,喊喊喳喳,喊喊喳喳,一刻不停。
可是,现在,你听不到那些声音。
现在,牛眼他们在场上玩呢。
牛眼说:“都关了手电。”
牛眼说:“统一听我口令,我说开时开,我说关时,都给我关了。今天晚上,手电筒就是我们的枪我们的手,我们要跟天空作战跟星星作战,空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不能放过一个敌人。你们,明白了吗?”
骆驼、地瓜他们说:“好。”
牛眼说:“开!”
一声令下,夜空中倏地长出了几根白亮的柱子。牛眼说:“杀掉天河!”长的手臂就伸到了天河。嚓嚓嚓嚓。牛眼说:“击垮北斗!”长的手臂就在北斗星下撕扯。嚓嚓嚓嚓。
他们又把手电伸向场边的钻天杨。钻天杨上有个鸟窝。牛眼说:“赶走喜鹊!”手电筒亮的嗖嗖地射向喜鹊窝。喜鹊受到了惊吓,嘎嘎叫着,扑棱棱飞跑了。牛眼哈哈大笑。骆驼、地瓜他们也哈哈大笑。一直跟在他们身后的大岭也哈哈大笑。牛眼把手电照到大岭的脸上:“你的手电筒呢?"
大岭的头倏耷拉了。
大岭家没有手电筒。大岭爸妈死得早,大岭家的煤油灯也不能天天点。
牛眼说:“你没有手电筒,就当'马'吧。”
他们要玩跨马游戏。
大岭说:“行,那我玩一下你的手电。”
牛眼说:“玩完给你玩。”
大岭说:“一个手电玩一下。"
牛眼说:“行。”
大岭就爬到了地上,做起了“马”。跨马游戏的“马”从最初的爬下到蹲下,到弯腰,随着游戏的进展和跨马者跨跳的程度,一点点增高。以前,牛眼他们玩这个游戏,都是剪子、包子的比赛,输家做马。可今晚大岭没有手电筒,做了一晚上“马”。牛眼他们一个个从他的背上跑步跨过。牛眼、骆驼、地瓜、小屁他们玩了半晚上的跨马游戏,都是大岭当“马”。
跨马游戏玩完了,大岭要牛眼的手电筒玩。牛眼刚把手电筒给了大岭,他爸远远地喊他回家,骂道:“都啥时候了,还拿着手电筒玩,想挨揍是不是?”
牛眼抢过手电筒倏地跑了。
骆驼、地瓜也捏着手电筒跑没影了。
场上,就剩大岭一个人了。月光照到大岭的脸上,看上去也忧伤,也孤独。四野俱寂,虫声蛙声铺天盖地。
大凤来找大岭,拉着大岭的手叫大岭回去。大岭甩掉姐姐的手,跑到了黑里。
那年冬天,大凤嫁给了牛眼大哥。媒人问彩礼时,大凤说:“给我个手电筒。”媒人为难地说:“娶媳妇不容易,手电筒,他家有,过了门,就给你使唤。”大凤不依。大凤要把手电筒留给大岭。
大岭却不要。大岭眨巴着眼说:“那是姐的彩礼,我不要。”
大凤哭了。大凤说:“赶明年,姐挣下钱了,给你买新的。”大凤想大岭是嫌手电筒是旧的。大岭没说话。大岭心说:“我要自己挣钱买手电筒,能装三节电池的那种。”大岭仰望着高远的天空,眼睛一眨不眨。
秋过了,冬过了,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都要过了,大岭也没攒够买手电筒的钱。1979年的手电筒,三块七毛钱。大岭卖知了壳、树籽草籽的钱,眼看着快攒够了,就被奶奶要走了。奶奶说:“大岭啊,盐罐子空了,你到二婶家借把盐去。”大岭就咬牙从炕席子下数出一毛五买了盐。过几天,奶奶又说:“大岭啊,没有鞋面子布了,找你五嫂借两块去。”大岭不愿借人家东西,又咬牙把买手电筒的钱拿了出去。
夏夜的巷子又热闹了。
牛眼他们已经不玩手电筒了。这些半大小子长大了。他们聚在打麦场上,学着卷烟抽烟摔扑克。玩累了,就躺在麦草上,天南海北地乱扯。地瓜考上了高中,他说:“开学了,到县里上高中。”牛眼说:“好好学,考大学。”骆驼说:“以后当官了,可别忘咱兄弟了。”地瓜说:“苟富贵,勿相忘。“……他们说得也热烈,也兴奋。未来,对他们来说,新鲜,神秘,是有趣了。
牛眼问大岭:“你呢?”
大岭望着黑深的夜空,说:“不念书了,我想当矿工下煤窑,我要挣钱养我爷奶。”大岭没说当上了矿工就会领一盏探照灯。大岭想探照灯要比手电筒亮多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羊凹岭夜晚安静而又富有生机的场景,采用第二人称叙事,语气亲切、自然,带给读者亲临其境的感觉。 |
B.大凤误以为大岭嫌弃旧手电筒而难过地哭了,误会法使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有致,突出了大凤与大岭的姐弟情深。 |
C.大岭拿出积攒的钱买了盐,买了鞋面子布,两次“咬牙”的细节表现出大岭的不舍、自尊以及对家里困难的理解和体谅。 |
D.小说以“手电筒”为中心两次写乡村夜晚,结构严谨。先写牛眼他们在打麦场玩手电筒,后写他们在夏夜里谈论未来。 |
【小题3】小说以大岭想当矿工结尾,有什么好处?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
沈从文
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
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闹别扭。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章次。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人生卑微哀乐而服务。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的,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前。
社会给我的教育太多了,一切由都市文明形成的强制观念,总在迷乱我,压迫我。只有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音乐教育我,实在比任何文字书本意义都重大得多。
我爱美术有相似而不同情形。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就记忆所及,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蟢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窠。工作辛勤结构完整处,使我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忠诚和巧智。其次看到鸟雀的作窠伏雏,花草在风雨阳光中的长成和新陈代谢,也美丽也严肃的生和死。举凡动植潜跃,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的完整自足性。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是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
我对于美术的理解,明显即比普通美术理论大不相同,也容易和一般鉴赏家兴致异趣。加上十年流亡转徙生活教育,自然景物与人生万象,复轮流浸润于生命中。个人生命在这种错综繁复人生中发育长成,即缺少美术史的严格训练,爱好与理解,自然和普通人已经大不相同。和音乐关系二而一,我能从多方面对于一件美术品发生兴味。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
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
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顽石,一把线,一片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
(取材于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自幼年起的各种声音记忆,使其日后从直觉上更加容易理解伟大优美的乐曲。 |
B.以小银匠、小木匠、小媳妇为例,文章意在说明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神贯注。 |
C.作者多年流亡转徙,积累了错综繁复的人生经验,其审美眼光不同于普通人。 |
D.作者充分调动感官来捕捉平凡生活之美,并借助生动的细节使之重现于纸上。 |
【小题3】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松之风
侯军
①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
②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
③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
④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稍长,学唱《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⑤我第一次去泰山是1980年。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
⑥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田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⑦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一般而言,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慢浸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⑧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厄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命的重生。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在李白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舛,更是人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羡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
⑨其实,松树值得赞羡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岁寒后凋。在我看来,还有它的开阔胸襟和包容精神。它为众多弱小的生命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让它们依附自己高大的身躯繁衍生存。松树的奉献精神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全身都是宝:躯干是栋梁之材,也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枝叶可以入药;松树分泌的油脂不仅可以制作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松节油,还是油画家常用的油彩调和剂;松香不仅可做香料,还是各种胡琴不可或缺的发声辅料;即便是松根和残枝,也可以烧制松烟,成为制墨必备的黑色涂料……
⑩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与书翰笔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殊不知,与书翰笔墨打交道,其实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松树打着交道——每天用的纸张,或许就是松树原浆制造的;挥毫写字,那研的墨也是用惯了的老松烟;墙上悬挂着自书的刘长卿名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读书时见松入眼,聆曲常思大提琴……
⑪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想到大提琴的松木面板,想到刘长卿的“松风古调”,进而想到孔夫子的“岁寒后凋”——是的,在这里,松是一种风,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静听松风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一句中“某种美妙的旋律”既指琴声,也可暗指家中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 |
B.第⑦段引用孔子赞颂松树的话语,赋予了松树象征意义,结构上开启下文,从描写现实中的松树转入对松树精神气质的描写。 |
C.第⑨段的画线句采用铺陈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松树的多种用途,列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
D.本文叙写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松树的认知,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多种品格及其对作者人生的熏陶。 |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